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国诗人对明诗的接受与批评(1)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31194480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韩国诗人对明诗的接受与批评(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韩国诗人对明诗的接受与批评(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韩国诗人对明诗的接受与批评(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韩国诗人对明诗的接受与批评(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韩国诗人对明诗的接受与批评(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韩国诗人对明诗的接受与批评(1) 15世纪以来,朝鲜诗话兴起,明诗之评为其重要内容。有关批评大抵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朝鲜中宗至仁祖初为发轫期,仁祖中至肃宗间为发展期,英祖中至哲宗间为兴盛期。由于七子诗话及列朝诗集、明诗综的东传,朝鲜诗人多以七子为正变,公安、竟陵之变为明诗之衰,批评“明调”,认为远逊于唐宋,同时反思复古之弊,指出其种种弊端。流派之评以复古派为重心,有关王阳明、唐顺之、陈献章、袁中郎及明使之诗的评说,颇具新意。朝鲜诗话论明诗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总体来说,不仅是中国诗话的重要补充,也是独具一格的明诗批评。 朝鲜;诗话;明诗;批评;接受 15世纪以来,朝鲜诗话兴起,大量诗话涉及明诗

2、之评。因此,朝鲜诗话对明代诗歌与诗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审视解读明诗的意蕴。 一、朝鲜明诗学发展概况 明诗的东传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朝鲜诗人论明诗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中原复古兴起数十年,朝鲜诗家始知有七子派;公安派兴起半个世纪,始有论及者。明中叶迄于清末,明诗在朝鲜的接受与批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发轫期,约中宗至仁祖初,相当于嘉靖、万历时期。徐居正东人诗话撰于成宗五年(1474),是朝鲜第一部以“诗话”为名的著作。居正曾与明诏使相唱和,但诗话未谈及明诗。随着中朝使节交流日益密切,明诗东传,出现了“学明诗”一派,如尹根寿等,诗评渐多。宣祖时,尹根寿月汀漫笔说:“登

3、第后,通官高彦明谓余曰:昔年曾见李堂和宗则,言辛巳年嘉靖登极,诏使唐修撰皋出来时,远接使容斋李公问于天使曰:当今天下文章谁为第一?唐答曰:天下文章以李梦阳为第一。其时崆峒致仕,家居汴梁,而名动天下。我国不知,虽闻此言,亦不访问于中原,可叹!近世始得崆峒集者,而始知诗文两极其至。王、李诸公极其推尊,我国之知崆峒子矣。”其时后七子已衰落,公安派倡导反复古,朝鲜诗人渐知王、李,得读李梦阳之集。万历中叶后,随着复古派大量诗话东传,明诗引起了朝鲜诗人浓厚的兴趣。 二是发展期,约仁祖中至肃宗间,相当于顺康时期。清初,众多明诗选及诗话的传播进一步推动了朝鲜明诗学的发展。诗人倡言诗本性情,尽黜公安、竟陵,反思

4、复古之弊,对七子也提出严厉的批评。金昌协农岩杂识论诗以自然为宗,指责明人宗唐模古、议论入诗,皆有见的,只是眼界仍限于七子派。南龙翼壶谷诗评、金万重西浦漫笔等肯定七子的价值,指出明诗有其自得之处,具体所论则非多读明人之诗而得。总体说来,有关批评仍深受复古派诗话影响。 三是兴盛期,约英祖中至哲宗问,相当于清中叶。其时中国诗人接绪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指斥明诗之弊,趋于极端。朝鲜诗人也多受钱、朱影响,如李宜显陶谷杂著抨击胡应麟、锺惺、谭元春的说法,与钱谦益的观点就很接近。哲宗初,诗家论明诗首推李圭景。他承继家学,通于汉学,尝览书影、带经堂集、池北偶谈、诗持、青门集、诗源、清诗别裁等,

