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3120050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乡镇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乡镇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乡镇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乡镇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镇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乡镇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 2011级乡镇企业管理 赵昌强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县乡镇干部思想层面的关注重点始终聚焦在人生观、道德水平和奉献精神等方面,而对县乡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缺少应有的重视。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乡镇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既关系到他们自己的生存质量,又对他人、工作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与和谐程度。因此,重视并加强对乡镇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领导干部 心理健康 特点 主客观因素 对策 县乡领导干部处在最基层,肩负着维护一方稳定、发展一方经济的重任,工作头绪多、困

2、难多,强度大、压力大。目前,县乡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生活甚至干部队伍整体形象和县乡职能发挥的重要问题。为摸清县乡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笔者通过调查问卷、集体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目的:了解县乡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对213名县乡领导干部作了测评,并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县乡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明显好于普通人群,但有22.4%的县乡领导干部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极个别县乡领导干部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结论:组织

3、部门在重视县乡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的同时还应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采取措施对县乡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的心理保健,提高管理绩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领导干部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有合理、正常的行为,非健康的心理必然导致异常的言行。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政德、政才、政绩的基础条件。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进行重新界定:“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表现。”所谓健康,包括身体健

4、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四个方面的因素,这四者之间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映,具有生命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一种状态,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的过程,即认识、情感、行为和人格完整

5、协调。心理健康的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没有心理疾病。即个体的心理活动表现没有达到临床心理学对有关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疾病症状。中间层次:心理功能健全,社会适应良好。最高层次(理想状态):自我实现。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曾具体明确地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现代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使人有了关照自己心灵的可能,另外现代生活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使人产生了关照自己心灵的需求。这就是人们在今天格外地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原因。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

6、,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所谓内部环境指的就是自身的状况,比如有稳定的情绪、自信、乐观、向上等。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进行适应。比如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能正确的认识、理智的对待、积极想办法解决等。能保持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就可以说是心理上的健康状态。 (二)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是指人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与教育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心理特征。心理素质是人的思想活动、认识觉悟、意志毅力、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人的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 1、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是其素质健全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应对竞争、成就事业、获得幸福

7、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变革的深入和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人们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要求大大增强。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时期,领导干部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十分繁重,面临的工作压力不断加大。领导干部要经受住各种考验,顶住各种压力,妥善处理各项事务,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2、心理素质培养是保证干部心理健康的客观要求 一个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干部既不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也不会有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不

8、能认真负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当前社会变革的现实、新旧体制的转轨、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复杂社会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诸多心理矛盾的形成,而且长期无法排除,还造成相当一部分干部心理出现障碍。如果心理障碍不排除,心理疾病不根治,将直接影响干部心理健康。客观现实要求我们通过加强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干部出现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保证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关键因素之一。领导干部要健康成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积极的进取心、开朗的心境、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

9、受能力和自我意识等优良的心理素质是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可以说,领导干部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领导干部不断运用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 二:当前县乡领导干部心理不健康情况分析及原因分析(一)当前县乡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种突出表现结合调查问卷和座谈了解的情况来看,分析县乡领导干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五种倾向”:1、心理疲劳倾向。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的一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倦、心情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纯、反应迟缓等。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长年累月,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精

10、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发多种身心疾患。不少基层党政干部每天无规律繁重工作,常常眼睛酸痛发胀,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晚上失眠多梦,经医院检查又无实质性的病症,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倾向的发展、延续和加重,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2、心理失衡倾向。心理失衡是指个体的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遭受挫折、经历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紊乱的状态。表现在基层党政干部身上,主要有以下情况:一是政治信仰失衡。少数县乡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下,不信马列信迷信,不信科学信风水;有的领导干部台上作科学报告,台下求神拜佛,在缭绕的香火中寻求寄托和心理安慰;有的领导干部迷信数字,有的

