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衣食住行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31412686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朝衣食住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秦朝衣食住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秦朝衣食住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秦朝衣食住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朝衣食住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朝的衣食住行一、宫室座次先秦时期,人的住宅可以统称为宫或室,二者是同义词。若区别开来,宫为总名,指整 所住房,也包括环绕着住房的围墙。而室只是其中的一个居住单位,即指住室。到秦汉之后, “宫”才变成帝王住所的专称。秦汉以后,封建帝王大修宫殿,高官显贵也大兴土木,宫室结构更加复杂宏大,其等级 观念也日益得到强化。以至后来对于建筑的规模,大至房屋的间数、高度,小至装饰纹样、 色彩,都根据主人身份的等级高低作了明文规定。二、坐立行走 席地而坐是古人的起居习俗,其由来已久,远在商周时期就已如此。其延续时间也很长, 至少保持到唐代。古人坐的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如臀部抬起上身挺

2、直,就 叫跽,又称长跽,是将要站起来的准备姿势,也是对别人尊敬的表示。还有一种极随便的坐 法,叫“箕踞”。其姿势为两腿分开平伸、上身与腿成直角,形似簸箕。如有他人在场而取 箕踞的坐姿,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未遂,“自知事不就,倚柱而 笑,箕踞以骂”,反映了荆轲对秦王的傲视。所以一般情况下,要求“坐毋箕”在一些特定 的场合,卑者、贱者、晚辈、主人要按照礼法的规定,用趋,即快步行走的方式向尊者、贵 者、长辈、宾客表示恭敬。论语载,一次孔子应鲁君诏去接待外邦贵宾,他神色庄重, 不但拱手弯腰,而且“趋进,翼如也”,意思是快步前行,肥大的袖子自然飘起,姿势漂亮 得像舒展双翅的飞鸟。这是宾

3、礼中的“趋”。另一次,孔子去朝见鲁君,上殿跪拜如仪之后, “没阶”(走下整个台阶),又“趋进,翼如也”,再返归班位。这是朝拜时的趋礼。三、衣冠服饰1. 冠冕冠是一般贵族男子所带的帽子。古代男子20 岁举行冠礼后,冠就成了已经成人的标志, 所以公开场合都要戴冠。该戴冠而不戴是非礼的行为。古代除儿童和少数民族外,庶人与罪犯也不戴冠,故士人摘冠就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汉 官仪云:“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服也。”帻就是包束头发的巾,庶人佩戴的帻一 般是黑色或青色的,因此秦称百姓为“黔首”;汉称仆隶为“苍头”。由于帻本身有压发定 冠的作用,所有后来发展到贵族也戴帻,不过在帻上还要加冠。后来又出现了有顶的

4、帻,戴 这种帻可不必加冠。2. 衣服古代御寒的冬服有裘、袍等。裘是皮衣,兽毛在外,亦要以等级穿用,古代以狐裘为贵, 主要供君王及贵族穿用。裘衣平常可直接穿用,但在举行礼仪与会客时要在裘衣外再加穿裼 衣,即罩衣,否则将被视为失礼与不敬。袍最初是装填乱麻和旧丝绵的厚长衣,为贫困者穿 用的衣服。所以,先秦时期穿裘还是穿袍,是有着富与贫的显著差别的。秦汉之后,为了维持统治秩序,衣着等级制度日益完善。各级官吏与庶民在衣着服饰上, 从式样、用料到颜色、花纹,都有明显的不同,不能有差错。四、进食在饮食方面,古人也有讲究清洁的礼俗。据仪礼等文献载,每逢举行饮酒礼时,主 人向宾客敬酒前要先进行“盥洗”,即洗手,

