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31412496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进口工程用地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口工程二九年十月2*进口工程用地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职 责姓 名签 名报告编写审 核项目负责总工程师总 经 理*进口工程二九年九月目 录前 言1第一节 评估任务来源1第二节 评估工作依据1第三节 评估工作主要任务和要求2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3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交通3第二节 边坡概况3第三节 以往工作程度第四节 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4第五节 评估范围及级别的确定5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8第一节 气象水文8第二节 地形地貌10第三节 地层与岩石11第四节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13第五节 水文地质条件16第六节 工程地质条件17第七节 人类工程活动

2、对地质环境的影响19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20第一节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20第二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20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23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28第一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28第二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29第三节 XXXXX北侧政府备用地适宜性评估29第四节 防治措施29结论与建议31前 言第一节 评估任务来源*进口工程边坡位于*山坡脚地带,坡面松散坡积层下沿宽约50米左右,向山顶逐渐收缩,延伸高度大约在5070米,呈三角形与山体岩石面相连,两侧有小型冲沟发育,发生较强降水时可汇流成具有一定冲刷能力的坡面径流

3、。易造成滑坡地质灾害,*高速*标段标委托陕西省地质勘察院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第二节 评估工作依据一、法规和政策依据1、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国土资发【2004】6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3、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二、评估技术依据1、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2004年3月25日;2、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综合勘察规范(1:50000)(GB/T14158-93),1993年;3、地质灾害勘查指南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4、50011-2001;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1;第三节 评估工作主要任务和要求根据*进口工程边坡及周边地质环境条件,本次评估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进口工程边坡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现状,预测其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并提出防治措施。具体工作任务和要求如下:1、调查评估区及周边的地质环境条件,对其复杂程度做出评价。2、通过野外综合地质调查,查明边坡及其影响范围内的现状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对象和损失情况,并进行现状评估。3、根据边坡处的位置、岩土体特征及影响范围内的建筑分布情况等,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对边坡一带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4

5、、综合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现状和预测评估结果,对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5、针对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危险程度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4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交通第二节 边坡概况一、边坡及其影响范围内的工程概况*高速*标段标*进口边坡位于*山坡脚处,以前为茶园,因工程需要征地刷坡,东侧边坡总长约120m,最大刷坡高度10m,最小坡高7m,坡度约为1:0.75;西侧边坡长度约90m,最大坡高8m,最小坡高7m,坡度约为1:0.75。1、西侧边坡该段边坡东起*进口便道与侯家沟村上元社乡村道路的相接处,呈东西向延伸,总长度约120m,边坡由西向东及由北向南逐渐增高,高度85

6、0m,*进口左侧刷坡分为2级刷坡,之间有2m平台,坡面角3050,坡体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主要由松散块石土及强风化绿英石片岩组成,坡面上岩石裸露,坡顶地段为松散块石及堆积土。坡面未采取支护措施,坡脚为排水沟及*高速*标段标*进口工程施工生活区,距生活区活动板房平均约2m。2、东侧边坡东侧边坡坡脚线延伸长度约90m,坡顶延伸长度约200m,边坡走向呈东西方向,坡面弯曲,形态不规则,坡高62m,总体坡度3050,局部坡面呈倒坡状;坡体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主要由松散块石土及强风化绿英石片岩组成,坡面上岩石裸露,坡顶地段为松散块石及堆积土。坡面绿植被茂密丰厚,边坡顶部为平缓的自然山

7、坡,坡面植被较茂盛,坡脚东部位村民住房,建筑物距坡脚约10m,西段为*高速公路施工临时设施区。第四节 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一、工作方法本次评估工作在技术方法、工作程度和工作量投入上,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及其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开展工作,采用现场综合地质调查,收集资料等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确定的评估范围展工作。具体工作如下:1、收集资料评估工作首先收集了已有的气象水文、区域地貌、区域地质、区域稳定性、区域地震和评估区地形、以往的评估等资料。2、现场调查调查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及危害程度;调

