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3119798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7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本学科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致力于现代制造中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装备的研究与教学。制造业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是其它物质生产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相关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目标的现代制造思想、理念、方法和技术,如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并行工程、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和重点研究的领域。本学科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2、、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方法和手段,形成了机、电、信息等多种学科交叉和高度融合的学科优势,在机电系统数字化设计、CADCAM、并联机构理论、专用设备研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立了完善的科研体系,取得了大量教学、科研成果。一、培养目标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奠定本学科领域坚实宽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和相关实验技能,掌握先进制造技术中的方法和技术,建立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平,以便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二、研究方向1数字化、网络化设计、仿真与制造2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3制造装备的检测、控制与自动化4

3、机器人技术与设计自动化5企业资源规划ERP 6现代工业工程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至三年;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半至四年;提前完成硕士学业者,可提前半年毕业;若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可申请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延长时间不得超过半年。四、学分与课程学习基本要求: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6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4个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2学分。课程学分要求中,学位课不低于15学分,其中所有公共基础课必修(皆为校统考课程),基础课至少选修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中有“*”标记的为全校共选课程。允许相同学科门类之间、工科与理科之间跨学科选修12门学位课作

4、为本学科的学位课。学位课可以代替非学位课,但非学位课不能代替学位课。对于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生须补相应专业本科核心课程至少3门,但不计学分。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和具体选课。研究生学习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业知识,可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某些课程,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但不计学分。五、课程设置(详见课程设置表)六、必修环节(参见第98页)七、学位论文(参见第98页)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类 别课程编号课 程 名 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备 注学位课公 共基础课120501自然辩证法3011考试12050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012考试130500硕士学

5、位英语9031、2考试基础课100501矩阵理论6031考试200501随机过程及应用6031考试专 业基础课081501机电系统动力学502.51考试082501有限元分析与建模方法502.51考试081502振动理论及应用502.52考试081503最优化设计方法502.52考试非学位课选修课专业选修课082502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502.51考试、考查082601CIMS集成化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施4021考试、考查082602数字化设计与应用4022考试、考查083601测试信号分析与信息处理4022考试、考查083602热设计与电磁兼容结构设计502.52考试、考查083603微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4021考试、考查跨学科相关课程必修环节000601教学实践三选一401考查000602社会实践0005XX素质教育校公选课20000603学术活动(十次) 1000604论文开题报告及文献阅读综述不计学分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考生补修本科核心课程081403机械原理64不计学分081404工程控制48081405理论力学64081406计算机图形学基础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