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古今的美术盛宴 文化襄阳的视觉见证美术是激发人类精神的动力,是推动文明进程的重要力量要全面科学的理解襄阳文化演进的历史,必须深入研究襄阳历代美术作品本文以襄阳代表性美术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雕龙碑几何纹彩陶》等10件美术作品实行了整理研究概览了襄阳美术历史发展的基本态貌,分析了襄阳美术作品的基本价值向度,这个研究,不但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对襄阳市的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襄阳美术的历史成就及其当代文化价值 襄阳美术是在襄阳文化背景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各种视觉艺术形式的总称襄阳美术史属于地域美术史,是中国美术史的丰富和深入从美术的发生机制来讲,我们的老祖先在谋求生存的同时,也产生了审美意识,也就是说,在“造物”的同时也开始了“造美”从时间上讲,襄阳美术发展的历史能够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经考古调查,在襄阳发现的四处旧石器时代打制器物,距今约十万年左右与我国蓝田(西安市辖县)、丁村(襄汾县)遗址的同类石器相似在具体的美术形态上,襄阳美术涵盖了工艺美术、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领域其中每个领域都有代表性的经典美术作品或样式 (二)基本特征襄阳美术作品分布广泛在襄阳建城后,主要以古襄阳城为核心,分布于汉江流域襄阳地段和襄阳市境内。
而襄阳古城本身就是具有“城市造型艺术”和“山水意境”鲜明特征的大艺术作品同时,在襄城区、樊城区、高新区、襄州区、南漳、谷城、宜城、枣阳等地,都产生并留下了重要的艺术作品也说明美术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襄阳美术作品门类齐全,简单的说,按今天的学科种类,在中国美术史中的美术品种,在襄阳全都有,像彩陶、青铜、玉雕、漆器、砖雕、建筑、书法、绘画、浮雕、陶瓷等等襄阳美术作品成就高,影响长远襄阳历史上产生过很多重要的、蜚声海内外的经典美术作品雕龙碑遗址中的美术作品被专家誉为“超强的智慧、文明的见证”;《研山铭》因字字珠玑、笔笔难书,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书”,举世闻名米点山水”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风格,因而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被史称为“宋四大家”所以,说襄阳的书、画与诗歌在中国历史上以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毫不过度 二、襄阳著名美术作品的价值向度 (一)历史文化价值在社会发展史方面,襄阳美术表达了若干辉煌灿烂的重要文化类型,说明襄阳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域如汉江北岸、枣阳境内的雕龙碑彩陶、建筑遗址就是炎文化的重要见证,说明石器时代炎黄文化在汉江流域交融发展的历史事实襄城、樊城、襄州、宜城等地出土重要青铜器见证了邓、楚文化在襄阳获得繁荣发展的事实。
而宜城侧行龙纹青铜敦也显示了独特的地域青铜文化风采,表达了古代襄阳人擅长创新的艺术精神在艺术史方面,襄阳美术也有独特历史价值,是理解中国艺术史发展与转折的重要内容艺术史通常认为山水画源出魏晋时代,但是,襄阳地区出土汉代山水图像画像砖、青铜铃(襄阳博物馆藏)既证明屈原所说汉江中游楚人先祖寺庙多用山水图像装饰乃是有据可依,也见证了山水画起源与襄阳密不可分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汉代始建的襄阳城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方位布局,成为中国传统“山水城市艺术”的代表作,也是向后世持续传递传统城市理念、城市意境的经典杰作 (二)艺术价值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用造型的手段来揭示艺术形象、精神、意境、美感不同地域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造型手段和方法就襄阳美术来说,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一直劳动、生息、繁殖在汉水之滨,这里“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的咽喉要塞",在长久岁月的艺术实践中,历代艺术家持续发展着自己的思维水平、审美水平和美术创造才能,创造了悠久的文明和持续持续的艺术光辉历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辉煌的文化艺术传统 (三)功能价值艺术作品的功能价值,“在于一件器物、一个图案和纹饰能够表达出古人的精神和情感与意趣,透过一把石斧、一件铜鼎、一件陶壶,表达出先民们所处的环境气氛以及在彼时彼地生活与斗争的图景。