8、查和访问区域开发历史和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范围及程度;调查及访问区内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效果。3、物探在资料分析、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安排野外物探工作,了解场地岩土体及场构造发育情况。4、室内综合分析与研究在研究以往资料、现场调查、物探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区内构造和岩土体物理力学特征,对已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预测边坡及用边工程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类型、危险性和危害程度。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和分区评价,对地质灾害提出防治措施建议。二、工作概况我公司于2009年9月初开始准备和搜集资料、现场踏勘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2009年

9、9月接到*高速*标段标的委托后,于2009年9月20日至25日对评估区进行野外地质灾害调查,9月27日进行物探工作。2009年9月28日至10月8日进行室内资料整理、图件编制、编写报告。本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按图1-2的程序开展。三、完成工作量评估工作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1。 表1-1 完成工作量统计表项 目工作量单位数量综合地质灾害调查面 积m2路线长度km0.8崩 塌处无滑 坡处1地质点点2数码照片张/选用张80/15地质雷达点收集资料区域地质报告份1水文、工程地质报告1其它报告份2成果评估报告份1第五节 评估范围及级别的确定一、评估区范围根据边坡分布范围及特征、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

10、害种类,评估范围西侧、东侧至山体第一斜坡带。具体范围为边坡向西侧、山坡外扩60200m,评估区面积约12630m2。二、评估等级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及其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要求,评估级别根据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项目的重要性来确定评估等级。1、工程项目重要性根据前述可知受评估边坡属较重要建设项目,高速公路隧道属重要建设项目,因此,综合考虑受评估边坡影响的建设项目重要性为重要项目。2、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评估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地层岩石简单,地质构造中等,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中等,该区地震动峰值增加速度为

11、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区域地壳基本稳定,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强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3、评估等级根据受边坡影响的工程重要性属重要项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确定*高速*标段标*进口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为一级。图1-2 工作程序框图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第一节 气象水文一、气象工程所在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干春旱,由于地理位置和地貌的影响,气候垂直分带明显,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具春季气温回升比同纬度地区稍快,稳定性差,秋季降温迅速的特点。该区年平均气温17,七月至九月最高,为33.936.4,十二月及一月份最低

12、,为6.6。年平均降水量8001000mm,年平均湿度在7080%之间,日照数13001400小时,无霜期265天。隧址区降水充足,据气象站记载,19511985年平均降水量为993mm,1981年最多,为1587.2mm,1965年最少,为580.9mm,最大年际差达1006.3mm,年际降水变化大。每年降水分布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80%。降水量随地理变化也有所变化。工程区灾害性天气频繁,常出现冬干、春旱、夏洪、秋涝灾害,并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山区地质灾害。二、水文1、地表水该评估区峪谷相间,沟谷切割强烈,溪沟及冲沟呈树枝状发育,最大地表水体为隧址区外

13、围的白龙湖及进口的清峪沟。而隧址区内地表水体以清峪沟为界,分为东、西两个水文地质单元,清峪沟以东位于隧址区进口外侧以东,西侧单元以可根据*老鹰岩、*上安山简家山、*庙台山三条山脊走向线划分为呈“Y”形的北、南东及南西3个水文单元,各水文单元内主要分布有龙洞子沟、董家沟、唐家沟、杨家沟、李活窖沟、三场寺沟、罐子沟、成家沟、侯家沟及清峪沟、三堆沟、白龙湖等。其中侯家沟为清峪沟主要支流,纵向流经隧道浅埋段,并发育四条支沟,一般期流水量分别为3.20L/s、7.59 L/s、5.33L/s、11.46 L/s,在雨季均可增加56倍流量,伴随基岩裂隙下降泉发育,一般流量0.050.35 L/s。评估区地

14、表水注入白龙湖后汇流于嘉陵江,为嘉陵江水系,具雨涨晴消,涨退迅速的山溪水流特点,洪水期流量可增加大约510倍,受降雨影响大。地表水流方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或小角度相交。2、地下水1)地下水类型及含、隔水层的划分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及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漂卵石及碎块石类等粗、巨粒土中,含水层分布不均,富水性及渗透性差异大。赋存于漂卵石层中的地下水分布于隧道进口下部的冲沟一带,渗透性强,与冲水沟互为补给关系,富水性强,含水量丰富。而碎块石土分布于山地斜坡、山间沟谷一带,其地下水主要靠大气将水补给,部分地段由基岩裂隙水补给,其渗透性强,但其富水性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