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巧用数形结合探寻解题思路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3113797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巧用数形结合探寻解题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巧用数形结合探寻解题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巧用数形结合探寻解题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巧用数形结合探寻解题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巧用数形结合探寻解题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巧用数形结合探寻解题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巧用数形结合探寻解题思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巧用数形结合探寻解题思路 【摘要】: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本论文选取“数形结合”这一在中国数学界广为流传的习语作为论题,从集合,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几何等方面将“数”转换为“形”,再由“形”解决“数”的问题,从而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简单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关键词】:数形结合;问题;运算;图像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中两大研究对象“数”与 “形”的矛盾统一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因素,数形结合是贯穿于数学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条主线,并且使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已知条件,作出或构造出相应的

2、图形或图象,通过对图形或图象的分析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数形结合千般好,隔裂分离万事休。有些繁难的代数题,若我们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及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简单化,从而探索出巧妙的解法。一、 解决集合问题在集合运算中常常借助于数轴、Venn图来处理集合的交、并、补等运算,从而使问题得以简化,使运算快捷明了。例1 定义集合A-B=x|x属于A且x不属于B,则对于集合M,N,求M-(M-N)图2图1解析:利用Venn图,先求出M-N,如图1所示阴影部分;再求M-(M-N),如图2所示阴影部分。故结果应为M与N的交集。二、解决函数问题借助于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

3、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函数图象的几何特征与数量特征紧密结合,体现了数形结合的特征与方法。例2. 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析:这可以看作是定点A(3,2)与单位圆上的点P(cosx,sinx)连线的斜率,如图所示:因此,y的最值就是直线AP与单位圆相切时的斜率。单位圆x2+y2=1中斜率为k的切线方程为 由于该切线过点A(3,2),故 三、解决方程问题处理方程问题时,把方程的根的问题看作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例3. 方程的实数根的个数是( ).o1 A. 1 B. 2 C. 3 D. 大于3解析:如图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 画出函数 和的图象,由于, 那么中的. 显然知两个函数曲线相交有三个交点。

4、 故选(C) 四、解决不等式的问题处理不等式时,从题目的条件与结论出发,联系相关函数,着重分析其几何意义,从图形上找出解题的思路。例4. 若不等式ax+的解集是(4,b),求a,b的值.解析:本题中含有参数a,b,为避免繁杂的讨论,可借助函数图象,因此需构造已知函数.设y1=,它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函数y=x的图象,设y2=ax+(x0),它的图像是经过定点(0,),斜率为a的一条射线,如图所示,不等式ax+的解为当y1=的图象在y2=ax+(x0)的图象上方时,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因为不等式解集为(4,b),故方程=ax+有一个解为4,代入方程,得a=,再求方程=x+的另一个解为x=36,即b

5、=36.五、解决数列问题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前n项和公式可以看作关于正整数n的函数。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数列问题是借助函数的图象进行直观分析,从而把数列的有关问题转化为函数的有关问题来解决。例5. 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S120,S130,指出S1、S2、Sn、中哪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解析:Sn=na1+d=n2+(a1)n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S120,S130,可见d0,记f(x)=x2+(a1)x,f(x)的图像是开口向下,且过原点的抛物线(如图),它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横坐标x0区间(12,13),而图像的对称轴是直线x=,区间(6,6.5),由于抛物线

6、上距对称轴越近的点,纵坐标越大,而自然数6,7这中,6离对称轴近,所以S6最大.六、解决解析几何问题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就是数形结合,在解题中善于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运用于对点、线、曲线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例6. 在椭圆C:上求一点,使它与两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解析:在求出焦点的坐标F1(-5,0),F2(5,0)后,设点M是所求的点,根据 ,再由勾股定理,可求出点M的坐标。把问题中代数关系赋予几何意义:如图,以C的两焦点的连线段为直径作圆O:x2+y2=25。易知圆O上任一不在X轴上的点M,都有,曲线C与O的交点A(3,4)、B(3,4)、C(3,4)、D(3,4)就是所求的点。 总

7、之,“数”和“形”是数学学习的两个基本对象,对于一些问题,单纯的从“数”的角度去分析探求需要分类讨论,运算会较繁冗,因此应当设法从“形”的角度去构造直观图形来刻画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使错综复杂的关系变得清晰可辨,解题思路顿开。本文仅针对数学知识的几个方面讨论“数形结合”,而“数形结合”的题型远不止这些,曲线与方程、区域与不等式、函数与图象、三角函数与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复数与向量都有内在的联系,而数形结合则是具体与抽象、感知与思维的结合,是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一并使之相互转化的有力“杠杆”。我们应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提倡使用“数形结合”。【参考文献】1 袁桂珍.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及其运用J. 广西教育 , 2004,(15)2 张亮. 数形结合法的几个应用J.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3,(05) 3 莫红梅. 谈数形结合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J. 教育实践与研究 , 2003,(12) 4 施献慧. 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 云南教育 , 2003,(35) 5 王银篷. 浅谈数形结合的方法J. 中学数学 , 2004,(12)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