襄阳美术是襄阳人民生活活动的特征和形式的印痕,其发展的历史表征着人们应用“有用”且“美的”特殊“生产资料”,持续创新生活的方式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切时代的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的生活方式在人脑中的具体反映,从艺术的创作规律来看,艺术都是在以生活实践为主的社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人类文明水准的持续提升,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聚会、宗教活动等等,都成为特定的人们对生活实行艺术加工和创造的结果 三、 襄阳著名美术作品评析 (一)雕龙碑几何纹彩陶罐 雕龙碑几何纹彩陶罐,1992年枣阳雕龙碑遗址出土是我国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建筑与彩陶被专家称为“绝世奇观”我们对其赏析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第一、该作品出现的时间与我国早期文化类型的时间相近通过比较我们会更清楚,雕龙碑几何纹彩陶罐时间跨度距今6300年至4800年第二、该作品居于独立的文化体系之列雕龙碑几何纹彩陶罐出现的地带处于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两大史前文化交汇处古人类在新石器时期中国文化南北交融、东西贯通的大背景下,经过长期的创新和多元的碰撞揉合,发展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同于北方的仰韶文化,又不同于南方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它就是独具个性特征的“雕龙碑文化。
第三、该作品具有高度综合的自由创造的艺术特征我们感觉雕龙碑的彩陶艺术非常美丽,美到什么水准呢?能够说在黄河、在长江流域能见到的最美的东西,在这个罐体上都能见到,不管是构图、题材,都有它新的特色从整体上看器形饱满、均衡对称,从造型上看结构严谨、比例均衡,从纹样上看图形优美、布局合理,从颜色上看色彩协调、描绘细腻襄阳雕龙碑几何纹彩陶罐应该说是我国早期文化类型中重要的美术作品,是彩陶绘画技术发展到成熟时期的标志,其图案结构和装饰风格的方法和手段我们今天仍然在沿用 (二)战国镶嵌龙纹铜敦 战国镶嵌龙纹铜敦,战国时期,宜城出土,宜城博物馆藏此青铜敦为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流行的球形造型,由上下相同的两个部分扣合而成,各有三龙兽形钮(足),涡纹圈耳,上下对称 龙纹是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流形式,也是襄阳地区出古代青铜器的主流装饰形式此侧行龙纹敦上的龙纹,有鲜明的绘画意趣,它打破了传统龙纹装饰的“狞厉”之风,突出了线条本身的自由表达趣味,在中国青铜纹饰史上有特殊的艺术与文化价值从纹饰线条看,侧行龙纹敦的纹线流畅,曲折灵活,变化丰富,有很强的动态感从造型风格上看,其龙的形象既有具象性,也有抽象性,形态生动,颇有写意趣味,与一般青铜纹饰讲究工细装饰或素朴狞厉的审美特点有明显差别。
其总体审美风格表达出生动活泼、自由流畅、意态丰富的趣味,既表达了高超的青铜造型装饰表现水平,也说明此类龙纹图样与后来自由灵动的绘画手法之间存有技术与审美的联系就当前所知,此类装饰艺术风格在同时期同类青铜器中少见,集中于汉江流域地区,且以襄阳地区出土青铜器为典型代表 (三)龙凤双构形玉佩(青玉) 龙凤双构形玉佩,九连墩战国楚墓出土从龙凤双构形玉佩的造型看,龙和凤分为两层,图形对称,刀工精细,器物边角垂直锋利,磨工精细,器物表面,尤其是阴线槽内光泽强烈孔洞内壁匀称光滑,极少见到因工具不力而残留的制作痕迹主要是因为铁制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琢玉工艺突飞猛进战国玉器半浮雕、透雕盛行,对龙凤形象的刻画,着意于眼、牙、爪等细部特征,于细微处见奇观,极力刻画出动物的本质特征战国玉器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古代玉器史上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在创作构思、设计、艺术表现、技术加工等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工具改革、玉料更新、经验积累以及当时的艺术思潮有着密切关系龙凤双构形玉佩(青玉),充分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襄阳地区历史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四)蛇兽莲花漆豆(漆器)蛇兽莲花漆豆,九连墩战国楚墓出土。
