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试巩固练习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3141189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试巩固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试巩固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试巩固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试巩固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试巩固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试巩固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试巩固练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试巩固练习班级:_ 姓名:_1. 读浪淘沙(其一),并完成后面的问题。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1想象前面两句描写的画面:_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风簸”中“簸”的意思是“颠簸”。(_)“九曲黄河”中“曲”读“q”。(_)这首诗表现了对牛郎和织女的美好祝愿。(_)这首诗表现出作者逆流而上,直冲云霄的豪迈气概。(_)2. 诗词阅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回答问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

2、,千万和春住。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_2上片“眼波横”“眉峰聚”的比喻有什么新巧、动人之处?“眉眼盈盈处”的丰富含意是什么?_3下片四句用了三个“春”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意?_3. 朗读古诗,完成练习。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磨”的读音为_,“还”的读音为_,“劲”的读音为_。2第一句用了一个_字,充分表达了竹子的_性格。3第二句写出了竹子生命力_。4理解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_5竹子经历了哪些磨难,仍坚强不屈? _6全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诵竹子,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4. 古诗阅读。十五从军征十五从

3、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1下面加点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阿()谁 冢(zhu)累累B.狗窦(do)雉(zh)C.松柏(bi)舂(chn)D.羹(gng) 贻(y)2下面关于这首诗中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冢(zhng):山顶。B.舂(ch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C.贻(y):送,赠送D.雉:野鸡3这是一首乐府诗,关于乐府诗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

4、艺术上刚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杂言的诗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诗歌的先声,是中国诗歌史上宝贵的财富。B.乐府初设于汉代,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C.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D.汉乐府诗常常是选取生活中典型的片断,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既避免过多的交代与铺陈,又能反映广阔背景,4“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拟人C.对仗D.夸张5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B.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

5、,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C.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D.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6下面关于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B.全诗写尽了人生苦难、社会遭遇,乃至更多人同样的遭遇,对社会发出强烈控诉。C.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

6、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D.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5. 课外文言文阅读。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凿以写龙(凭借)B.叶公见之(代“龙”)C.施尾于堂(对于)D.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而且)2描写叶公好龙的句子是第_句,描写其害怕龙的句子是第_句。(填序号)6. 课外阅读。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

7、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汹涌:_深沉:_2作者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的原因是_。3对文中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是()A.“我”爱这片土地,是因为这片土地能给“我”提供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我”感动哭了。B.“我”对这片土地的爱,也就是对祖国的爱,除了满眼含泪的方式,没有其他的方式表达“我”的爱。C.“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祖国爱得很深,当看到祖国有难的时候,心中的

8、痛苦就十分强烈。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7. 诗歌鉴赏。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这首诗在体裁(形式)上属于诗,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派诗人。A.五言绝句;山水田园B.五言律诗;山水田园C.七言绝句;边塞行旅D.七言律诗;边塞行旅2下列对诗歌解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作者偶然路过朋友的农庄,却受到朋友的热情款待,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B.三、四句中的“合”“斜”二字,写出了村边绿树环绕、城外山峦起伏的优美的农村风光。C.五、六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作者与朋友举杯饮酒,闲

9、谈家常,农村风味和劳动生产的气息扑面而来。D.七、八句写重阳节再来,自然流露出作者对与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主客之间朴素深厚的情谊。8. 课内阅读。寒食唐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本诗描绘了传统节日_节的景象,前两句写的是_(时间),后两句写的是_(时间),诗人借汉喻唐,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诗中描绘的景象。_第一句诗中的“飞”字能不能换成“开”字,下面分析准确的一项是(_)。A可以。“开”字写出了春天百花争艳、竞相开放的景象,比“飞”字更传神。B不可以。“飞”字写出了落花随风飞舞

10、时的情态,明写花而暗写风。而“开”字略显呆板,不能表现出风的作用。C不可以。“飞”字写出了花儿千娇百媚、神采飞扬的形态,而“开”字只写出了花开放得多,不能表现花的神韵。D可以。“开”字写出了春天里花朵的动态美,而“飞”字不能表达这层意思。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后两句使人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使我们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长安城景色的赞美之情。C.“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诗描写了春天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D.后两句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官宦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

11、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习题。阳关曲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 )A.端午节B.中秋节C.清明节D.重阳节2词中的“玉盘”指的是_,你积累的哪首古诗词中也用了这个比喻?请写下来:_,_。10. 阅读宋词,完成练习。清平乐春归何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1整首词以“_”这一句为总起,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寻觅。2作者寻春不见,内心充满了_,正如词中所写的“_”。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3解释词语

12、。无行路:_。4诗人要与( )“同住”。A.能找到春天的人B.家人C.朋友D.春天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5写出下列字的意思。啭:_因:_6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词的意思。_7黄鹂有没有告诉作者答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有黄鹂的飞掠就有春天的存在B.黄鹂还是告诉了作者答案的,它把作者的视线引向夏季开放的蔷薇C.寻找春天的去处,答案并不重要,作者意在抒发对春天的爱惜和留恋之情1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这首诗的作者是_,_朝人。2关于本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