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0792800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长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长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长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长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 长春市科学技术局二00四年五月二十四日目 录一、区域创新体系基本理论研究3(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31、创新的涵义32、区域创新体系3(二)“产业增长极”与“城市增长极”51、增长极理论简析52、城市增长极的作用53、“城市增长极”与“产业增长极”6(三)企业集群与园区发展的关联机理61、企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72、园区发展与企业集群7二、长春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与评价9(一)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分析9(二)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评价151、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优势152、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6三、 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战略19(一)长春区域

2、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19(二)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19(三)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原则201、分步骤实施与突出区域特色相结合原则202、建立市场运行机制与政府协调控制相结合原则203、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并重原则204、外部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原则205、坚持区域特色与国家创新体系相协调的原则20(四)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20(五)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的模式及运行机制221、短链线性组织结构模式及运行机制222、区域创新网络组织结构模式及运行机制23四、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26(一)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资源,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水平26(二)完善科技中介服

3、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6(三)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切实提高区域创新能力271、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搭建企业技术平台272、构建虚拟创新组织,充分利用共享资源273、整合产业资源,促进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274、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农业创新网络27(四)健全政府宏观调控系统,完善其宏观调控功能271、成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保证整个系统的协调运行272、转变政府职能,为区域创新提供高效的服务28(五)完善社会服务支撑系统,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281、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282、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283、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保障体系29(

4、六)完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为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智力保障29一、区域创新体系基本理论研究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构架的理论基石,因此构建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必须要深入研究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理论,并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长春区域特色及现状,建立具有长春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区域创新体系”这一概念及其理论构成,是从“区域经济学”、“创新”、“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等理论中孕育而生的,它在本质上即从属于“国家创新体系”,又与之相互区别,体现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性特征。1、创新的涵义创新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5、。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企业或是区域,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创新的涵义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创新这一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首先提出的。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一词。他将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实质上反映了在经济发展中,创造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方法的内在涵义。即开发新产品的或改进老产品的“产品创新

6、”,引入新的工艺、手段等生产方式的“工艺创新”,开辟新的、更为广泛市场的“市场创新”,获得原材料新来源的“原料创新”,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组织体系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由此可见,创新这一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可以说各种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都是创新。其中,既有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过程创新;也有涉及到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如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等等。2、区域创新体系(1)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区域创新体系是某区域内由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组成的,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而相

7、互作用的网络体系,它体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性特征。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2)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目标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目标是区域内创新活动的指向,是判断区域内创新效果的依据。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目标包括:区域竞争力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进步目标。区域创新的竞争力目标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提高区域内产品竞争力,即工业制成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二是增强区域科技竞争力,即区域内专利

8、占有量、新技术的产出量、科技论文数量、知名科学家数量的不断增长;三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即企业名牌产品的数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适应能力、企业的市场份额及企业捕获潜在经济效益的能力不断提升。区域创新的经济发展目标是指:实现了区域经济增长,即经济发展机体内各种生长因素在量上能不断增长,增长方式实现了转变,物质财富不断丰富;完成了区域经济转变,即产业结构能顺利转换,且不断优化;提高了区域经济效率,即能合理配置资源,有效使用资源,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区域创新的社会进步目标是指:区域内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逐渐配套,区域内社会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人们的社会心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技术创新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需

9、求与人类自身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协调、相互促进。(3)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第一,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增长,并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而知识和技术这种资源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性,区域内这种资源越丰富,区域内的经济竞争力就越强。第二,区域创新体系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并把此项活动作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这就大大增强了区域经济对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而适应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区域创新体系在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否跟上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否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取决

10、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创新体系的优劣。首先,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看,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遵循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向,而区域创新体系则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基础;其次,技术创新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当某一区域的产业还处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阶段,还不存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压力时,靠技术引进、靠模仿就可以解决产业的技术进步要求和技术支撑要求,但当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升级时,当改造传统产业的压力不断增大时,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将起决定作用,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依靠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立和完

11、善。(二)“产业增长极”与“城市增长极” 1、增长极理论简析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1950)首次提出,其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而非普通意义的地理空间。此理论认为经济空间并不是均衡的,并存在于极化过程之中,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而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显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部门)的作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但忽视了增长极的空间概念。后来,60年代法国布代维尔(Boudeville,19

12、66)将增长极理论从抽象的经济空间转换到地理空间中,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综上所述,建立在不平衡发展理论基础上的增长极理论具有两种含义:其一在经济含义上特指某组推进型产业,即产业增长极,这里讲的产业是有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较大关联度并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这是具有纯经济意义的增长极;其二在地理含义上特指区位,即城市增长极,这是具有地理或空间意义的增长极。这一理论的核心是指由于某些主导产业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在核心区或大城市的集聚,导致资本与技术的高度集中,形成规模经济,通过自身增长迅速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扩散作用的“增长极”,可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Krakover,1987)。2、城市

13、增长极的作用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中心城市其自身有着重要的作用。按照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目前,城市作为具体的空间单元,是一个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这里所讲的城市或城市群应具有强有力的吸引、集聚或极化效应,扩展效应或涓流效应;并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以及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的产业群和企业家群体;有一定凝聚力和鲜明区域特征的社会文化底蕴及精神风貌,以及发达和完备的城市综合基础设施等等。中心城市是区域创新资源的聚集与辐射中心,借助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建立,区域创新资源实现了以城市为载体的集成与整合,并向周边地区辐射,从而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中心城市智力资源的普遍可供性,大大降低了推动型产

14、业对创新资源的搜寻成本。中心城市是由研究型大学、市场导向型的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创新企业组成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使各种创新活动主体通过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和集体学习,整合了区域创新资源,实现了技术创新的乘数效应。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是区域创新体系高效运行的社会支撑。根据经济进化理论和自组织学说,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具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它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非线性机制下,获得了自组织运行所必需的负熵流,使区域创新体系能够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代,作为区域经济活动中心的城市已逐渐成为全球人流、物流、:负熵流:“熵”是指系统内部的无序度、不定度或混乱度,

15、而负熵是熵的矛盾对立面。普里高津把系统与外界交换的能量、物质叫熵流。系统有序程度的提高依靠来自环境的负熵流输入。信息流和资金流流动、融汇、整合的重要节点,中心城市通过对上述资源的吸纳重组、优化配置和对外辐射,一方面实现了自身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演化,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周边地区输送和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使周边地区借助中心城市实现与全球经济的接轨。从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角度看,只有全面利用中心城市所提供的上述服务功能,才能有效地获得产业和市场信息,募集风险资本,汇聚产业人才,并谋求地方政府的支持。中心城市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支撑作用还表现在地方政府的综合服务方面。中心城市一般对应于较高级别的行政区划,中心城市政府有独立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行政能力。3、“城市增长极”与“产业增长极”“城市增长极”的引入,其核心是依靠技术创新和发达完备的城市综合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金融、信息、咨询及科技产业等。更为重要的是能将区域创新体系与整个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