它由莲花托盘、蛇兽立架、兽爪底座三部分组成,用榫卯连接和生漆粘接两种方法拼合造型而成仿生造型是蛇兽莲花漆豆最为突出的特点它选择了自然界中动植物形象作为形象要素,摒弃了对自然物像的忠实摹写,撷取不同物像的部分特征,通过综合、变形、夸张等艺术处理,将浓郁的理性色彩寄寓在超凡脱俗的奇特形象中,充分表达了楚文化之神韵蛇兽莲花漆豆整体结构严谨,造型奇妙,生动别致,雄浑而庄穆,给人以神奇感,表达了实用与观赏的完美统一,显示出独特的想象力和绝妙的艺术表现力,丰富的文化内蕴成为楚文物中最富特征的器物之一,表现出楚文化浪漫诡奇的特点,是楚文化鼎盛的象征,堪称楚视觉艺术的杰作 (五)画像砖 画像砖,东汉,南漳马家洲墓地出土,襄阳博物馆藏此砖画像是南漳出土众多汉代砖画中的一件,并有构图、题材、风格基本类似的另一画像砖与之构成一组此砖画以自然山林为背景,且以山形线刻由上而下完成全图布局,自上而下,分别描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狩猎、商旅、起居等场景,场景安排富有内在的逻辑,形象刻画既有写实性,也有装饰性 汉江流域地区山水题材画像砖集中出土在襄阳、南阳地区,而襄阳汉代山水题材砖画像线刻精细,造像丰富,布局严谨,写实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在同类题材汉画作品中,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造型艺术价值,是理解中国山水画早期渊源的重要作品。
其一,它采用朴实简洁的山形造型完成整个画面的构图,形成上下分层与上下呼应,改变了先秦楚国帛画常见的上下分层手法(楚国帛画通常使用植物或动物装饰画来分隔天地、神人,造成自然的上下层次感)其二,山形造型与其线刻颇多变化,其间穿插房舍、树木、人物、动物,注重对称处理,趣味深厚其中的房舍多是汉代典型楼阙样式,树木、动物估计是当时南漳典型物种其三,在画像砖中密集使用山形线刻与造型布局,见证了当时汉江中游地区流行描画山水题材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时尚 (六)中印合璧多宝佛塔 中印合璧多宝佛塔,始建于唐,明代重建,位于襄阳城西广德寺内襄阳广德寺多宝佛塔是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印度佛教建筑文化特征于一体的古代佛塔首先,多宝佛塔独特的“塔顶塔”所形成的塔刹群建筑造型风格表达了印度佛教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彼此融合的历史文化特征其次,符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仿木结构的塔心塔建筑装饰设计也见证了这个建筑的特殊历史文化价值与美学风格广德寺多宝佛塔的主塔部分缺乏10米高度在八角形的地基上,座立着八角形的主塔,每隔一角就有一个门洞,共四个门洞,通向塔的中心塔的中心也是一个塔,这就是著名的佛塔建筑中的塔心塔。
多宝佛塔的主塔外观不算壮观,所嵌佛像雕刻也算不上异常精致,但是,塔心塔的仿木结构建造风格证明了多宝佛塔与印度原传佛教经典建筑风格有着密切的“血统联系”同时,通过仿木结构的塔心塔与塔顶上的楼阁式塔刹群建筑,标榜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的历史主义美学风格,见证了印度佛塔建筑“中国化”的事实该建筑是中印文化与建筑艺术彼此交流、融合的重要见证,是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难得一见的经典作品,也是襄阳作为中印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交流的重要地区的明证七)米芾书法《研山铭》 《研山铭》是我国重要的国宝文物之一,属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研山铭》表达了米芾出类拔萃的高超书法艺术全篇仅39字,采用常人难以驾驭的书法手卷形式,却字字珠玑,在看似字字独立、行行分列中透出全篇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性其用笔看似轻巧,却如太极推手,笔力深厚,运笔精准苏轼评价米芾书法作品说“樯阵马、沉着痛风快”黄庭坚评价米芾书法“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宋高宗赵构评米芾书法“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朱熹评米芾书法“以天马脱衔,追风逐电,虽不能够范以驰驱之节,要自不妨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