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一卷语文教师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31286028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全国一卷语文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全国一卷语文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全国一卷语文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全国一卷语文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全国一卷语文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全国一卷语文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全国一卷语文教师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I卷语文(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 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 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

2、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 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 配排放空间时, 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来看, 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 从消极方面看, 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 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 从积极方面看, 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

3、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 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 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 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 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 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 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 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 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 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 气候正义的内

4、涵是: 所有国家、 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解析: 选 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项, “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

5、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 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是“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并未指明“气候正义”的提出者就是“非政府组织” 。B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由第四段中“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 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可知,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 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 ) ,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 。 C 项, “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

6、文意,由原文第三段中“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 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可知,当代人“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并无权利“为后代设定义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解析:选 C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立足未来”说法错误,第三段在阐述

7、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可见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解析:选 B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是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 而气候系统可能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8、,因此不能说“如果气候变化公约能落实”,后代的需求就能得到保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天嚣 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 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 水分。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 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

9、引起别的疾病, 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 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 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 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 没错, 滤去风声、 沙声、 钢架呻吟声、 铁皮震颤声, 还

10、有一种虽然微弱, 却执着, 并带节奏的敲击声。“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真真切切, 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 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人的生命力, 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 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棍,他慢慢

11、移动门闩。门闩吱吱叫着, 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 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 那门, 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 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 屋里刹时一片混乱, 像 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快,关门! ”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谁也不作声。 谁也不想动。 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 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 扑扑的东西。是个人。 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 穿着毡袍, 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 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

12、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 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 但谁也说不出味来, 谁都不知道, 那几块西瓜是怎 么落进肚子里去的。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 奇迹般的来到这里, 最终也没弄清, 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

13、 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 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 卷出去” ,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 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解析:选 B 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赏析文学作品的内涵的能力。 “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 ,反映出被困队员在强烈救人意念的驱动下迸发顽强的意志力;而“送瓜人

14、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 ,则反映出蒙古族同胞对基地试验队员的支持、救助,彰显的是热忱与善良。 可见,两者说明的应是生命力的强大与人性的美好,而不是“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题干告诉我们, 小说以 “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联系小说的体裁特点来看,要回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这一问题,应当从情节安排、主题思想表达等方面来分析。在情节安排上, “渴”作为试验队员的感受,反映出小说情节是在 “试验队员深陷绝境”的背景下展开的。 略去陷入绝境之前的内容,情节显得更加

15、集中、简洁。在主题表达上, “渴”是试验队员在风沙肆虐这样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能更集中而深刻地诠释小说的主题思想既讴歌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也揭示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的人生道理。答案: 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 使情节更简洁; 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作品分析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应多角度进行挖掘,联系小说的叙述角度、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及读者的阅读感受来分析。从叙述角度来看,小说是以试验队员“他”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这一“美好的谜”应当不在“他”所见所知范围,不去叙写,就显得真实可信。从情节安排看, 结局给出一个“谜”,没有揭示谜底就戛然而止,送瓜人究竟是怎样冲破风沙来到这里的, 显得非常神秘,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从读者角度看,读者是希望知道谜底的,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