5、撰诗家点灯凡1390余则,明诗之评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颇具识见。 二、明诗流变及明调之评 明代三百年诗史上,诗风发生了多次显著变化。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提出八变之说:“洪、永诸家称极盛,微嫌尚沿元习。迨宣德十子一变而为晚唐,成化诸公再变而为宋,弘正间三变而为盛唐,嘉靖初八才子四变而为初唐,皇甫兄弟五变而为中唐,至七子已六变矣。久之公安七变而为杨、陆,所趋卑下。竟陵八变而枯槁幽冥,风雅扫地矣。”张箓居提出四变说:“明诗四变,为海内口实者七人,秦、齐、吴、豫各一,楚独居三。然初变而李、何,再变而王、李,不失为盛也。变而公安、竟陵,晚矣。”大抵肯定七子,驳斥公安、竟陵。朝鲜诗人亦多以七子为正变,公安、竟陵

6、之变为明诗之衰。 成弘间,李东阳倡立茶陵派,其麓堂诗话推重李、杜,主于法度音调,半个世纪后传入朝鲜。尹春年初疑之,后信之,体意声三字注解诗法源流序说:“然则古人之所作,自合于正宗、正音,而今人之所作,亦自合于正宗、正音矣。沧浪之正路主乎意,而体、声在其中;伯谦之正音,西涯之五音主乎声,而体、意亦在其中。”尹春年论诗得力于李东阳甚多。南龙翼壶谷诗评论明诗道:“明诗格不及于唐,情不及于宋,惟以音响自高,观者多病焉,而其中亦有奇杰可取者存焉。”所谓“奇杰可取者”,即指李梦阳与七子派。他认为李梦阳有大辟草莱之功,后来诗人皆以此为宗,王廷相、边贡、徐祯卿、王阳明、唐顺之、杨慎诸公,相继而起,至李攀龙、王

7、世贞而大振,从游者如吴国纶、宗臣、王世懋、徐中行、梁有誉等亦皆高蹈,概论之“则空同、弁州如杜,大复、沧溟如李。论其集大成,则不可不归于王,而若其才之卓越,则沧溟为最”,“而吴体最备,宗才最高”。稍后的李宜显接受钱谦益的说法,在陶谷杂著中说:“明诗虽众体迭出,要其格律无甚迥绝。称大家者有四:信阳温雅美好,有姑射仙人之姿,而气短神弱,无耸健之格;北地沉鸷雄拔,有山西老将之风,而心粗材驳,欠平和之致;太仓极富博,而有患多之病;历下极轩爽,而有使气之累。一变而为徐、袁,再变而为锺、谭,转入于鼠穴蚓窍,而国运随之,无可论矣。”所谓竟陵“鼠穴蚓窍”,“国运随之”,自列朝诗集小传转述而来。 诗歌格律方面,前

8、人创为定式,明人并无太多的创新。李宜显陶谷杂著云:“明诗虽众体迭出,要其格律无甚迥绝。”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理致胜,明诗以才调胜。茶陵、七子、几社尚气韵,北郭十子、吴中四才子、公安派尚才情,判然而别,合之则日才调。朝鲜诗家认为明诗自成一代之诗,以调胜,然多模拟剿袭,格调空浮,故不及唐宋。南龙翼壶谷诗评说:“明诗格不及于唐,情不及于宋,惟以音响自高,观者多病焉。”又说郭子章、高启、袁海叟、王世贞、吴国伦、宗臣等人各有篇章,“足以跨宋涉唐,而然亦自有明调”。显然,不以明调为然,“亦自有明调”之评寓有贬诋之意。 宋儒以后,学术多流而为文人,学人诗言说要道,中和乐旨,蔚然一宗。明代学人诗,陈献章鼓桴于前,王阳明大倡于后。学人以理入诗,甚至以诗为道偈。李啐光芝峰类说批评说:“罗大经曰:古人以学为诗,今人以诗为学。余谓以诗为学者,有意于诗者也;以学为诗者,无意于诗者也。有意无意之间,优劣判矣。”他接受严羽“妙悟”说,以唐人为宗,批评明诗少兴趣、黜意象。当然,也有肯定学人诗的,张维溪谷漫笔即认为王阳明之诗“俊爽可喜”、“超诣动人”。 共2页: 1论文出处(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