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置换_论20世纪英语世界乐府研究中的他国化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1450938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8.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身份的置换_论20世纪英语世界乐府研究中的他国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身份的置换_论20世纪英语世界乐府研究中的他国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身份的置换_论20世纪英语世界乐府研究中的他国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身份的置换_论20世纪英语世界乐府研究中的他国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身份的置换_论20世纪英语世界乐府研究中的他国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身份的置换_论20世纪英语世界乐府研究中的他国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身份的置换_论20世纪英语世界乐府研究中的他国化(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文化与文论(24)身份的置换:论20世纪英语世界乐府研究中的他国化,陈远馨摘要确认20世纪英语世界乐府研究中的变异现灾并不是一 件容易的事。首先,由于话语系统内部的古今差异,以及话语系统 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接受,在确认乐府的变异之前,需要时有关中西 话语系统进行界定。其次,确认变异并不是简单地处比观点的同与 异,因为全然不同的意困与原因完全可能推导出相同的结论。因此, 即便是中西乐府研究中一致的观念也要深入剖析。总的夫说,英语 世界的乐府研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但并不是所有变异都可称 为他国化。民间乐府的歌谣阐释就只是局部变异,虽然百方学者引 入了程式化语言理论分析口头性,但其研究方式与

2、国内并没有本质 上的差别,都集中体现为对民间乐府文学特征的总结。他国化是一 种整体的、根本的变异,这种质变通常出现在中西话语系统碰撞最 为激*的领域,而英语世界由乐府文类引发的强烈争议正是话语碰 撞的产物。该争议主要表现为时国内乐府文类界定的不清以及重新 界定乐府的困境。其中,周文龙最终凭借内部互文性走出了这一困 境,成功地界定了乐府文类。然而,这一重新建构的文类发生了本 质上的变化,乐府的核心性质从音乐性与文学性的结合转为单一的 文学性,言说方式也从历史性的描述变为功能性的规则,这些质变 充分说明周文龙定位的乐府已经发生了他国化,而此结果与中西异 质的文类认识有着直接关系。关键词英语世界乐府

3、文类变异他国化绪论变异是他国化的基础,要讨论英语世界乐府的他国化问题,就,本论文为2012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项目批准号:12JZRi6)阶段性成果身份的置换:论20世纪英语世界乐府研究中的他国化必须从变异现象谈起。确定乐府在英语世界的研究经历了哪些变异,这似乎 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只需考察相对于本土语境中的乐府,异域语境中 的乐府发生了何种改变。然而,一旦深究起来,这个问题就并不如想象中那 般简单。首先,话语系统有待界定。变异的产生离不开变异主体先后所处的话语 系统,它们在整体上往往是异质的。以乐府在研究中产生的变异为例,该文 类本来身

4、在中国的学术话语系统内,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经由翟 理斯的古今诗选(1989)与中国文学史(1901)的翻译与介绍进人了 英语世界研究者的视域,也就随之踏入了西方的学术话语系统之中。这里所 谓的中西学术话语系统,特指中西文化中典型的话语系统。因为就话语系统 本身而言,其内部不可能是铁板一块的,不乏迥然不同的主张,甚至完全背 离的话语在系统内同时存在。所以,为了突出问题所在,有必要择取主流话 语作为代表。但即便如此,看似明晰的中西学术话语系统,一旦掺入了时间 与空间的维度,其面貌会再度变得模糊。从纵向上看,一种学术话语系统从 古到今不可能恒定不变,其间难免发生变化与转折。古代与现代的学

5、者在界 定乐府这一问题上就持有不同的看法。刘慨在文心雕龙中写道:“乐府 者,声依永,律和声也。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 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可见,在刘勰眼中,音乐性和文学性 一样,是乐府不可或缺的性质。乐府本身就是一种音乐,因而承袭了实行乐 教的主要功能与意义。然而,萧涤非却认为要想界定乐府,应该打破音乐的 观念,将文学性与历史性置于音乐性之上;从横向上看,不同文明的话语系 统之间也并不是完全隔离的,相互借鉴与吸收时常发生,特别是近现代以来, 这种交流越发频繁。20世纪的中西学者在研究乐府时都高度关注其中的民间 作品,并一致强调这些民间诗篇的非凡价值,而这并不是一

