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3076154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摘 要:苦难意识是路遥小说中的重要主题,在他的作品中能更多地看到他对普 通劳苦大众生活的刻画与描写。平凡的世界作为路遥的代表作,其中渗透出 的苦难意识尤为突出。在作品中,路遥的苦难意识即是对于窘迫生存状况再现后 的细细品味与咀嚼,从而展现人物形象在苦难环境中所散发的独特人格魅力与不 屈的时代精神。路遥的叙述以普通人生活为视角,再现了劳苦大众生活的艰辛与 不易,同时在他的笔下还有一批农村知识青年渴望改变自身命运,他们乐于吃苦, 希望自己在苦难中寻找人生的价值,从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在读者们感受路 遥笔下苦难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苦难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路遥;

2、平凡的世界 ;苦难意识关于苦难,出生于陕北高原的路遥对此感受非常深刻。从小被过继给自己的 伯父,在贫困的山区农村度过童年,饱受饥饿的折磨。走上写作道路之后,路遥 同样没有摆脱经济的拮据,在其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道:“我几十 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我为 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的某种回报而感动。” 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后,他与相交1 甚厚的弟弟王天乐通了电话,据王天乐回忆:“他告诉我,平凡的世界获得 了茅盾文学奖,而且是排在第一位。.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领奖去还是没有 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得买100 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 再想一下办法。”

3、 所有这些经历都使得路遥对苦难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因为2“苦难不是一种外在于作家身体的力量,而是内在化的生命体验,具有本体上的 意义” 。因此,在他的作品当中呈现出了一种更为浓厚的苦难意识。355同样,路遥的苦难书写也源于“中华民族对苦难的抗争、贫困的消弭和对死 亡的超越所折射出的民族信仰、国家信念和人民群众的奋斗信心”4 中国自近 代以来饱受殖民与战争的苦难,而在苦难中的中华民族往往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 量来度过、战胜苦难,这也成为中华民族为之称颂的强大精神内核。这样的基调 也深深烙印在中国人民的内心之中,路遥在此基础上咀嚼、品味苦难,所树立起 的崇高信仰与坚韧的信念不断推动着人们朝着美好未来

4、的方向继续前进。在平凡的世界中,苦难意识首先体现在故事发生的时间节点、地理环境 位置之中,即生活环境的困苦与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苦难;其次,作品中的人物也都 对苦难有着自觉的承担意识,他们对于苦难不是抱怨与逃避,而是乐于吃苦,苦 难对于他们而言是塑造了其精神世界的强大;最后,在个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苦难其实塑造了全新的个体与人格,让个体更加完整,让人格更加成熟。在克服 人生的种种苦难之后,最终迎来自己向往的人生。这些在作品中关于苦难意识的 表现与思考不仅体现着路遥面对苦难时的态度,同样也体现了他书写苦难的独特 风格。一、无边苦海生存状况的窘迫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反映了 19751985 年间陕北高

5、原城乡发生的巨 大变革。在这个处于社会转型的时代,更多的劳苦大众必须在苦难中不断寻找自 己的生存之路。小说一开始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始于1975 年黄土高原 上尚未解冻的冬季。除了感受到寒冬带来的苦难意味外,两个主人公孙少安与孙 少平,先后向读者展示了这一时期贫农子弟的苦难生存状态。弟弟孙少平在县城 读书,在学校等级森严的食谱里只能选择最低等级的食物,他手上拿着的两个黑馍馍让他在同学间显得如此的格格不入。低等级的食物不仅吃不饱肚子,而且对 他敏感而脆弱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哥哥孙少安身为长兄,因家中沉重的 经济压力,在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在家,来帮助家里贴补家用。他内心中深刻地意 识到自己这

6、辈子只能做一个农民,只有靠着自己的双手不断劳动才能改变家里的 光景。但家里除了自己和父亲之外,并无其他劳动力,两个人要解决一家六口的 温饱问题,这无疑是对年轻的少安增添了不少苦难的滋味。到了 20世纪 80 年 代,社会相对稳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逐步走向正轨,当农村的生活一日好过 一日时,孙少平出于心中对理想的追求,毅然决然地踏上走向城市的道路。但是 在当时,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使得出身贫农的他始终在城市中处于边缘位置, 他只能靠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换取在城市中仍旧卑微的生存地位。正是如此,路遥 对于城乡结合这一区域的选择,正是体现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的城市文化之 间的矛盾,进而二者差异的对比

