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1411693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 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 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 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

2、,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 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 5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奖励有物质的 (如奖品) , 也有精神的 (如言语鼓励) ;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 ,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

3、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

4、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 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 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

5、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

6、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 18 个月左右) 。这个阶段所包含的矛盾就是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其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第二阶段,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第三阶段,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这

7、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第四阶段,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 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第五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第六阶段,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 孤独,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第七阶段,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4 50 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充沛感。第八阶段,达到完善的阶段( 50 岁以后)

8、 。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予学生有关其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答: ( 1)提高学生知识储各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知识记

9、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高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只有深刻领会和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 会。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 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作为

10、一名中学教师,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1)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竞赛的作用。 a 竞赛的积极作用: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对某些学习活动来说,竞赛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b.竞赛的消极作用:竞赛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运用竞赛的原则:a竞赛要慎用少用。b,竞赛要注意方式。(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一般说来,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由于奖励能对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因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说来,应奖励多于惩罚。不过,奖励如果运用不当,会产生消极的结果。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运用 奖励与惩罚应注意的问题:a。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b,奖励

11、与惩罚一定要公平、适当c,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着的,尤其是每天及时反馈,较之每周反馈效果更佳。如果没有反馈,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则缺乏学习激励。学习的进步很小。利用学 习结果反馈的原则:a。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b.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4)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左右着学生日后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归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下次成功的高期待。结合中学教学实际,谈几点概念教学的建议: 答:中学的概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1)概念分析。在进

12、行概念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熟悉自己所教的概念,按照一定的模式对概念进行分析。对一个概念的分析一般包括如下六个方面:定义特征例证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同位概念。通过概念分析,教师可以明确这一概念的基本要点,弄清这一概念与学生原有知识的联系,以及它与以后将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 ( 2) 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起来就越容易,而所涉及的无关特征越多、越突出,学习起来就越困难。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教师应该强调这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使之鲜明突出。 ( 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正例就是正面例子,即概念的肯定例证, 即完全符合概念要求的例子c 反倒就是反面例子, 即否定例证, 即不符合概

13、念要求的例子。对正例的分析可以具体说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对反例的辨别则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 ( 4)变式。变式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哪证。 ( 5)比较。对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这也是概念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概念理解,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概念理解。论述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给学

14、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c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论述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答:以下所列的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都属于心

15、理辅导与治疗的适用范围。 ( 1 )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2)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 4)恐怖症。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 、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怖症。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多见,包括与异性交往的恐怖。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有许多类型。例如,依赖型人格障碍者有被动的生活取向,不能决策和接受责任,有自我否定的倾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有两个显着的特点:一是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二是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 “人格障碍”这一概念多用于成人, 对于 18 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类似行为表现通常称作 “人格缺陷” 、 “品行障碍”或“社会偏差行为” 。 ( 6)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