6、个巧合。现代中 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兴起本就对西方相关研究的成果与方法有所继承,因而这 里的“所见略同”在一定程度上是中西学术交流带来的。正因为这些历时与 共时的变量,讨论变异之时不得不对涉及的学术话语系统界定一番。由于英 语世界集中地、系统地研究乐府始于20世纪,历时并不长,因而其学术话语 相对来说较为一致。在当时西方盛行的形形色色的文学理论之中,叙事学、 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帕里洛尔德理论(又称程式化语 言理论或套语理论)等较为集中地运用于乐府研究之中,总体上呈现出文学(D刘苑,撰,杨明师,注: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卷二乐府中华书局, 1959年,第43- 39页. 萧漆非:汉魏六

7、朝东府文学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版,第9:页.身份的置换:论20世纪英语世界乐府研究中的他国化#本体论的倾向,即强调文本与文学的自足性。而在国内,就现存的文献而言, “乐府”在沈约所撰的宋书中首次以文类的身份出现,之后又在刘勰的 文心雕龙中得到系统的论述,而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西汉。可见,乐府的 学术研究在中国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尽管存在一些古今之别,但事实证明 一些传统的见解依然为后人继承下来,而且虽然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增加 了不少新角度,但基本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因此,本文所指的中国学术话语 系统主要是古代话语与现代话语的总和。其次,是否发生了变异?哪些现象属于变异?回答这类问题,

8、并不是简 单地比对国内外对同一个问题看法的同与异,因为一个看似相同的结论,也 极有可能本于不尽相同,甚至是全然不同的原因与意图。仍旧以国内外学者 对民间乐府高度重视为例,民间乐府之所以在英语世界备受关注,原因有三。 其一,以白安妮为代表的学者普遍强调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补充与反抗, 因而对代表了边缘文化的民间文学青睐有加。其二,民间乐府与文人乐府存 在有时间先后的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基于对原创性的强调,身为原型的民 间乐府在价值与地位上自然高过模仿的文人乐府。其三,更为重要的一个原 因在于,就学术背景而言,民间文学与歌谣研究在西方已经积累了相对成熟 的研究方法与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一既成的学术视

9、野致使学者有意或无意地 看重乐府中的民间作品。而20世纪的多位研究乐府的国内学者,包括罗根 泽、萧涤非、王运熙、余冠英,之所以对民间乐府怀有浓烈的兴趣,则与当 时的环境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在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人民的地位得到 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人民”的文学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焦点话题。因此,确 认变异之时,处理此类问题需分外小心。一、乐府身份的局部变异经上述界定之后,可以确认英语世界的乐府研究存在许多不同程度的变 异,其中较为主要的是一种身份的变异,译名便是最直接的表现。翟理斯的 古今诗选与中国文学史,以及阿瑟魏理的中国诗170首(1919) 都属于早期重要的乐府译本与研究之作。然而,这些书

10、虽选取了乐府诗篇, 但未见任何乐府的介绍或标识,其中中国诗170首只是在诗歌题名处标 注了 “无名” (Anon.)与时间。译名的缺失说明乐府在当时只是以中国古典 诗歌的名义进入了英语世界,而究竟乐府为何物,研究者并不知晓。阿瑟 魏理在1946年的译本中国诗歌中选译了 30首乐府,并在后面标上了音 译的“YoFu”二字,可见,此时乐府的身份才变得明朗。其后的译本与研究 都会注明乐府的身份,而且译名花样百出,除了 “yUeh-fu、“yijefu”等音译 之外,意译的译名如下:玛丽莲,埃文斯的南朝民歌:中国诗歌风格研究 (1966)采用了 “popular song,威廉麦克诺顿的中国文学古今选

