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学案 湘教版选修5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3120683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学案 湘教版选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学案 湘教版选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学案 湘教版选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学案 湘教版选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学案 湘教版选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学案 湘教版选修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章 防灾与减灾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 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自我校对长江防护林体系“三北”遥感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地质灾害的防御1.(2015广东高考)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A甲B乙C丙 D丁【解析】将四幅图叠加分析可知,图中丁区域距断裂带较远,地震破坏程度较弱,次生灾害发生频率较低,最适宜城市重建,故选D。【答案】D(2014天津高考)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下题。上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2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

2、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A震级B震中距C烈度 D震源深度【解析】烈度是地震发生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因此在制定建筑防震标准时要着重考虑。【答案】C水文灾害的防御3.(2016全国甲卷)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图8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解析】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其中工程措施应“因河制宜”。由题目的图文信息知,

3、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这是洪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应包括开挖入海河道、修建蓄洪工程、退耕还湖等方面,而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监测、重视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答案】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4(2015浙江高考)农田水分盈亏量指年降水量与农田作物用水量之差,农田作物用水量受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土地性质等影响。图1为我国部分地区农田水分盈亏量分布图,图2为图1中甲城市的气候资料。分析甲城市所在区域出现农田水分亏

4、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解析】据图可知甲城市所在区域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水容易渗漏;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作物生长季节需水量大,易出现农田水分亏损。根据甲所在区域,可以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保证灌溉用水;增加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等措施。【答案】原因:降水集中在夏季;岩溶地貌,地表水容易渗漏;水田农业为主,需水量大。办法:加强水利建设;增加地表植被覆盖,涵养水源;合理选择农作物品种。5(2014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问题。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解析】防治涝灾要考虑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通过技

5、术措施提早预警;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完善抗洪排涝系统,退耕还湖,提高蓄水能力;生物措施包括培育、推广耐涝作物等。【答案】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气象灾害的防御6.(2013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解析】第(1)题,可从影响农业产量和农田设施方面分析。原因可结合图中相关信息,P地三面环山向北侧敞开,强大的冷空气南下受南部山地的阻挡在P大量堆积,造成严重冷冻灾害。第(2)题,措施可从预报、加强管理、培育良种方面答题。【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