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盐湖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31123121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盐湖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西省盐湖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西省盐湖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西省盐湖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西省盐湖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盐湖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盐湖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盐湖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30分) (共2题;共30分)1. (18.0分) (2020包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周人认为,修德与刑罚实为一事之两面。然而,这种对刑德关系的思考却长期被后人曲解。论语为政载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本意并不是将刑与德彼此对立,而主要是强调单独用政、用刑的弊害。但后人误解孔子的原义,将刑与德对立起来,认为德为贤人君子所修,而刑则专为庶民小人而设。这种误解混淆了古人立刑的初衷,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西周金文所提供的刑罚史料虽然极不系

2、统,但仍可从中看出周人对于用刑的思考。比如,西周膡匜铭曰:“汝敢以乃师讼,汝尚忒先誓宜鞭汝千,幭剭汝。”意思是说,牧牛违背先前所立的誓言,对其处以鞭刑一千,并施以墨刑。再如,夨人盘铭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鞭千罚千,传弃出我既付散氏隰田、庄田,余有爽变,鞭千罚千。”意思是说,散氏向夨交付田地必先从耕田的农具开始,后又交付田地,两事皆立誓,如有贼心不诚,则受鞭刑一千,罚金一千,或流放逐远。这些史料记述了西周刑罚的一些真实情况:受刑者之所以受刑,是因其缺乏诚信的失德行为。这清楚地表明,西周刑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对失行者的惩罚,而是重在对失德行为的约束。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已是

3、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刑罚的重点如果仅仅在于禁暴惩恶,而不能戒其未发,其局限性就非常明显。因此,西周刑罚思考的重点首先在于以刑罚约束失德行为。德之不失,又岂可失行。这表明,周人早已懂得,崇尚道德、维护诚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西周金文史料表明,西周刑德思想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刑辅德。因为修德并不完全依赖于人的自觉自律,一旦人不能自觉修德而有所背失,借刑罚以正之就成为修德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换言之,道德的丧失不能仅靠说教加以匡正,而必须借助刑罚,这体现了西周对刑德关系的基本思考。礼记乐记曰:“刑以防之。”即以刑罚作为防范道德丧失的手段。周人刑罚的目的是将其作为德行推广的辅助,而信为德之本,失信也就是

4、失德,所以对于失信的行为必然处以刑罚。西周的文治不仅在于礼乐严整,更在于全社会崇德修信的风尚。这使诚信成为周人道德的核心思想,失信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西周社会实行以刑辅德,不仅反映了周人对于诚信之德的重视,而且也符合后来儒家的主张。论语为政载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车不能行自然是无用之物;人而不信,纵有他才,也是无用之人。周人对于诚信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西周社会对道德尤其是诚信的重视意味着失德失信同失行一样难逃刑律的惩罚。西周刑罚的首要作用即在于辅德,这是西周刑德思想的根本。毫无疑问,杀人越货的危害是巨大的,但德行的丧失、心灵的污染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决

5、不可言轻,因为它会使世道人心涣散而产生动荡。西周社会距今已有3000年,时间虽久远,但古人的思想并不遥远,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值得今天借鉴。深入研究西周以刑辅德思想,不仅有利于了解中国古代法制史,而且对于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节选自冯时西周以刑辅德思想的启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后人将孔子所说的刑与德对立起来,混淆了古人立刑的初衷,这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B . 西周金文所提供刑罚史料虽然极不系统,但足够说明西周刑罚恩考的重点仅仅在于以刑罚约束失德行为。C . 以刑轴德之所以是四周刑德思规的重要内容,是因为

6、通德的丧失不能仅靠说教加以匡正,而必须惜助刑罚。D . 膡匜铭、夨人盘铭的记录反映了西周刑罚的真实情况,受刑者受刑的原因是缺乏诚信的失德行为。(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中作者價论语.为政中的话,论述后人曲解了修德与刑罚是一件事情的两面,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B . 第二段作者重点信西周金文的刑罚史料,论述了周人早已懂得崇尚道德,维护诚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C . 第三段作者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论述了以刑辅德是西周刑德思想很重要的内容。D . 全文重点论述周人刑德思想对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3) 根据原文内