11、集 (1974)认为乐府应译为“country music,白安妮中国汉代民间歌谣 (1988)采用了 “folksong”与“ballad”,梅维恒的中国古典文学选集 (1994)使用了 narrative verse,周文龙的以他人之声:中国乐府诗 (C1992)采用了 music bureau poetry”等等。这些译名虽然所指的是乐府诗 篇,但都或多或少掺入了对乐府身份各式各样的理解与认识。除了 “music bureau poetry比较符合“乐府”本来的意义之外,其他译名都有所偏重。 其中,乐府民歌民谣的身份被一再地强调,“popular song、“folk song”均 指向

12、的乐府的民间性,而“ballad”除了民间性,还暗示了乐府作为口头诗歌 的身份。另外,乐府叙事诗的身份也得到了关注。总之,这些译名所指的乐 府范围以及强调的乐府性质都已经偏离了乐府的本来面貌,由此,变异也就 发生了。乐府进入英语世界不久,其中部分作品便以歌谣(ballad)的身份受到了 诸多汉学家的关注c这一部分作品通常指分散在鼓吹歌辞、横吹曲辞、相和 歌辞、清商曲辞、杂曲歌辞中的标有“古词”二字或没有署名的诗篇,与颂 歌以及文人作品有区别。海陶琦在中国文学论题:概览与书目(1953)中 郑重地符乐府中的一部分作品(主要为汉朝的无名作品)鉴定为抒情歌谣, 并以“歌谣”为中心,建议把“乐府” 一

13、词限定为早期(汉代)歌谣、歌谣 的模仿之作,以及歌谣传统中配以新曲调的歌辞,乐府与歌谣的密切联系由 此确定了下来。傅汉思在海陶环的基础上,清晰地划分出了乐府作品中的歌 谣,他以口头与书面、颂歌与歌谣,以及地区与时代为标准,将乐府分成了 五类:1 .汉朝的仪式颂歌;2 .南朝的仪式颂歌;3,汉朝的民间歌谣;4 .南北朝的无名歌谣; James Robert Hightower, 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Outlines and Bibliographies.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t 1953 pp.

14、50-51. James Robert Hightower. 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Outlines and Bibliographies.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i p. 51.I l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lp:/?w中外文化与文论(24)5 .后人的仿作。南北朝的无名乐府也由此列入了歌谣的行列。与海陶玮不同,傅汉思更 关注叙事的歌谣,他从具体文本分析人手,总结乐府的歌谣特征,并首次引 人了帕里-洛德理论。在乐府歌谣研究的影响下,白安妮在译作中国汉代

15、 民间歌谣中总结了汉乐府“古辞”具备的歌谣特征,进一步证明了汉乐府 的歌谣身份:观点具有普遍性;人物描写、场面、情节刻板;表达客观超然, 不带个人色彩;无法确定动作或场景所在地点;与历史无关或扶乏 历史视角;没有分析、内省;运用程式;情节短小;故事连续性不 强;故事的进入与转变极为突然;陈述不充分;运用对话;某些字 词无意义;采用头韵、副歌(叠句);多有重复;韵律无规则;使用 口语俗语;远离文学传统,利用熟悉事物,风格朴实。英语世界关注的乐府歌谣在国内被称为民间乐府。和民间乐府相比,乐 府歌谣已经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异。譬如,在英语世界乐府研究的语境里,歌 谣通常具有民间与口头两个源头。因此,在研

16、究这部分乐府作品之时,西方 学者运用了程式化语言的分析,而这种维度在当时国内乐府研究中是没有的。 可以说,口头性分析的首创是英语世界乐府研究的一大变异。然而,产生变 异并不意味着发生了他国化。只有整体的而非局部的变异,根本的而非枝节 的变异才能称作他国化。无论是国内的民间乐府研究,还是国外的乐府歌谣 研究,他们研究这些作品特性的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以文学的形式、 内容,以及贝格为主。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总结了汉乐府的艺术手法: 叙事细致与生动,不做全面的有头有尾的叙述,节选充分显示生活矛盾和斗 争的侧面;篇幅短小,却印象深刻;描绘人物,通过话语和行动,让人物自 身出现来发展故事,显得形象活泼;多采用夸张的手法,语言朴素生动。萧 漆非也指出在风格上西汉民间乐府朴茂直梗,东汉的民间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文库 > 英语学习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