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教强国高等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1041968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高教强国高等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建设高教强国高等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建设高教强国高等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建设高教强国高等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建设高教强国高等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高教强国高等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高教强国高等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高教强国高等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大研究课题(08QG01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AGA080340)、2008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8JZD0029):“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教强国之三:意义与使命”子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武毅英 王小五(厦门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 福建 厦门 361005)摘 要:本文主要以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客观依据,从高等教育内部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出发,来探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与科学性,以期进一步论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高等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关键词:高教强国 量变 质

2、变 必然性 Building Strong 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 Necessary Change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Xiamen University)Wu Yiying Wang XiaowuAbstract: From the stage and the regularity of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

3、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scientific of building a strong 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universal law of development of things, In order to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view: building a strong 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 necessity for higher education to change from q

4、uantity to quality.Key words: strong 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quantitative change; qualitative change; necessity一、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阶段性与规律性分析事物发展,一般是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或从数量到质量的路径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也存在类似的阶段性特征。1973年,美国的著名教育家和社会学者马丁特罗教授,在考察美国高等教育量的扩展和质的变化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他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主要指标把高等教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一为精英阶段,即适龄人口

5、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人才培养以满足国家的需要和统治阶层的利益为主要目的;其二为大众化阶段,即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人才培养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及各行各业的多样化需求为目的;其三为普及化阶段,即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50%以上,该阶段的人才培养既满足国家、社会的各种需要,同时也满足个体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这三个阶段客观存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与目标,相互之间呈梯度式的递进关系,当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或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递进时,其数量上的变化都会引起质量的显著变化。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形式上讲的是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但其本意也

6、包含了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我国于1999年启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各类型、各层次的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多年大幅度扩招,至2002年时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突破15%,提前宣告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在从精英阶段转变为大众化阶段之后,其发展重点和中心必然会从大发展转移到大提升上来。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的类型是单一的,其质量标准也是单一的;但到了大众化阶段,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个体对高等教育需要的差异性并存,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衡量质量的标准也变得更加多样。追求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和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是这一时期高等教育从量变到

7、质变所关注的重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要遵循客观规律,也要充分尊重各级各类高校的差异性,彰显其特色。量变引起质变,量的积累将引起质的飞跃,是一般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没有质与量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可能做到科学的发展,而且有可能会导致没有发展的增长。发展是质与量的统一,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基本的实践特征,科学发展观注重质量与数量的统一。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上也是顺应这一发展规律的,即无论是从“精英”向“大众”阶段的发展,还是从“大众”到“普及”阶段的发展,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蕴含着一次量的积累,当量的积累完成之后便会向更高的阶段推进

8、,即量变引起质变,当质变完成之后,又会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或量的积累阶段,量变与质变互相转换,周而复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可能蹴一可就,同样要经历这一过程,当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时,将经由简单系统到复杂系统、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从固有体制向新型体制的转变。遵循这一规律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客观需要,也是建设高教强国必须遵循的。从高等教育必须遵循的许多规律来看,有两条是最基本的。其一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其二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996:12.。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制约并决定着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但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必须通过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才能起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是外力作用下的发展,即外部关系规律使然,二是内驱力作用下的发展,即内部关系规律使然。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阶段的发展,然后再由大众向普及阶段的发展,每一个阶段的递进与发展,既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反映,也是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体现。外部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通常会制约并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内容、结构、规模、速度与质量,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社会越和谐、政治越稳定、生产力水平越高,科学技术越进步,文化氛围越浓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就越高,

10、依赖越也明显,相应的对其支持的力度也会越大。自从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之后,其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功能越来越强,走入经济社会中心的决心也越来越大,这一切都有赖于自身功能的强弱与大小。不可否认,促进并配合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是高等教育作用与功能的最好体现。然而,这种配合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主动配合一般上会使双方相得益彰或互相促进,而被动配合则可能制约或阻碍双方的发展。高等教育由量变向质变转化,虽然主要由外部因素诱导和推动,但最终还得由内部因素起作用。内部因素是高等教育自觉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这种主观能动性有时是外力所不能完全左右的。外部因素只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有时也

11、会被拒绝,因为这些要求必须经过高等教育自身主体的价值判断才能最终付诸实施或被拒绝或被淘汰。二、建设高教强国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以高等教育大国为基础,只有基础打扎实了,才能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由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是自然演进的产物,也是量变质变的结果。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实际上才历经100多年,前50年由于种种原因发展迟缓,后50多年虽然发展迅速,但仍是改革开放后的近30年才取得显著成效 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政策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0(24):3.。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不到3%,至2002年时,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

12、达到15%,初步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到了2006年毛入学率又提高至22%,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期阶段;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则由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不足100万人增至2006年的546万人;从1949年到2006年的57年间,新中国共培养了3901.37万的本专科毕业生,148.46万的毕业研究生(其中的3636.83万人是近27年才培养出来的),他们已成为当今中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相关数据根据各年度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数据整理而得。.。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已先后超越了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成为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实现了历史

13、性的跨越。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方面虽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但在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政策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0(24):37.。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目前没有明确的界定,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韩国等一些国家,却是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综合这些国家的经验以及学术界的观点,高等教育强国至少应在以下指标方面具有显著成效:一是建设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建成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府,从而带动整个高等教育走向世界;二是有一批占领世界学术前沿的重点学科;三是有一批在国际科学技术教育舞台上具有竞争能力,在世界科学技术教育

14、发展前沿工作的科学家、教授、企业家,有一批能在各类国际组织、国际舞台上充分发挥作用的专家、活动家;四是高校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科研成果及其转化方面有很强的实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突出贡献,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五是高等教育普及率应达到50%以上;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应达到3000人以上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R.纽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附表.。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质量、管理、特色等目标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但对照以上指标,无论是与国外一流大学的作用相比,还是与本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相比,我们

15、的差距仍然巨大,离建设高教强国的目标甚远。第一个差距表现在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方面。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已经超过50%,进入了普及化阶段,而我国2006年的水平才达到22%进入了大众化的中期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虽然集聚和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但总体上人才质量不高,科技创新能力弱,杰出人才严重匮乏。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1990-2001年,美、日、英、德、韩等发达国家的每万人口中,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分别累计为4099人、5321人、2666人、3153人和2880人,而我国只有584人;2003年,这些发达国家

16、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83%、52%、63%、50%和87%,而我国仅为17%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566.。尽管差距巨大,但目前仍有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结构调整相对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争创一流大学的投入没有取得明显成效,等等。第二个差距表现在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对提升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贡献不大。自主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它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不同的层面。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知识创新必须要以原始性创新为源头 侯自新.创新型国家与高水平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1).。原始性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高等教育理应在自主创新中处于基础与核心的地位。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