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声声慢》同步教案18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31199168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6.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声声慢》同步教案18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声声慢》同步教案18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声声慢》同步教案18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声声慢》同步教案18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声声慢》同步教案18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声声慢》同步教案1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声声慢》同步教案18(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 18教学目标1了解词这种文学体式。粗知一些格律,并能读出词的韵律美。熟读成诵,丰富积累。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感受、品味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鉴赏能力。3.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4. 感受作者情感,接受艺术熏陶,提升自身人格,陶冶自己情操。重点、难点把握词的章法,鉴赏词的意境。解决办法1强化背诵。学生课前熟读成诵,教师课上可作范读范背,课后要求学生熟背熟默。2从词的章法人手领会内容;从词的句法人手领会句意。品味层次之美、语言之美。3以名句为主兼及全篇。精读课在篇中讲析名句;自读

2、课重点讲析名句带动全篇。课时安排4 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鉴赏柳永雨霖铃教学目标 :(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2 、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一、词的常识: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 句子长短不一)、“诗余”、“曲”、“曲子词”( 合乐歌唱)、“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 58 字以

3、内)、中调( 59 字至 90 字)和长调( 91 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调”,二段的叫“ 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 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 “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弓I、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 词风可分为婉

4、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 艳科”、“诗庄而词媚”,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 可入,无事不可言”,格调高昂、取材广泛。导学质疑 二、简介引入: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以致不为时人所重, 潦倒一生,功名不扬。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 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由于他较多地同中下层

5、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 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 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回囹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雨霖铃属婉约派作品。 二、朗读并赏析:

6、1、教师朗读或背诵以作示范,再让学生诵读。 2、根据问题,自行研读。(1)、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明确:词的上片主要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词人和他的爱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 景。词的下片则写的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2) 找找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描写了寒蝉(凄切)、长亭(晚)、都门(长饮)、烟波(千里)暮霭(沉沉)、楚天(阔)、杨柳(岸边)、晓风、残月。从总体上看,这些景物给人以悲凉、萧瑟的气息。这也正是冷落清秋的环境描写,当然也是为了渲染出作者与爱人离别时的气氛。(3) 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合说?离别

7、之前:寒蝉、长亭(勾勒环境)骤雨初歇(渲染气氛)一一景语实写离别时刻:都门帐饮(情事)执手相看(情态)一一情语景语占八、别后情景(设想)景别后生活(虚想)情景合说别后想象:烟波暮霭别后去向(虚想)清秋伤别旨情语晓风残月语虚写良辰好景千种风情(4)上片写了情人话别时的种种情态,似乎已将离情说尽,先想想下片该怎样写,再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明确:作者虽然在上片已经介绍了离别,但在下片作者又重点介绍了离别之后两人的羁旅之愁, 作者想象别后的生活情景,通过这种想象更加重了这种离愁别恨,使这种离愁达到了极点。作者就是采用这一层一层的铺叙来表达这种离别的,这种写法对于我们同学的写作很有启发。固囹(5

8、)若把全词的上下片分别看作两幅画,试着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把画面上的内容描述出来,你也可以给你的画取个动听的名字,如:明确: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一个秋天的夜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宴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 的泪水。 此时, 水面上, 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工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 “上船喽, 上船喽” 。天色月来越暗,茫茫水域里,蒙蒙雾气一片。第二幅画可命名为“羁旅长愁”;一夜漂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

9、有一道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交流探究三、写作特色:1、雨霖铃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抒写离愁别绪的?多用对比, 极力渲染了离愁别绪。 眼前分离与留恋对比: “帐饮” 与 “无绪” 对比; “留恋” 与 “催发”对比;“相看”与“无语”对比。眼前分离与别后之情对比:“今宵”与“经年”对比;“千里烟波”与“千种风情”对比, “无语凝噎”与“更与何人说”:通过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的对比,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2、雨霖铃分几个层次来写离愁别绪的?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

10、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 以时间而论, 先点出 “秋天” , 后点出 “傍晚” , 再想到 “今宵” , 又遥想到 “经年” ,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如行云流水,主题突出。3、“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名句,好在哪里?( 1)意象密集,叠加出离愁别绪的境味。 “杨柳岸晓风残月”全用名词组合,创设了阔远的意境。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几个意象又是典型的离别情味, “杨

11、柳”、 “风” “月” ( “杨柳” “晓风残月”都是惜别的意象。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 2)从呼应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 3) 从意境上看, 创造了既凄婉酸楚又明丽清雅的特殊的风格色彩。诗人不但写出了离别的寂寞,更在“寂寞”中开掘出了更为丰富“晓风明月”的阔远明丽之美,“凄情”加上了“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又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惆忱的凄情和烟水迷

12、离的凄美来,此种“绮怨”的风味, 正是最典型的 “婉约” 词的风味, 难怪后人常以它们作为柳词、 乃至整个婉约词的代表句子来看。( 4)从情景关系上看,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四、练习:步步高中的相应习题。五、歌曲欣赏雨霖铃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其意境。所谓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六、背诵七、布置作业第二课时自学、熟读李煜虞美人、秦观鹊桥仙、李清照声声慢。训

13、练反馈一、学习、鉴赏李煜虞美人1诵读让学生诵读。2补充背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 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现在河南开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978 年),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死年41 岁。此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读这首词自会明白这个道理。3诵读指导4.鉴赏 虞美人?春花秋月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对比手法:将“雕栏玉砌”和“朱颜”(另一说“朱颜”是指作者自已的容颜)对比着写,写出了物是人非未语泪先流的凄怆。衬托手法:“春花秋月”是多美好,

14、作者却盼“何时了”,以美景来衬囚牢之情;“东风”就是春风,春风又来,春天又到,却反衬“不堪回首”的嗟叹;以“雕栏玉砌应犹在”来反衬“只是朱颜改”。虚实手法:“春花秋月何时了? ”是实景; “往事知多少”由实入虚,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 “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写,而“故国不堪回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虚写,这是想象中的“故国”图景, 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一句从客观存在的角度看,“愁”实,“春水”是虚,若从视觉角度,则“春水”为实,“愁”为虚。比喻修辞:“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

15、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化虚“愁”为实“春水”,而又不言是何“愁”,这就将个人之板书:现实情景(实写) 春花秋月(何时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名句赏析“愁”抽象为人类共同的体现,从而获得更为辽阔的共鸣。过去与想象情景(虚写)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 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 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 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 法国作家缪塞说: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 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5背诵二、学习、鉴赏秦观鹊桥仙1诵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