7、更能凸显出边远贫困山区人民生活的苦难。路遥通过平凡的世界将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这十年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反映现实变化的同时,通过对劳苦大众生活的细致刻画,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到 这十年里中国最底层老百姓是如何经历苦难与挫折的,这也使得苦难意识的内涵 通过时间的推演得到充分体现。平凡的世界也是路遥对陕北高原的农民们苦难生活的思考。作为黄土地 的儿子,路遥以黄土地作为故事发生的载体,展现了他浓厚的乡土情怀。陕北高 原地区不比关中地区的富饶,这里围绕着层层的山峦,缺少平坦肥沃的土地,再 加上干旱少雨的气候,长期以往,使之成为不利于农业发展的贫瘠之地。在这部 作品中,首先展开的是对陕北高原地区环境的描写

8、,并逐步深入揭示出这些勤劳 朴实的农民在苦难生存条件下生活的不易。双水村的农民们勤劳质朴,但仍处于 物质生存边缘,他们被自然因素左右着命运,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土地贫瘠的现 状,这又在他们原本的苦难生活困境中增添了几分悲剧的色彩。对于农民来讲,“靠天吃饭”是其遵循的生存法则,但受到地理位置环境以 及自然条件的制约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路遥对于陕 北地区地域条件的着重刻画成功营造出一种无力改变苦难现状的两难环境。这种 来自客观因素的无奈深深压制着老一辈庄稼人对于生活的憧憬,而对于年少一辈 的青年们来说,他们才是最为烦恼的。因为如果选择妥协则意味着梦想“折翼”, 留给他们的选择

9、只有独自踏上追寻自己人生价值之路。 二、苦中有乐苦难下的精神追求在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苦难源于时代、出身、家庭以及 足下的土地,但内心始终有着对于知识与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于他们来讲,肉体 上的受苦以及生活中的窘迫都是可以忍受的,这些苦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 消逝,但他们不能忍受精神上的受苦,他们的灵魂必须富于诗意的浪漫,他们向 往的人生也必须是拼搏向上的,而这样的灵魂在苦难的黑暗环境中显得尤为耀眼孙少平便是这样的人。他生活在一个既定的生存环境里,本可以像他的父亲、 哥哥一样安安分分当一辈子农民,平凡地生活一辈子,但他上了高中后,阅读与 知识为他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他的灵魂已经

10、不再与他的身体相统一,而是 形成了一个分裂的状态。他渴望找寻自身的价值所在,找到自己所渴望的精神寄 托。孙少平不再安于命运的安排,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双水村,主动去找寻一条 与命运相抗争的道路。来到了黄原市,即使他在城市中仍然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 物,即使他在无数次抗争中仍然以失败告终,但他那种充满悲壮的斗争精神却令人为之触动。路遥也正是推崇与赞扬这种追求理想、不断抗争命运的精神,这在 孙少平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孙少平精神追求的另一方面体现是他与田晓霞的爱情。在平凡的世界这 部作品中,二人的恋爱忽视了现实的差异,达到了精神层面上的契合。一方面对 于田晓霞而言,出身与生活的优越让她漠视物质

11、层面的追求,她所想要的是令他 新奇的别样生活,而“田晓霞正是在少平的苦难中看到光彩,为之而动情,并认 为她身上所具有的东西是难能可贵的” 。另一方面对于孙少平而言,田晓霞作 5140 为他的中学同学,在他成长过程中指导他看书、同他探讨许多关于社会与人生的 问题,她给予了他一个全新的世界。但不可忽视的是,田晓霞还有另一个身份 省委副书记田福军的女儿,难能可贵的是“孙少平从来没有尝试以爱情作 为超越阶级出身的手段。他宁可当一个揽工汉,或是当一个煤矿工人,也不 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取得成功” 。的确,这也是田晓霞欣赏他的原因所在。6在苦难的生存环境下,孙少平正是凭借着自己在苦难中的不懈追寻,获得了 在精

