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示例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31213559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二章教案示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二章教案示例设计思想: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

2、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

3、。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层进式论证。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第二课时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四、学生串讲第二段,教师订正后提问:“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5、,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六、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见“扩展资料”部分)七、讨论: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八、整理字词和文化常识,熟读成诵。教案示例一设计思想: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

6、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

7、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

8、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9、?明确:层进式论证。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第二课时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四、学生串讲第二段,教师订正后提问:“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

10、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六、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见“扩展资料”部分)七、讨论: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八、整理字词和文化常识,熟读成诵。教案示例二重难点分析: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

11、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3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4“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引导学生分析“成才”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从而澄清学生认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

12、以加深理解。二、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三、教学过程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

13、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3投影习题,检测自学效果。(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池非不深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讨论问题(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

14、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练习: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四、总结、扩展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五、布置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通假字、古

15、今异义字。2背诵文章。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二、整体感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三、教学过程1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傅说 忍性 法家拂士 曾益(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