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山海关区2019-2020年度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II)卷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1211873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山海关区2019-2020年度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I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山海关区2019-2020年度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I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山海关区2019-2020年度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I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山海关区2019-2020年度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II)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山海关区2019-2020年度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II)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山海关区2019-2020年度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II)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山海关区2019-2020年度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II)卷(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山海关区2019-2020年度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1. (3分) (2017高一上天水月考) 补写句子 (1)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沁园春长沙) (2)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不仁;_,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3) 又前而为歌曰:“_,_!”(荆轲刺秦王) (4) 子曰:“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则) (5)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爱莲说) (6) _,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二、 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2. (4分) (2019高三上六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

2、完成下面小题。 职业的研究一般有学院学术训练背景,专业基础扎实,对于各种新潮理论 于心,运用自如,其笔力多集中于某一点,发振细密,心态上是“完成任务”。职业化有其必要,但满足子这一状态,就往往屈已从人,疲于奔命,很难施展才华,也常使研究 为一种批量制作,困于“金路”,这类研究者不少,其中固然有“我”,只不过还未走出“小我”,难以推动学术大发展。趣味的研究则是有灵性的精神劳动,是关乎生命价值、系乎人生况味的生活方式,因而研究者能够不慕虚荣,不从流俗,任天而动,触事兴感,见微知著,纵谈古今。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也甚为重大,这种自动的工作因为机心全息,力究本来、总是竭尽了心力,决不模糊

3、敷衍:这是一种类似爱情的工作,知之深,爱之切,触处生春,若俯若偃,俱从其情,天趣盎然,启人心扉。总是有一种清淡与准确,蕴藏大量尖新的学术 。这是世间顶好的妙文,可惜 。这种研究有“我”,有“大我”,正如杂自珍题王子梅盗诗图所云:“从来才大人,面目不专一。”这些研究能将阅世、说理、论学三者合而为一,吐淬淋漓。(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熟稔 量变 创造 风毛麟角B . 熟练 蜕变 创造 九牛一毛C . 熟稔 蜕变 创见 风毛麟角D . 熟练 量变 创见 九牛一毛(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从来才大人,面目不专一”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

4、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棒接一棒跑下去。B . 2016年,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C . 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D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却甚为重大,这种自动的工作因为机心全息,力究本来,总是竭尽了心力,决不模糊敷衍。B . 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也甚为重大,这种自动的工作因为机心全息,力究本来,总是竭尽了心力,决

5、不模糊敷衍。C . 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却甚为重大,因为这种自动的工作机心全息,力究本来,总是竭尽了心力,决不模糊敷衍。D . 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也甚为重大,因为这种自动的工作机心全息,力究本来,总是竭尽了心力,决不模糊敷行。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3. (15分) (2017高二上东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均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早期人类信奉朴素的多神宗教,相信鬼神存在,灵魂不灭,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死亡祭祀活动即丧礼来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同时借此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

6、情。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变出一套系统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并表现出明显的国家意志和礼仪特点。从夏商周开始葬礼即已进入了系统化程序化发展阶段,春秋时期进入完善期。史料记载,秦汉丧葬礼仪已相当复杂,共分三个部分:葬前之礼、葬礼、葬后丧服之礼。葬前之礼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小敛、大敛、哭丧、停尸等。葬礼包括:告别祭奠、送葬、下棺等。葬后丧服之礼包括:丧服、丧制等。丧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必须严格遵守。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与“孝”文化密切相关。“孝”源于儒家的核心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即是爱。何为爱?孟子对爱作了精辟的论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爱自己的亲人,其次爱一

7、切大众,最后爱自然万物。爱亲人首先是爱父母,爱父母则为孝。“孝”作为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宗法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它的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而“孝”文化则是处理和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之间,宗族关系之间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政治要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统治者还认

8、为“忠臣出孝门”“人臣孝则事君忠”。孔子也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封建统治者深知“孝”文化对于稳固社会统治基础的重要意义,都将孝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譬如各朝文书中通常都有一句:“圣朝惟以孝治天下”的套语。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养老和送终。养老是对父母生前的赡养,送终是对父母死后的埋葬。根据孝的本意,两方面都很重要,但实施的社会结果是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这是由封建统治者自身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统治需要而造成的。统治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希望进入冥国仍能继续享有人世的尊贵。因此他们为父母,为自己建造起一座座豪华的坟墓。统治者的厚葬之风影响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

9、风,民间纷纷仿效,互相攀比。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文化,直接的社会政治逻辑结果必然是大力提倡厚葬,并最终以国家法典形式颁布实施。史料证明,最迟在西汉开始就颁布了较为完善的丧葬法规。同时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这种重孝、厚葬观念越来越浓厚,礼仪越来越繁缛。(选自徐止平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有删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人们相信鬼神存在,灵魂不灭,因此人们希望通过丧葬活动达到使死者复

10、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B . 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完善于春秋时期,到秦汉时期丧葬礼仪已经发展得相当复杂、系统。C . 家族宗法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础,稳固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D . 被统治者作为基本国策的“孝”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和“悌”共同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的开头部分梳理了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B . 文章大量的引用论证了我国古代丧葬文化和孝文化的密切关系。C . 文章运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孝”与“悌”之间的关系。D . 文章从文化和社会两方面论证

11、了丧葬礼仪繁琐的缘由。(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既与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有关,也和儒家思想有关。B . 如果没有统治者的推动,厚葬观念就不会那么浓厚,礼仪也不会那么繁缛。C . 随着丧葬法规的出现,丧葬活动及丧葬礼仪已经成为国家意志的一种表现。D . “孝”包括“养老”和“送终”两方面,但现实中,常有“轻养厚葬”的倾向。4. (20分) (2016高三上资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父亲的玳瑁鲁 彦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

12、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在他的理智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是一匹小小的兽,比不上任何的家事足以通知我似的。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地叫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玳瑁,这里来!”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在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小孩一样,看见

13、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但是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上。“喏,在这里了。”父亲说。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摸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它的脚不肯触着桌。这是它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说,向来是这样的。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那是真

14、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的。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给它储存着的。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父亲回来的时候,它又像是在什么地方远远望着,静静地倾听着的样子,待父亲一跨进门限,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它并不时时刻刻跟着父亲,但父亲的一举一动,父亲的进出,它似乎时刻在那里留心着。晚上,玳瑁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我们

15、回家后,父亲换了一个寝室。他现在睡到弄堂门外一间从来没有人去的房子里了。玳瑁有两夜没有找到父亲,只在原地方走着,叫着。它第一夜跳到父亲的床上,发现睡着的是我们,便立刻跳了出去。正是很冷的天气。父亲记念着玳瑁夜里受冷,说它恐怕不会想到他会搬到那样冷落的地方去的。而且晚上弄堂门又关得很早。但是第三天的夜里,父亲一觉醒来,玳瑁已在床上睡着了,静静地,“咕咕”念着猫经。半个月后,玳瑁对我也渐渐熟了。它不复躲避我。当它在父亲身边的时候,我伸出手去,轻轻抚摸着它的颈背,它伏着不动。然而它从不自己走近我。我叫它,它仍不来。就是母亲,她是永久和父亲在一起的,它也不肯走近她。父亲呢,只要叫一声“玳瑁”,甚至咳嗽一声,它便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溜出来了,而且绕着父亲的脚。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去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玳瑁玳瑁”,东西寻找着,不见它到来。父亲却猜到它那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