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诱发电位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31239456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干诱发电位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脑干诱发电位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脑干诱发电位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脑干诱发电位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脑干诱发电位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干诱发电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干诱发电位(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脑干诱发电位-ABR图片:4IV训VIEVVTR内膝陣i Vf听放歿(丘脯)(征脱一皮层)内毛细胞 I 外毛细匏_i 短单劇激60 dB HI.J V B f mf听神经耳蜗核上橄榄核外侧丘系憐 鑒严彌軟心丘仙 (w 7*/ 听神经/耳赢耳蜗背桟脑干诱发电位是一种较准确的客观测听法。测试时患者无痛苦,不受患者主观意志及意识状态的影响,但需要完全放松, 也可在睡眠、麻醉或昏迷状态下进行。(1)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图 5-4)在较强如6070分贝的声刺激下可从颅顶记录到7个波形,主要为IV波,分别由蜗神经(发出波I)、耳蜗核(发出波II)、上橄榄核(发出波III)、外侧丘系(发出波IV)、下丘核(发

2、出波V)产生。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几个正常值如下。 各波的潜伏期:I波的潜伏期约2毫秒,其余各波均相隔1毫秒。 波间潜伏期:即中枢传导时间,各波间时程用不同刺激强度仍较稳定,因此,可作为中枢性病变诊断的可靠指标,多采用I III波、111V波和IV波的测量,以IV波最常用,一般为4毫秒。 两耳间V波潜伏期比较:一般差别不超过0.2毫秒。 V波反应阈:成人V波反应阈一般高于行为测听阈1020分贝,因此可作为客观听阈测定;婴幼儿反应阈比成人高,但与 其行为反射阈相对较低,这对聋耳的早期发现有较大价值。(2)脑干电位描记 电极的放置:脑干电位测听为远场电位记录,记录电极放于颅顶或乳突,参考电极置于对侧

3、耳垂或乳突,前额电极接地,前 置放大器应放于近受试者位置。 刺激声信号:多采用短声,刺激重复率每秒1020次,通常叠加1024次;多通过单侧耳机给声,必要时,对侧耳给声掩 蔽,亦可通过扬声器、声场给声;一般采用70分贝刺激声强度开始为宜,然后用下降法,每次降低1020分贝,至V波不 能再辨认为止。(3)脑干电反应测试的临床运用 客观听力测试:使用于不合作的新生儿、婴幼儿和主观测试困难的成人,也适用于非器质性耳聋、职业性耳聋的判断、精神 或神经系疾病的患者,可通过脑干电位测听确定其听觉功能的状态。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小脑脑桥肿瘤压迫脑干时,可致各波潜伏期的延长,压迫听神经则可致V波潜伏期延

4、长,甚至消 失,双耳潜伏期比较相差超过0.3毫秒。 耳聋的定位诊断:传音性耳聋患者,脑干电位测试不能得到满意结果,表现V波的反应阈提高,但潜伏期延长。对神经性耳 聋,特别对听神经瘤诊断,具有明显的价值:较小肿瘤V波潜伏期可正常,但双耳差值常超过0.4毫秋,随着肿瘤增大,脑干 电位变化更趋明显,多表现II波以后潜伏期延长而I波正常,超过4厘米长的肿瘤,将使各波全部消失。听性脑干反应测听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是利用声刺激诱发潜 伏期在10ms以内的脑干电反应,检测听觉系统与脑干功能的客观检查。用每秒2030次短声刺 激,记录电极放置在前额发际

5、皮肤上,参考电极置于同侧耳垂,以远场方式记录和放大和叠加1000次。脑干听性反应由潜伏期110毫秒的7个正波组成。各波的主要来源与正常人的平均 潜伏期见(下图)。临床上采用最稳定的1、111、V波潜伏期,1III、IIIV、IV波的峰间期,以及两耳V波 峰潜伏期和IV波峰间期差,判断听觉和脑干功能,并用V波阈值判断中高频听阈。在规范的 测听条件下,ABR的V波反应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10004 000Hz范围行为听阈,但并不能准 确反映和代替行为听阈,且较行为听阈高1520dB。可用做新生儿和婴幼儿听力筛选,鉴别器 质性与功能性聋。 ABR 对诊断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估价脑干功能,手术脑干功

