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指导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30987412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指导(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和心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入门课,主要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本课程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包括以下四种题型:1、 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根据题干,选择合适的选项,每一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可以采用直接选法、排除法等方法进行选择。2、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要根据讲义和课本的内容,清楚表达概念的含义。以“能力”为例,在完成名词解释时,可回答为: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3、 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无需展开论述。

2、如,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回答应该是:(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的注意从而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种活动上;(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各种活动对象的各个部分,已经在经验中形成了巩固的联系,只要感知对象的一部分,就可把全部对象反映出来,做到注意可以在几种活动上迅速地更迭,即所谓轮流注意;(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4、 论述(共20分)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并展开论述,最好能结合实际,再整合进行说明。如,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回答的要点应该是:(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深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3)发展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在回答的同时要对每个要点展开论述。如在回答“(2)发展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时,应进一步展开论述:“创造思维需要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对于各种创造活动都极为重要,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语文、绘画、音乐等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现代心理学的发展(1)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B.wati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

4、。强调科学心理学研究的都应该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因此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气质等心理结构。该学派认为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影响而被动学习的。经由对动物或儿童实验所得到的行为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2)精神分析:由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伊(SigmundFreud,18561939)于1896年创立,提出人格的一切社会性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些动机、本能等,提出了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等概念。并主张对人的无意识进行分析,认为人的行为受无意识支配。2、属于应用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包括: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消费心理

5、学、法律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等。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心理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3)实验法: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有系统的操纵自变量,使之系统的改变,然后观察因变量随之改变而受到的影响。实验法又包含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这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实验情境不同。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1、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枕叶;大脑皮层颞叶损伤则会引起听觉损伤。2、听声音时,大脑皮层只是接受到感觉通路里的中枢神经冲动。3、言语区:定位于大脑左半球.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有一个言语运动区,它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

6、时的舌头和颚的运动。这个区域受损就会发生运动性失语症.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有一个言语听觉中枢,它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损伤这个区域将会引起听觉性失语症.在顶枕叶交界处,还有言语视觉中枢, 损伤这个区域将出现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产生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第三章 感觉1、感觉剥夺现象所谓感觉剥夺指的是有机体与外界环境刺激处于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有机体处于这种状态,外界的声音刺激、光刺激、触觉刺激都被排除。几天后,有机体发生某些病理心理现象。感觉剥夺现象在特殊环境下工作的人员身上易发生。沙漠远征的人、飘落孤岛的海上遇难者往往发生感觉剥夺现象。但是感觉剥夺现象作为研究专题还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

7、首先从事这项实验研究是加拿大的科学家。他们把志愿受试者关在恒温密闭隔音的暗室内。7天之后,受试者出现感觉剥夺的病理心理现象:出现视错觉、视幻觉,听错觉、听幻觉;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主动注意涣散;思维迟钝;暗示性增高;神经症征象等。对动物的感觉剥夺研究表明,把动物放在完全无刺激的寂静环境中,损伤动物健康,甚至可以引起死亡。2、感觉的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 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

8、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3、韦伯定律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曾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他发现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来表示:KI/I。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韦伯定律它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4、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的功能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5、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6、视觉三色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于1807年左右

9、首先提出三原色假设,1860年由赫尔姆霍茨在其基础上发展的三色说被后人合称为杨-赫三色说。该学说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更敏感。因此,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7、相对于听觉的频率理论,行波理论能很好地解释500Hz以上的高频声音。8、感觉对比是指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如同一种颜色把它放在较暗的背景上看起来明亮些,放在较亮的背景上看起来暗些。吃完冰激凌之后觉得辣椒酱很辣也属于感觉对比。第四章 知觉1、知觉的基本

10、特性(1)知觉的图形与背景: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少妇/老妇人两歧图形说明了知觉的图形与背景的概念。(2)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知觉的理解性。 2、似动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1)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刺

11、激物的连续运动;(2)诱发运动;(3)自主运动;(4)运动后效。3、错觉及其种类错觉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包括大小错觉和形状错觉,前者又包括:缪勒一莱耶错觉(也叫箭形错觉)、潘佐错觉(也叫铁轨错觉)、垂直一水平错觉、贾斯特罗错觉、多尔波也夫错觉以及月亮错觉;后者包括:佐尔拉错觉、冯特错觉、爱因斯坦错觉及波根多夫错觉。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1、做梦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2、受意识控制加工的特点是需要集中注意完成3、自动化加工对刺激物的信息无需注意或只需很少注意的加工。例如,驾驶汽车和理解语言等许多方面就是自动化的加工。它有一些特征:(1)它们只需要很少的资源,因此常与其它任务

12、同时并举; (2)它们需要经过广泛的训练才能产生,一经产生则难以做出修正;(3)人们很难意识到这些过程的组成成分。自动化加工对人们颇为重要,因为它使人们可以很快地且无需多少注意,甚至无需任何注意去做经常需做的事情,这样人们便有时间和资源去做另外的事情了。4、注意的概念和基本特性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的基本特性包括指向性和集中性:(1)指向性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瞬间,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对象。如在戏院看戏,在课堂上听课。(2)集中性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方向上的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5、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

13、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影响因素包括刺激本身的特征(刺激的新异性,刺激的相对强度,刺激的运动变化)和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期待、情感、兴趣和过去经历等)。6、注意的衰减理论:由特瑞斯曼提出,认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第六章 记忆1、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与个人亲身的经历分不开的。2、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

14、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3、遗忘的特点(1)遗忘的进程: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进程的特点是先快后慢。(2)影响遗忘的因素:1)识记后的时间;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记形象的材料比记抽象材料忘的慢;记有意义的材料比记无意义的材料忘的慢;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学习材料越多,忘的越快;3)学习的程度;4)记忆材料的系列位置;5)识记者的态度: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影响记忆的效果。第七章 思维1、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2)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 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15、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过程。它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2、在思维的发散生成测验中,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说出某个物体的用途越多,说明其发散思维越流畅。3、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就是再造想象。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就属于再造想象。4、在概念形成实验中,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选卡片时只改变其中一个属性,从而发现概念的策略是保守性聚焦策略。5、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已有的经验可能会导致功能固着。6、问题解决过程中几种常用的启发性策略启发性的策略是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优点是省时省力。但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1)手段目的分析法: 将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一定的手段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2)逆向搜索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3)爬山法: 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爬山法是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个特例,它是一种纯粹“向前进”的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