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1373434 上传时间:2022-07-1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 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所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 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 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 学生自学水平的主渠道。一、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 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 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所以,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充

2、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 活动提升创新水平。1指导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 要一环。指导预习按“扶一一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 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 小数除法”我设计以下导学提纲:“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 有什么异同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小数怎样确定 除到被除数 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这样坚持训练并将预习要求,读书方法适时渗透,当学生 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 杖,走上自学的道路。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3、问难。有的学生因为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 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我们要创设条 件,努力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擅长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二、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交际水平。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水平。引 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 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 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增强 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动相互理解,促动持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 对其他同学的思路实行分

4、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但锻炼同学们的交 际水平,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水平,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给每 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但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 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水平得到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 作的精神。三、提供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 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水平强。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 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创设情境,

5、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如: 教“正比例”时教师领学生到操场,问:现有一根米尺,要量出旗杆的高度,怎 样测量 根据旗杆的影子长也能算出旗杆的高度,影子和旗杆有怎样的关系 此 后,让学生量出几种不同的杆长和各自影长,进一步研究杆高和影长的关系,进 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生动的表演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 趣。如教学“理解人民币”时最后的练习可创设“售货员”与“顾客”的表演: 一位学生扮售货员出示一根铅笔售价为2角7分,其余学生当顾客,谁先准备好 付钱的方法,铅笔就卖给谁。”在有趣的买卖实践活动中,把理解和使用人民币 有机结合起来,又培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四、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 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能够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习10的组成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 10个扣子,要求学生 先数一数有几个扣子,再把扣子分成两局部摆一摆有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在操作 中探索,发现10的组成的不同摆法。总之,在课堂上,擅长利用教材,灵活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