6、能监测和脑死亡 的判定,提供有价值的客观资料。婴幼儿一般采用ABR的方法进行检查,它只能定性不能定量:1、用短声诱发的ABR测试结果只能反映高频部分(4 0 0 0 Hz )的听力状况,不能代表 中、低频的听力损失;2、ABR测试的结果只反映外周部分的听力,不能显示有中枢参与的听觉能力;3、以小样本听力级(nHL)做单位,ABR比实际听力高152 0dB,以声压级(SPL)做单位,ABR比实际听力更高,约为30dB。注意问题:1、5周岁以内进行ABR测试需要给予镇静剂2、18个月前的婴幼儿随年龄增长V波潜伏期缩短3、ABR 反映 4K Hz 的听力损失,不能反映低频听力4、ABR 不能代表真正

7、的听力5、严重皮层功能障碍的儿童有正常的ABR波形6、测试参数设置及环境造成的技术误差脑干是脑的一部分,位于大脑的下面,脑干的延髓部分下连脊髓。由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上面连有第312对脑神经。脑干内的白质由上、下行的传导束,以及脑干各部所发出的神经纤维所构成。是大脑、小脑与脊髓相互联系的重要通路。脑干内的灰质分散成大小不等的灰质块,叫“神经核”。神经核与接受外围的传入冲动和传出冲动支配器官的活动,以及上行下行传导束的传导有关。此外,在延髓和脑桥里有调节心血管运动、呼吸、吞咽、呕吐等重要生理活动的反 射中枢。若这些中枢受损伤,将引起心搏、血压的严重障碍,甚至危及生命。脑干(brains

8、tem)上承大脑半球,下连脊髓,呈不规则的柱状形。脑干由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组成。 延髓尾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接续,中脑头端与间脑相接。延髓和脑桥恰卧于颅底的斜坡上。 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 与脑干的功能有关。经由脊髓传至脑的神经冲动,呈交叉方式进入:来自脊髓右边的冲动,先传至脑干的左边, 然后再送入大脑;来自脊髓左边者,先送入脑干的右边,再传到大脑。脑干的外形脑干腹侧面(图) 在延髓的正中裂处,有左右交叉的纤维,称锥体交叉,是延髓和脊髓的分界。正中裂的两侧 纵行的隆起,为皮质脊髓束(或锥体束)所构成的锥体。脑桥的下端以桥延沟与延髓分

9、界,上端 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1延髓的外形:枕骨大孔至延髓脑桥沟之间。有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舌下神经根、舌 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2脑桥的外形:有脑桥基底部、脑桥基底沟、桥臂、三叉神经根、展神经、面神经、前庭 蜗神经、脑桥小脑角。3中脑的外形:以视束与间脑分界,有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脑干背侧面(图)延髓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称为闭合部,其室腔为脊髓中央管的延续,正中沟的两侧为薄 束结节和楔束结节,其中分别隐有薄束核与楔束核。脑桥的背面构成第四脑室底的上半部。在第 四脑室底具有横行的髓纹,是延髓和脑桥的分界标志。 1延髓和脑桥:有第四脑室底、菱脑峡、 左右小脑上脚、前后髓帆、滑车神经

10、2菱形窝:是第四脑室底。菱形窝下界:薄束、楔束结节、小脑下脚。上界:小脑上脚。 两侧角:第四脑室外侧隐窝。髓纹、界沟、内侧隆起、面神经丘、蓝斑、外侧区、前庭区、听结 节、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3中脑的外形:顶盖、上下丘、上下丘臂。脑干部位又包括以下四个重要构造:1. 延髓(medulla)延髓居于脑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心跳、消 化等。2脑桥(pons)脑桥位于中脑与延脑之间。脑桥的白质神经纤维,通到小脑皮质,可将神经冲动自小脑一半球传至另一半球,使之发挥协调身体两侧肌肉活动的功能。3中脑(midbrain)中脑位于脑桥之上,恰好是整个脑的中点。中脑是视觉与听觉的反

11、射 中枢,凡是瞳孔、眼球、肌肉等活动,均受中脑的控制。4网状系统(reticular system)网状系统居于脑干的中央,是由许多错综复杂的神经元 集合而成的网状结构。网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脑干的内部结构脑干神经核的排列规律,自界沟由内向外: 一般躯体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向腹侧迁移)、一般内脏运动核、一般内脏感觉核、特 殊内脏感觉核、一般躯体感觉核(向腹外侧迁移)、特殊躯体感觉核。1、一般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 滑车神经核:交叉出脑,支配上斜肌。展神经核:外直肌。舌下神经核:舌内、外肌。2、特殊内脏运