11、甚至在换届或人事调整前请求算命先生指点迷津,等等。二是生活内容失衡。有的领导干部无法在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自己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取得平衡,无法统筹兼顾,因局部失衡而引发心理危机,如有的只顾朋友之情,而失去工作原则性,有的为了工作不顾家庭、不顾身体等。三是内心欲望失衡。欲望是一种心理势能,包含生理欲望和心理欲望。领导干部欲望失衡主要指心理欲望,如尊重与被尊重、名利地位的欲求与满足等,目前最为常见的是权力欲的失衡。少数领导干部无法正确把握权力、地位和名利,有的则怕手中权力到期,出现“59现象”,有的则从权力欲走向经济上的贪欲等。3、心理紧张倾向。紧张 ,即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 ,兴奋 (惊慌)不

12、安。心理紧张是身体对来自外部环境压力所作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然而 ,如果这种心态持续过久或发生过频 ,则会成为健康的隐患。4、心理郁闷倾向。郁闷是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指个体自我心理上确实有压力,需要改变现状,而行为上却找不到积极有效的办法时所感到的窒息和痛苦。5、心理侥幸倾向。侥幸心理是指人们企图偶然地获得成功或意外地免去不幸的一种心理。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理,它常常会使人做出不正确的判断。一是处事冲动,急切冒进。有的作决策、办事情从主观愿望出发,工作措施脱离实际,头脑一热,乱作主张,虑事不周、行事不密,工作上漏洞百出;有的为了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习惯于行政干预、搞“一

13、刀切”,不顾群众的承受能力,违规冒进,巴不得在一夜之间就改天换地,导致结果与初衷相去甚远;有的不顾前因后果,不讲先后程序,结果好心办坏事。二是律已不严,经常出现小的违规行为。不懂得小与大的联系,不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总是认为小的失误、错误、隐患可以原谅,可以理解,因而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发生了蜕变,问题发生了质变。有的还错误认为,为了工作违规,情有可原。有的人总是爱耍小聪明,感到只要自己算计得好,伪装得巧妙,事情办得隐蔽,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有点小的违法违纪的事情也不会被发现。三是从众攀比,心理不平衡。没有主见,缺乏思想,以他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和判断事物的标准,把眼睛盯在别人的

14、身上,特别是看到他人因违法违纪占了便宜得到好处的时候,心理感到不平衡,觉得他能这么做,我为什么不能?结果在不做白不做、不捞白不捞的心理驱使下,一步步走上歧途。以上五种倾向,对于那些长期在工作强度大、紧张度高、情况复杂岗位上工作和学历相对较低的县乡领导干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当前县乡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1、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有内因,也有外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因素。 一是管理因素:教育手段不力。 2009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再次发出中央加强反腐倡廉、整顿吏治的强烈信号。随着这一增强官员责任意

15、识、保证公共权力运行质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决策的出台,对党政领导干部的问责正在走向法制化。由于问责制的实施主体和对象,都是官员,因此,研究并考量一下官员对于问责制是如何想、如何看的,亦或问责制下的心态如何,也便有了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人为因素:自身素质不高。 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党性如何,在换届这面镜子前,可以一览无余。在如何对待个人进退留转问题上,大多数干部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把心思用在推动工作上,把精力放在加快发展上。但也有一些干部反映出一些不良心态。这一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主要表现为:是不安现职,渴望升迁;是非不分,发泄牢骚;怨天尤人,失落郁闷;

16、个人至上,忌贤妒能。三是方法因素:制度执行不严。当前,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推进,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遏制。与此同时,人们对腐败的认识和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既有坚决反对腐败的,也有不把腐败当腐败的,特别是在县乡领导干部中出现了三种不良心态,应引起高度警惕。四是体制因素:政府职能不变。 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利益格局大调整,社会矛盾多,发展快,群体性事件频发,需要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良好的心态是处理群体性事件中充分发挥领导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直接影响和感染群体的基础条件。心理素质高、心态良好的领导干部能把危机变成契机,开创新的局面。相反,领导者的不良心态不仅会直接影响其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表达能力的发挥,而且会给领导者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不能有效化解危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群体性事件,有些领导干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