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知识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31200802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格律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诗词格律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诗词格律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诗词格律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诗词格律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词格律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格律知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诗词格律知识第一节 诗律一、诗体概说诗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不是散文,而是诗歌。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古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从原始的二言诗体,发展出诗经的四言体,接着出现了杂言式的楚辞体(骚体)和乐府诗,最后产生了五言、七言体;又如从早期的没有严密的格律限制到后来的具有严密的格律限制等等。大体来说,诗体的发展经历了古体诗、新体诗和近体诗几个阶段。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以后出现的所谓近体诗而言的,它的范围一般来说指的是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主要是汉魏六朝诗歌,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时期的文人诗;也包括唐以后仿照古

2、体诗的体制而创作的形式自由、不受格律限制的一类诗,或称古风。“古诗”是个含义模糊的概念。“古”是个时间概念,就唐代而言,汉魏六朝的诗歌是古诗,就今天而言,唐代的诗歌又属于古诗。比如,我们说会背古诗三百首,它的范围就很大。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1511页)把汉魏六朝诗称为“古诗”,把唐以后的仿古诗歌称为古体诗或古风;有的教材(如人大1998版古代汉语)不提古诗,而是统称为古体诗。我们采取后一种做法。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朝产生的诗体。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七言诗早期的代表是柏梁台诗和曹丕的燕歌行。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

3、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也叫“新体诗”,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脁为其代表作家。唐代,诗体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近体诗的兴起和成熟。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崭新的诗体,包括律诗和绝句。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用白话创作的新诗。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比较古体诗和近体诗各具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字数古体诗以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六言、七言和杂言。杂言诗是指诗句的字数多寡不等,如乐府诗中的有所思(四:1384)、上邪(四:1385)等等。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而且每句的字数

4、必须相同。字数和句式有密切关系。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古体诗的句式。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和六言,奇字句主要是五言和七言。四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二,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二字,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这种句式继承了诗经的传统。例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四:1393)。五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三,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三字。这种句式是四言的扩展,在二二的当中插入一个字,或在后面添加一个字,就成为五言。这样,二三可以细分为二一二或二二一。例如:二一二式“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迢迢牵牛星,四:1392),二二一式“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四:1392)。七言诗的一般句式是四三。这是

5、五言的扩展,细分起来是二二三。例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四:1394)。不是所有的诗句都是按照这种句式写成的,也有比较特殊的句式,例如:一三式“以观沧海”(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四式“各在天一涯(y)”(行行重行行,四:1390),一三一式“问子为谁舆(y)”。2句数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一般的律诗都是八句,一般的律绝都是四句。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是五言诗。律诗八句分为四联,依次为首联、颔(hn)联、颈(jng)联、尾联。每联两句,第一句为出句,第二句为对句。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但不能反过来

6、说,凡是八句的都叫律诗,四句的都是律绝。因为句数固定还不是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如果不讲平仄,一首诗尽管是四句或八句,也不能叫律绝或律诗,而仍然是古体诗。3押韵古体诗的押韵,从使用韵部情况来说,大致情况是,汉魏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韵部,晋以后的用韵,越到后来越接近隋唐诗韵。另外,从韵例上看,古体诗则继承诗骚的传统。四言诗、五言诗一般是隔句为韵,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七言诗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押韵的,这就是所谓的“柏梁体”,典型的作品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以后,产生了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如鲍照的拟行路难(二)(四:1408-1409)。还有,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

7、,又可以押仄声韵,邻近的韵还可以通押;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途换韵。近体诗的用韵是中古韵部。押韵的要求很严格,律诗、绝句都是偶句押韵,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非常罕见;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不允许中途换韵,也不允许邻韵相押。4平仄汉魏古诗不讲平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近体诗的平仄是有严格限制的,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都要求有固定的平仄格式。平仄是形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因素。唐以后古体诗产生了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一是有些诗人为了跟近体诗相区别,有意运用了违反近体诗平仄规律的格式,即在句子的末尾三个字用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四种格式,而其中最常用的是平仄平、平平平

8、两种格式。这是唐以后古体诗的标志。如李白的五言古诗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杜甫的七言古诗岁晏行(四:1434-1435)中就大量使用了上述的四种平仄格式。二是有些诗人受律诗的影响,在诗篇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了律句或基本运用律句,这类诗一般称为“入律古风”,这种情况通常是七言。入律古风虽具有一些律诗的特点,但又不同于律诗。首先,它不讲平仄的“对”“黏”规则;其次是句数不定;第三是平声韵和仄声韵交替;第四是往往四句一换韵,如王勃的滕王阁(四:1427)、白居易的长恨歌(四:1437)等等。5对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魏晋以后的诗由于受骈体文的影响,比较多地用了对仗句,但这不能成为这个时期诗歌语言的特点。因为