12、动核(向腹侧迁移) 三叉神经运动核:咀嚼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 面神经核:支配全部表情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蹬骨肌。背侧核:额肌眼轮匝肌。 腹侧核:口周围肌。疑核:纤维加入舌咽迷走、副神经支配咽喉肌。3、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核:瞳孔扩约肌睫状肌。上泌涎核:纤维加入面神经支配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及口腔鼻腔的腺体。 下泌涎核:纤维加入舌咽神经经耳神经节支配腮腺的分泌。迷走神经背核:纤维经迷走神经,在器官内和旁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管理胸腹腔内脏平滑肌、心肌、 腺体的运动和分泌。4、一般内脏感觉核孤束核:内脏器官的粘膜血管壁的一般内脏感觉-舌咽迷走面神经-孤束-孤束核-发出纤维到上行到间

13、 脑,中继后达高级中枢。脑干运动核:参与内脏反射,网状结构,参与呼吸循环和呕吐反射。5、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背侧小部分:接受面神经舌咽神经传入的味觉纤维。6、一般躯体感觉核(向腹外侧迁移)三叉神经核三叉神经脊束核:额面鼻口腔粘膜的痛温触觉。三叉神经感觉核:额面鼻口腔的触压觉。三叉神经中脑核:与额面部的本体感觉有关。7、特殊躯体感觉核 蜗神经核:声波刺激螺旋器周围突耳蜗神经节中枢突蜗神经前后核斜方体(大部交叉,部分未交叉终达同 侧听觉中枢;蜗神经核的部分纤维中途止于上橄榄核斜方体核外侧丘系核,参与听觉反射)外侧丘系内侧膝状 体听辐射颞叶听觉中枢。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的纤维一部分直接经小脑下脚入小

14、脑,其他纤维达前庭神经核。8、脑干中其他重要神经核团 薄束核和楔束核、楔束副核、上丘核、下丘核、顶盖前区、蓝斑、网状结构的核群、红核、黑质、下橄榄 核。脑干水平切面1、延髓:运动交叉或锥体交叉平面,感觉交叉或丘系交叉平面,橄榄中段平面。2、脑桥:听结节平面、面神经丘平面、三叉神经根平面。3、中脑:下丘平面、上丘平面。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脑干诱发电位的第一波来源于听神经的,么什么是听神经,它在我们的听觉中又起到什么作 用呢?听神经又叫位听神经 ,又称前庭蜗神经,人的第 8对脑神经,为感觉神经,由蜗神经和前庭神 经两部分组成。蜗神经的感觉神经元胞体位于内耳蜗轴内的螺旋神经节,为双极神经元,周围突

15、分布于螺旋器的毛细胞,中枢突在内耳边聚成蜗神经,止于脑干的蜗神经前、后核,传入听觉冲 动。前庭神经的感觉神经元胞体位于内耳道底的前庭神经节,是双极神经元,周围突分布于内耳 的球囊斑、椭圆囊斑和壶腹嵴的毛细胞,中枢突聚成前庭神经。止于脑干的前庭核群及小脑,传 入平衡觉冲动。两根神经都出内耳门,同行入颅腔,称为位听神经,其功能是把与听觉和平衡觉 有关的神经冲动传入脑。当位听神经完全损伤时,则表现为伤侧耳聋及前庭功能的丧失;部分损 伤时,可出现眩晕、眼球震颤和听力障碍。第二波来源于耳蜗核(延脑)哺乳动物的第一级听中枢是延髓的耳蜗核,它接受同侧的听神经纤维。从耳蜗核发出的神经纤 维大部分交叉到对侧,小部分在同侧,在上橄榄核改换神经元或直接上行,组成外侧丘系,到达 中脑四叠体的下丘,从下丘发出的上行纤维及小部分直接从上橄榄核来的纤维终止在丘脑的内侧 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发出的纤维束上行散开成放射状,叫听放线,终止于大脑听皮层,是听觉最 高级的中枢。延脑是指脊髓上面的延伸至脑的部分,里面的神经核可作为调节心跳速率、呼吸频率、血管 收缩(控制血压)、吞咽、咳嗽、呕吐、打喷嚏、和打嗝的反射中枢。人的生理功能中枢(包括心 跳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