5、洗爵等酒器,而且是作为敬酒礼仪中的一个程 序,当面进行。另外,先秦虽有了筷子,但只是在特定的场合使用。如礼记曲礼上所 说,“羹之有菜者用梜”,这是因为“其菜交横,非梜不可”。而平时人们吃饭时主要用手 捏,不用筷子和勺子等辅助工具。五、称谓避忌姓亦称姓氏,但在先秦时期姓与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 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姓是与生俱来的,稳定不变,而氏则是有变化的。姓在周代主要的作用是用来区别婚姻 的。为了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可否嫁娶,女子都要成姓。尽管贵族女子在婚前昏后、 生前死后,有种种不同称呼的方法,但无论怎么称呼,都要带上姓。例如:一姜姓女子,出 生于齐国公族

6、,一般叫“齐姜”;若嫁给鲁国国君,则可称“鲁姜”。氏的主要作用是为了 别贵贱,故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通常只称氏而不称姓。氏的来源比较复杂,一般情况,诸 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诸侯子孙的氏有具体规定,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 之子以其祖父的字为氏。卿大夫有的以职官为氏,如史氏、司马氏、司空氏;有的以所受封 的邑名为氏,如晋国的韩氏。但是周代的姓氏制度,在战国时期随着氏族贵族的日趋瓦解发生混乱,至秦汉时期姓与 氏就不再区别,合而为一了。这里须说明的是,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姓氏,不仅奴隶无资 格立姓,就是一般平民也有名无姓,因为普通的人数最大,所以才逐步把下层人称为平民百 姓。封建帝王还有

7、尊号、谥号和庙号。尊号是生前被奉上的,如唐代群臣曾经六次给唐玄宗 上尊号,其中之一是开元圣文神武皇帝。谥号是死后加上的称号,如汉景帝、隋文帝等。庙 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如汉高祖、唐太宗等。对于封建时代的 皇帝,绝对不许直呼其名,而只能称其尊号、谥号和庙号。谦称与敬称古代在人际交往中,为了表示对人的尊重,凡提到自己时用谦称,称呼对方时则用敬称。 由于自己的身份不同,以及表尊敬的对象不同,谦称与敬称的用词也就有所不同。古代帝王或诸侯谦称自己为寡人、孤家、不谷。“寡”与“孤”同义,都有表示自己缺 少德行的意思。寡、孤本为贬义,但由于被帝王专用,后来“称孤道寡”反倒成了“称帝

8、称 王”的同义词。不谷是不善的意思,主要为先秦时期的国君用于谦称,秦以后废而不用。官吏一般自称谦词用臣、下官、末官、卑职等。文人雅士自谦习惯用小生、晚生、晚学、后学、末学等,以示自己是新学后进之辈,学 识尚浅;也常用不才、不肖、鄙人等,谦指自己没有才能和见识。敬称的词语也有很多,均带有尊重、敬仰的意义。“万岁”在先秦时期是臣下对王侯贵族通用的祝语,秦汉之后专用于祝福皇帝,后来便 也尊称皇帝为万岁了。此外皇帝还被敬称为“陛下”。古代对老人成为老伯、老叔,还可尊称为老丈、丈人,其义取于持杖。对于德高望重,特别是学问精深的男子可敬成为夫子。3. 避讳古代对于当代帝王及尊显者的名字,必须采取方法予以避

9、讳。原来为整个社会共同使用 的某个汉字,一旦被当代皇帝用为名字,就为其所垄断,臣民再不许使用,这种做法叫做“国 讳”或“公讳”。违反了这一条而直呼皇帝名或仍用皇帝避讳的字,就是“犯上”、“大不 敬”,即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另有“家讳”,即子孙不能称呼父祖的名字,这也是尊祖敬宗的体现。在社会活动中, 与别人交谈也不能触犯对方的家讳,否则会被视为非礼。避讳起源于周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讳制不一。秦汉时代,随着大一统局面 的形成和巩固,儒家学说在上层建筑领域中逐渐占据统治地位,避讳制度才渐臻完备。至唐 宋两朝,讳制盛行,避讳的禁令日趋严格;而到了清代雍正、乾隆之世,讳禁之严达到了登 峰造极的地步。因为避讳,中国古代出现了一些特有的现象。有的因避讳而改性换名。改姓如通志氏 族略所说:“籍氏避项羽讳,改为席氏;庄氏避汉明帝讳,改为严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