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的教学设计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105314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苯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苯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苯的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苯的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苯的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苯的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苯的教学设计(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苯”的教学设计“苯”的教学设计“苯”的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2节第2课时)一、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必修2人教版教材中,对苯的内容编排为:先直接给出苯的分子式和结构式,通过“学与问”栏目引入验证苯结构的实验;再给出苯的物理性质和苯的结构特征:苯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并在这基础上指出苯的化学性质特点是比烯烃稳定,

2、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中列举了苯与溴、硝酸和氢气的反应;最后通过“科学史话”栏目介绍了苯的研究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整体上看,教材内容虽然简单,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认识物质的规律。2、学生分析:在苯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烷烃和乙烯的知识,知道了烷烃和乙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在组成和结构上差异,而且能根据有机结构理论写出简单的同分异构体。这为探究苯的结构并根据苯的结构推测苯的性质打下了基础。3、新课标要求:了解重要有机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满足公民对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掌握学习有机物的规律和研究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打下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具体目标

3、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苯的主要物理性质;了解苯的结构特点及证明方法;理解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知道苯的燃烧现象及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和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教材处理和教学思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没有按教材的顺序设计教学,而是以探究苯的物理性质为切入点、以苯的研究史为线索、以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用途为顺序进行教学的。具体的

4、设计思路是:以苯的研究史为线索,通过创设情景产生问题,让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得出苯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并让学生总结凯库勒的探究思路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思考从凯库勒的研究过程中应得到什么启示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后让学生根据苯的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对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问题为出发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三维目标的落实融合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力求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三维目标。二、教案课 题苯的结构及性质授课人徐建军学 校顺德区国华纪念中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苯的主要物理性质;了解苯的结构特点及证明方法;理解苯的结构与性质

5、的关系;知道苯的燃烧现象及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和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过程与方法:学会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 点苯的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难 点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苯的性质与烷烃、烯烃性质的关系。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方法仪器药品试管、滴管、蒸发皿、火柴、坩埚钳、苯、酸性KMnO4溶液、溴水、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实验台上有一瓶未知物质,请同学们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

6、探究,尽可能多的得出该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实验情况,作必要的指导。【提问】一般用哪些方法来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板书】研究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看、闻、溶、测【点题】这瓶未知的物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一种新的烃:苯【过渡】同学们刚才对苯的物理性质从定性的方面做了一些探究,结合定量的测量结果,苯的物理性质如下:【投影】 苯的结构及性质一、苯的物理性质:(略)指出苯的毒性:致癌、致残、致畸胎。【提问】新装修的房子为什么不宜马上入住?【过渡】苯是1825年由英国化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的,并在1834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等人测出了苯的分子式为C6H6【提问】根据苯的分子式推测苯燃烧的现象

7、。【实验】教师请两位学生演示苯的燃烧,验证对苯燃烧现象的推测,并说明苯应如何保存。【过渡】热拉尔测出了苯的分子式,那么苯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因为知道结构,可以推测苯的化学性质。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研究。请同学们阅读“科学史话”。【提问】1、C6H6是否是饱和烃?2、根据凯库勒的“碳四价”和“碳链”假说,写出符合苯分子式的可能的结构。【小结】这些结构中都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提问】如何验证这些结构是否是苯的结构?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并验证。 教师巡视、观察,作必要的指导。 【创设情景】事实与假设不符合的情况让凯库勒怀疑自己提出的碳链理论。经过冥思苦想,在1865年凯库勒提出苯的环式结构

8、,1866年又提出环式结构,并经过一年的论证才对外发表。【投影】苯的凯库勒结构【提问】1、你认为苯的环式结构被否定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是凯库勒,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何验证苯是环状结构?3、苯的凯库勒结构是否正确?4、凯库勒的研究思路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讲述】随着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把测量结果和理论推测相结合,得出苯的结构特征如下。【投影】二、苯的结构 1、苯中所有碳碳键键长相等,而且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 2、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键角为120,苯环上的碳氢键比烷烃中碳氢键易断开。 3、每个碳原子出一个电子,在六个碳原子之间形成一个独特的键,这独特的键比碳碳双键稳定。 4、苯

9、的正确结构(略) 5、为什么苯的凯库勒结构现在还继续使用?【提问】从苯的结构可推测出苯有哪些化学性质?并与烷烃和烯烃对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苯中的碳碳键介于碳碳单键和双键之间得:苯既有饱和烃性质又有不饱和烃性质。2、当断开碳氢键时发生取代反应;当断开独特的键时发生加成反应。3、由于断开碳氢键易,断开独特的键难,因此苯易取代、难加成、不与强氧化剂反应。4、对比苯和烷烃中的碳氢键、苯中独特的键和烯烃中碳碳双键得:苯的取代比烷烃易、加成比烯烃难。【过渡】综合以上分析,苯的化学性质为:【投影】三、苯的化学性质苯的化学性质是:易取代、难加成、不与强氧化剂反应。 1、苯的取代反应 2、苯的加成反应强

10、调下节课要默写苯的反应方程式。【动画】动画演示苯与溴和氢气的反应过程。【练习】1、下列关于苯的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苯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B、常温下苯是一种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液体C、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D、苯不具有典型的双键所应具有的加成反应,故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2、下列关于苯分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各原子均位于同一平面上,6个碳原子彼此连接成为一个平面正六边形的结构。B、苯环中含有3个C-C单键,3个C=C双键C、苯环中碳碳键的键长介于C-C和C=C之间D、苯分子中各个键角都为1203、能够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交替排布的事实是有哪些? A、苯的一

11、溴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B、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C、苯在一定条件下能和氢气加成;D、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E、苯在溴化铁的催化下同液溴可发生取代反应; F、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小结】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代表汇报结果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思考学生听讲并感受科学家的功绩学生思考、讨论。含碳量越高,燃烧的火焰越明亮,黑烟越浓。学生观察现象,回答苯的保存应密封并远离火源。学生听讲、阅读、思考。回答:不是。学生思考、讨论、假设,学生代表汇报可能的结构。学生实验。把苯分别与溴水、溴的CCl4溶液、酸性KMnO4溶液混合并振荡、静置、观察、分析。学生代

12、表回答:不退色,假设不符合事实。学生感受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生思考、交流、发表看法。学生听讲,思考,感受科学的发展。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旧知识并进行联想。2、学生交流、汇报。学生总结,并通过课本中的反应实例理解苯的取代和加成反应。学生领悟反应实质。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思考、回忆:1、科学知识:苯的物理性质、苯的结构、苯的化学性质。2、科学方法:假设、验证、结论、发展。3、科学精神: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复习研究物理性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对物质的感观认识。复习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的概念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假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以实验事实验证假设,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识结构与性质的辨证关系。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念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结构对性质的决定作用。理解键的断开方式和键能与反应的类型和难易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加强直观教学,强化学生理解。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