9、这种对仗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或者只能说是一种修辞手段而已。而近体诗讲究对仗是格律上的固定要求,是构成诗体的必备要素之一。律诗每篇必须要有对仗句,对仗句的位置也有规定。而绝句除了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不用对仗外,其他的都需要对仗。三、近体诗的格律(一)用韵所谓用韵,指的是同韵部的字在诗句里有间隔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又称“押韵”“入韵”。近体诗的用韵,是根据唐代的诗韵。唐以前,隋代陆法言著有切韵。诗人认为它的206韵分得太细,使用起来不方便,于是在唐代初年,有人作出相近的韵可以“同用”的规定。南宋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206韵合为107韵;金人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将206韵合并为10

10、6韵。后人称为“平水韵”,也称“诗韵”。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人提出的“同用”和“独用”的原则而写成的,所以唐代近体诗的用韵实际上是和平水韵相吻合的。近体诗在用韵上有严格的规定,表现在:1押韵位置是固定的。它除有首句押韵的形式外,其余押韵的位置都在对句的句尾,所以叫“韵脚”。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常。例如,李白送友人(四:1450)首句不入韵,杜甫登楼(四:1456)首句入韵。2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也不能出韵。3首句如果押韵,可以借用邻韵。但是,它们必须是韵书中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韵。4一般只押平声韵,用仄声韵的很少。近体诗用仄声韵的多数是五言绝句。(二)平仄平仄指的是古代声

11、调的分类。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可分为两大类,即平声和仄声。平声就是平,仄声就是上、去、入三个声调的总称。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运用造成了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的“声律”。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是从近体诗开始的。下面分别说明律诗和绝句的一般平仄格式。1律诗律诗分为五律、七律和长律,但以五律和七律为主。五言律诗句子的平仄有两个类型、四种格式:(1)仄起式甲、仄仄仄平平。如“太乙近天都”(王维终南山,四:1447)。乙、仄仄平平仄。如“国破山河在”(杜甫春望,四:1451)。(2)平起式甲、平平仄仄平。如“深居俯夹城”(李商隐晚晴,四:1454)。

12、乙、平平平仄仄。如“青山横北郭”(李白送友人,四:1450)。规律:前二字必须相同,第三字是关键,或与前同,或与后同;没有前四字或后三字相同的情况。例如不能是这样: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中间字不能孤单),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前四字不能相同),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后三字不能相同)。这四种平仄句式根据一定的规则相互配合,就分别构成了五律的四种平仄类型。这里所说的规则主要是指“黏”和“对”,具体来说是:(1)一联之中,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原则上是相对的,即平对仄,仄对平。(2)两联之间,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原则上是平仄相黏的,即平黏平,仄黏仄。(3)每句的平仄是相重的,又是相间的。“黏

13、”和“对”的总规则是:既要承上(前二字),又要变化(第三字)(以杜甫春望为例讲解)。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首句入韵的律诗中,首联的平仄是不能完全相对的。但这只是属于局部的变通。另外,由于出句末字是仄声,对句末字是平声,后联的平仄和前联的平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只能以后联出句的第二字和前联对句的第二字(七律是第二、四字)作为黏的标准。不合乎“黏”的规则就是“失黏”,那么前后两联之中的平仄就会雷同。不合乎“对”的规则就是“失对”,那么一联之中的上下句平仄就会重复。只有使用了“对”和“黏”的调配原则,每句的平仄才能相重相间的交替使用,才能使诗句形成抑扬顿挫、高低长短的节奏感。根据以上基本的平仄句式和

14、规则,五律的平仄格式有四种类型,如下(例见王力本15241525页):(1)仄起式甲、首句不入韵乙、首句入韵(2)平起式甲、首句不入韵乙、首句入韵七律的平仄是在五律平仄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即在五律的前面加两个字,把仄起改成平起,把平起改成仄起即可。如下(例见王力本15261527页):(1)平起式甲、平平仄仄仄平平乙、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起式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仄仄平平平仄仄关键要抓住第五字,要么与前面构成三个“平平平”或“仄仄仄”,要么与后面构成两个“平平”或“仄仄”。四种平仄句式相配,形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详见王力本15261527页)以杜甫客至、登高为例讲解七律平仄。2绝句绝句的

15、句数、总字数是律诗的一半,律诗八句,绝句四句。五言绝句二十字,七言绝句二十八字。绝句的平仄格式也就是律诗的平仄格式,只要按照“对”和“黏”的规则,句数减去一半就行了。如杜甫八阵图(四:1470)。律诗和律绝的平仄还有一点需要避免,就是“三平调”,即收尾的三字全是平声。唐代的古风故意使用“三平调”,成为古风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杜甫的岁晏行:“莫徭射雁鸣桑弓”,这在律诗和绝句中是犯忌的。3拗救跟平仄密切相关的,还有近体诗格律中的拗(o)救问题。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规律的句子。诗人对于拗句,往往要“救”。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常见的拗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本句自救,一种是对句补救。下面以五律为例加以说明,因为七律无非是在五律的基础上后推两字的位置。具体情况是(详见王力本15281531页):甲:在“平平仄仄平”的格式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而不救,就是“犯孤平”。救法是将本句第三字改为平声,变成“仄平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