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总结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31196478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5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总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网络结构、知识要点相交线J相交线垂线F位角、内错角、同为内角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种:相交和平定义:行,垂直是相平行线及其判定判定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交的一种特殊情平行线的判定判定2 :内错角相等,两直 线平行相交线与平行线判定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TL o判定4 :平行于向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 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 相等条直线叫平行平行线的性质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 角互补线。如果两条直性质4:平行干

2、同一条白线 的两白线平行线只有一个公命题、定理共点,称这两条平移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 且有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如图1所示,J 与 2 互为邻补角,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判定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 a/ b, a/c,则 /平移性质:平移

3、前后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网络结构兀二元元一次方程组一二兀二元定义、方程的解完义方程组的解次方程组的解法次方程组与实际:代入法 加减法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等式叫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二、知识要点 1、含有未知数的 值叫方程的解。2、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 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 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by=c(a、b、c为常数,并且a =0, b 00)。使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一般有无数组解。3、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

4、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 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使二元一次方程组每个方 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有一个解。整式的乘除m nm:n1、同底数嘉的乘法法则:a ,a = a ( m,n都是正整数)/ m、n mn2、嘉的乘方法则:(a ) = a ( m,n都是正整数)3、积的乘方法则:(ab)n(n是正整数)单项式的乘法1、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 做单项式的系数,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2、单项式相乘法则: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

5、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 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3、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 m(a b c) = ma mb mc( m, a, b,c都是单项式)4、多项式的概念: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5、多项式相乘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a + b)(a-b) = a2 b2(2) 完全平方公式:(a 土b)2 =a2 2ab+b2注意:(3) a2 +b2 =(a

6、 +b)2 -2ab = (a +b)2 -2ab(4) (a b)2 = (a+b)2 4ab2_ 222_ 22(5) (-a -b) =(a+b) =(a+b)(a + b) =(ab) =(ab)同底数嘉的除法法则:am * an = am3( a #0, m,n都是正整数,且m n) 零指数和负指数;a0 =1 ,即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方等于1。c 1,a-(a=0, p是正整数),即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 p次方等于这个数的 p次方的倒数。ap分式分式的定义1、一般地,如果A, B表示两个整数,并且 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A叫做分式,A为分子,B为分母B分式有意义:分母不为 0 (

7、 B 0)分式无意义:分母为0 ( B = 0)A 0分式值为0:分子为0且分母不为0(1)旧02、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AA *C AA :- C字母表示:A_=A_J二,A=A一匕,其中A、B、C是整式,C#0。BB *CBB - C拓展:分式的符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即A _ A _ A _ AB -B B -B注意: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要注意C*0这个限制条件和隐含条件 B00。分式的四则运算与分式的乘方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式子表示为

8、:a c a *cb d b *d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式子表示为acada*d = =bdbcb*c 分式的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式子-n na ; ai =bbn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式子表示为a b a _ b_ _ =c c c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式子表示为a c ad 二 bc=b d bd整式与分式加减法:可以把整式当作一个整数,整式前面是负号,要加括号,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式,再通分 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中,谁在

9、前先算谁,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也要注意灵活,提高解题质量。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要明确每一步变形的目的和依据,注意解题的格式要规范,不要随便跳步,以便查对有无错误或分析出错的原因。加减后得出的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知识点六整数指数募 am n = amnm _n(a#0)(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嘉都等于(a # 0)1) 引入负整数、零指数嘉后,指数的取值范围就推广到了全体实数,并且正正整数嘉的法则对对负整数指数嘉一样适用。 即Am n m n a a = a ab n =anbnn nn a也bn a0 =1( a = 0)其中rr) n均为整数。分式方程的解的步骤去分母,把

10、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产生增根的过程)解整式方程,得到整式方程的解。0,则是原方程的解。检验,把所得的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中:如果最简公分母为0,则原方程无解,这个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增根;如果最简公分母不为产生增根的条件是:是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后值为0。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如果一个分式方程的根能使此方程的 公分母为零,那么这个根就是原方程的 增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知识要点1、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一般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2、数据收集过程中,调查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3、除了文字叙述、列表、划记法外,还可以用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直方图来描述数据。4、抽样调查简称抽查,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总隹,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 个体,被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组成总体的一个 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这个样本的容量。5、画频数直方图的步骤:而靠数差 (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确定细il和组数;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直方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