7、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周对失信之人处以刑罚,让失信者付出高昂的代价,表明西周人对于诚信的重视,这与后来儒家的主张并不相符。B . 从孔子说的车不能行就是无用之物,人而无信就是无用之人,可见西周社会对于以刑辅德的高度重视。C . 西周刑罚的根本就是辅德,其思想的合理因素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社会中借鉴。D . 西周刑罚的重点仅能禁暴惩恶,却不能戒其未发,说明西周刑罚是有明显的局限性的。2. (12分) (2020高三下嘉祥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饮九月初九的酒潘洗尘千里之外九月初九的炊烟是一缕绵绵的乡愁挥也挥不去载也载不动我看见儿时的土炕和

8、半个世纪的谣曲还挂在母亲干瘪的嘴角摇也摇不动的摇篮,摇我睡去摇我醒来我一千次一万次地凝视母亲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忧千里之外九月初九的炊烟是一群不归的候鸟栖在满地枯叶的枝头我看见遍野的金黄和半个世纪的老茧都凝在父亲的手上三十年了总是在长子的生日饮一杯朴素的期待九月初九的酒,入九月初九老父的愁肠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杯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头饮九月初九的酒饮一缕绵绵的乡愁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圆也中秋缺也中秋(1)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开篇叙写了九月初九的傍晚,作者站在千里之外的他乡,望着村野的炊烟袅袅,引出了内心浓浓的乡愁。B . 诗歌回忆了

9、幼小的“我”在母亲的歌谣中甜美睡去的场景,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写出了母亲的慈爱。C . 诗歌回忆了父亲弯曲着脊背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双手布满老茧,总是喜欢在儿子的生日默默饮酒,表达对儿子的思念。D . 诗歌结尾说“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意思是中秋节这天,月如圆盘,要和亲人团聚,新月如钩,也要和家人共度。(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的题目“饮九月初九的酒”用词造意相当讲究,七个字精准、生动地勾勒了诗的内容,并且贯穿始终。B . 诗歌说母亲“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又是“生我时的忧”,“喜”是因为“我”的出生,“忧”是忧“我”漂泊在外。C .

10、诗歌化形象为抽象,酒入愁肠,愁绪化作了父亲眼前破碎的月光,化作母亲零乱的白发,读起来令人动容。D . 诗歌画面感极强,抓住父母的典型细节加以描绘,把辛劳、朴实、慈爱、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真实可感。(3) 这首诗感情真挚,思故乡、念亲恩,引起了游子的共鸣。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二、 古代诗文阅读(44分) (共3题;共44分)3. (26.0分) (2019高二上揭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

11、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

12、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颉颃(xihng):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

13、,引申为不相上下。韬戢(toj):收藏;敛藏。(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B .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C .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D .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御史”是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自

14、秦开始,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B . “太师”自西周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后来大多是重臣的加衔,既示恩宠,又予实权。C . “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欧阳修也获此谥号。D . “词科”为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淡泊名利,心系百姓。他被贬后,在儋耳三年期间,能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并且热心对待百姓,和他们交往非常密切,也得到了他们的爱戴。B . 苏轼才气不凡,文采过人。神宗、高宗都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神宗读起来常常忘了吃饭,高宗常把他的文章

15、放在身边,读起来经常就忘了疲倦。C . 苏轼少有大志,追求不俗。童子时读了庆历圣德诗后,就拿诗中所说的韩琦、范仲淹等贤人去问老师,这时他就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想法。D . 苏轼才高难酬,仕途坎坷。神宗、高宗两位皇帝都能够了解他的品行,喜欢、欣赏他的才能,可是苏轼却多次被贬黜,终究没能被重用为宰相。(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 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4. (12分) (2016高一上黑龙江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5. (6分) (2019高一下大庆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