浅谈改变教学方法顺应新课改要求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31494055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改变教学方法顺应新课改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改变教学方法顺应新课改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改变教学方法顺应新课改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改变教学方法顺应新课改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改变教学方法顺应新课改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改变教学方法顺应新课改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改变教学方法顺应新课改要求(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改变教学方法顺应新课改要求天津第十七中学杨凤凤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考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的不再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是具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全面型人才,所以这就对我们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学生在掌握了双基知识后,接下来我们老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且新课程改革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许多学生的探究实验和分组实验,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以及思考

2、和创新能力,以实验室制二氧化碳为例讲述新型的授课方式。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尤其是对微观的,抽象的的内容更要让学生大胆去想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考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的不再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是具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全面型人才,所以这就对我们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革,因此许多省市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培

3、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而这就对我们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去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还是要加强双基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坚实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忽视了双基教学,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创新,那简直就是空谈。学生在掌握了双基知识后,接下来我们老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

4、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提倡时间加汗水的做法,还说:“只要功夫深,铁棒都能磨成绣花针。”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重要性,教学中不但忽视学生实验,连教师的演示实验都从来不做,教师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最终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成为“有知识,无能力;墨守成规有余,创新精神不足;思维呆板单一, 缺乏灵活变通”的现代“文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5、,而且新课程改革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许多学生的探究实验和分组实验,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以及思考和创新能力,而且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查找资料,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最后探究出试验结论,会对该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印象更深刻,比老师直接把知识讲给学生效果更好。自主探索实验关键是自主提出问题,有强烈的探索动机,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一动机蕴藏着强大的内驱力和求知欲,教师的职责是创设情境、帮助引导。启发积极思维、帮助设计分析方案,查阅文献资料、补充设问和反问,以增加思维的深广度,使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能顺利完成。因此自主探索实验的特点是:提出问题,限

6、制方法,自定方案,实验探索,自寻结论。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上的重大进展与成就并不是由解决问题的人促成的,而是由提出问题的人在平常中看出异常而促成的,即“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而深化自主探索的特点是:正确提出问题,自主选定方法,独立创新实验,自主寻求结论。例如: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本节是在讲过实验室制取氧气以后出现的,因此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气体思路是了解的,所以我让每个学生设计了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案并让每个学生拿着自己的设计方案进入实验室进行探究,每个学生都十分欣喜,而且我看得出他们的实验都设计得十分认真,而且许多同学还查阅了许多资料。在实验室

7、我给学生们准备了制取二氧化碳的仪器有:试管,导管,锥形瓶,长颈漏斗,分液漏斗,注射器,水槽,集气瓶等。学生们进入实验室以后,先是组装仪器,在我提出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一步步进行探究:用试管制取氢气、再增加单孔塞、玻璃导管而组成简单装置;然后把单孔塞换成双孔塞,填加长颈漏斗,并分析长颈漏斗插入位置的正确与错误,从而组成可以加酸液的简单装置;再在长颈漏斗下端增添有孔塑料隔片及弹簧夹,并显示弹簧夹夹住及松开橡皮管时的变化情况而组成简易气体发生器。学生顺利完成了简单装置、简易气体发生器的设计任务并掌握了使用原理。在此基础上,再出示启普发生器的投影片, 学生很快就能分析出各部件的作用及使用原理。除此以

8、外,同学们通过由简到繁的顺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除此以外,学生通过做实验还得出:如果用分液漏斗或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还可以控制加酸的速度,从而控制反应发生的速度。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欢愉。我们还准备了制取二氧化碳的四组药品有: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大理石和浓盐酸。学生们用每组药品分别去做实验,一次得出下列结论: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能制得二氧化碳,且反应速度适中,二氧化碳较纯;而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一会后,就不再产生气泡;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但速度太快,气体不易收集;大理石和浓盐酸反应,将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9、,开始看不见浑浊,一段时间以后才开始出现浑浊现象,说明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混有氯化氢气体,所以得出结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对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学生们很容易得出结论: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学生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利用前面学过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们也很容易得出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和验满方法。这一堂实验探究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们对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的结论记忆十分深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化学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

10、紧密的学科,我认为如果能通过提出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新授课的兴趣,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学生也会觉得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且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他们会越学越想学,这样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我在讲到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我是这样开头的:我看过一档节目叫朱轶说伎,其中有一期节目是这样的:在一个偏远的农村,有一个专门骗人的巫师,他利用那里的人们愚昧无知,骗取他们的钱财。一天一个农民生病了,到巫师那里去“看病”,巫师先用一瓶“水”给病人洗手,然后用毛笔蘸了另外一种无色液体在洗过的手上写字,竟写出了红字,于是巫师便告诉病人这是鬼上身,必须出钱

11、驱鬼病才能痊愈。巫师很容易的骗到了钱。我讲完这个故事以后,学生也对这个现象感到好奇,并开始七嘴八舌起来,而且争着问为什么。当我讲完以后,同学们也豁然开朗。其实巫师给病人洗手的“水”是碳酸钠溶液,毛笔蘸的无色液体是酚酞,如果学过化学的人就会知道,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也就不会被骗了,学生听了这个例子后更加深了对“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的印象,而且也让他们觉得自己学过的知识很受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尤其是对微观的,抽象的的内容更要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总能收到意外的惊喜。例如,我在讲完分子 原子一节后,留了这样一个作业:以“我心目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

12、一篇科普小文。作业收上来以后,我收获了很多惊喜。一个叫张涛的同学的文章这样写到:“大家好,我就是人见人爱,英勇非凡的原子核。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我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可大家别瞧不起我个儿小,我的本事可大着呢!我在原子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心脏部位,所以人们都称我小老大。可也有人不服我这个老大,谁啊?还不是那可恶的核外电子,仗着自己开着辆宝马车,天天围着我高速运动,炫耀啥呀?问我俩为什么结了那么大的梁子,还不是因为我带的是正电荷,而他带的是负电荷,水火不容。而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我身上,他看我这么天才,就心生嫉妒,这不,又开宝马显来了。哎,天才遭人忌呀!”这篇文章把微观世界中的原子描写的如此生动和拟人化,说明这个学生对原子结构已经完全掌握了,而且也让我看到了他的好文笔。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