12、神层面的安定与满足。此刻的孙少平,正享受着劳累的工作以及节衣缩食的 生活给他内心带来的充实与满足,这样的生活才是他渴望的,因为他不再是家里 的累赘,而是一个靠双手养活自己的独立青年。苦难的滋味在这时已不单单只是 苦涩,孙少平品尝到的更多是苦难给他带来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而这样的感受让 他彻底告别过去,开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人生。三、苦尽甘来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对苦难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实际上他将苦难看作高于苦难的东西,是苦难成为一种生存与需要。” 在路遥看来,人5134的一生都是在不断追寻更好的生存状态,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必须 历经苦难,并在其中奋斗一番。正是有了这种体验,

13、才能品味到苦难的意义,才 能树立崇高的精神品格,同样也才能对人生有更为深刻的领悟。孙少平正是在苦难之中发生了蜕变。他离开双水村来到黄原市,却仍然无法 改变生存的困境,他不仅需要钱贴补家用,还需要吃饱肚子,更需要继续追寻自 己的价值。于是,“他的精神紧紧地被捆缚在物质层面上,因此他背负的十字架 就是精神和物质双重的。但他的流浪由之便永远不会因为没有附着而轻飘,不会 因为失重而变成难以承受。” 在追寻的过程中,他渐渐拥有了一种苦难与精神5136 之间的平衡感,并在这种平衡当中更加自如。在大亚湾煤矿工地,因为在这里他 不用再为生存问题发愁,于是他对于物质需求便看得不那么重了,这也让他将更 多的注意力

14、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在不断的劳动与工作中,他逐渐发现了自己的改 变身体更加强壮,性子更加沉稳,工作也越做越好;同样他对生活也有了更 深的领悟“在苦难中追寻,又在追寻中找回苦难” 。这是苦难给予孙少平5137 的强大力量,在他不断成长的同时,也让他的生命愈发具有韧性。他的哥哥孙少安同样在苦难中也发生着巨大改变。孙少安与他的弟弟不同, 他面对自己与田润叶的爱情时选择了放弃,是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现实与内心的 强烈反差使他无法做到统一,虽然他在痛苦与内心追求中不断挣扎,但这个克服 自己欲求的过程使他成长。这对于一个心智各方面还不算成熟的后生来说,学会 放弃,为了他人而舍弃自己的幸福,这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

15、事。这件事也在孙少 安心中埋下了努力奋斗的种子,对他而言,错失自己的幸福让他变得更加强大, 也更有担当。之后孙少安在村子里开办砖厂并拉着村里的乡亲们一同入股,这不 仅是让自己家里的光景不断变好,也是让乡亲们的生活过得更好。在此,我们看 到的是一个贫农渴望去改变命运的时刻,同样看到的是孙少安在苦难中奋斗的决 心和意志。他用一种启蒙式的方法在苦难中找寻到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此刻 的他不仅是得到了自我的成长与改变,而且同样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开始走 向自新的道路。“苦难对于路遥的意义不仅是一种叙述,它还具有对人性从根本上进行救赎 的价值。” 路遥用孙少平与孙少安这两个人物形象完美诠释了这一点,在

16、他们355身上我们看不出苦难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幸,反而是他们在苦难中的表现感染 了我们,他们是那样的不屈服、是那样的强大。路遥通过这些在苦难中奋斗的人 物形象向读者们传递了自己眼中的苦难,同样也将自己对于苦难的感悟在此进行 了深刻的表达。平凡的世界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塑造苦难,并将苦难毫无保留地 施加在小说人物的生存环境之中。有论者认为:“路遥是把人生的苦难体验当做 小说的主题内容的作家。但他并不怨天尤人地渲染苦难,并不单纯地写苦难本身, 而是通过苦难来写人的人格尊严、道德激情,面对苦难的不屈精神力量以及追求 美好生活的内在热情。” 在文本中应该注意到的是,或许他们活得艰难,但必7 须承认的是他们在苦难的锤炼下变得更加强大,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精神的 满足,最终获得了属于他们的人生幸福。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