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六单元备课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31372313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第六单元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四上第六单元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四上第六单元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四上第六单元备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四上第六单元备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上第六单元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第六单元备课(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组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几册里已有所涉及,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教学本组课文

2、,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成语故事”1课时。20古诗两首教学总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2、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

3、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课前准备:收集两位诗人的资料和其他诗,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课题20古诗两首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

4、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重点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难点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 学 过 程教学建议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5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 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

6、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指读正音。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4集体交流。(1)指名概述诗意。(2)质疑。(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

7、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2赏析“烟花三月”。(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

8、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

9、、想象画面读等。(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5)师激情引读。(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五、作业设计1、有感情得诵读古诗,默写古诗。板 书

10、设 计 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课题20古诗两首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重点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难点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 学 过 程教学建议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

11、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悒 客舍 尽 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

12、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3

1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4 、试背这首诗。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2练笔。3交流。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2布置自选作业。(1)搜集李白、

14、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课后反思:板 书 设 计 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1搭石教学总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感受乡亲们默默

15、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课题21搭石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重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 学 过 程教学建议一、出示课题:21 搭石 读题二、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