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3029491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单位:商州区腰市初级中学 作者:王中锋 邮编:726002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诗歌之国。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闪耀着时代的精神,透露出审美的力量,感动一批批读者,影响一代代学子。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到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它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思想感情方面的独特作用。我结合自己多年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一、日积月累,

2、反复吟读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特别是农村的学生文化积淀浅薄,作为一名乡村语文教师更应弥补学生古诗词方面的不足。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首先,我每天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集体背诵新学的诗歌,加强背诵,并且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请生练读介绍作者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50多首诗词,每年即可至100余首,初中三年结束时可以达到300余首诗词。学生度过三年的初

3、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惊人的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我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新颖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些财富,有分诗词小组每天晨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有诵诗会等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运用的活动。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收效甚佳。二、诗歌教学中捕捉意象、体会意境是理解诗歌主旨的第一步诗言志,歌抒情,诗歌的主旨就是言志抒情。志与情在人认识事物的概念中属于理性的内容。人类认识事物有哪些规律?

4、人类认识事物离不开以下规律:由易到难、由表面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等等。诗歌要表达理性的主旨,必须先要通过感性的(表面的、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能听到或看到或感受到的形象)。因此,捕捉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第一步。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诗歌中的意象有时以个体出现,例如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其中“吴钩”、“关山五十州”“凌烟

5、阁”、“万户侯”都是意象,学生都能找出来。有的诗歌中的意象能够成一幅图画,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五句话中,第一、三、四句分别构成三副不同的画面,这些学生也能感受到。意象大致分类及含义: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等。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等。动物类:鸦、子规、猿、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捣砧、饮酒等。其意象具体含义: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杜甫的月夜忆舍

6、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斜阳,多表现黄昏暮色中愁思万千。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刘禹锡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送别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泻心中忧闷之意。如,宋人蔡伸归园乐中言“独自倚朱阑,波面双双彩鸳戏。”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大体,但不是诗诗如此)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

7、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三、诗歌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意象理解作者的志与情理解诗歌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通过意象理解作者的志与情。这个问题也很简单,不过先要有这么个概念:诗歌中的意象意义绝对不是它的本意。一个词一般有它的三重意思,就是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这是诗歌之所以含蓄,之所以意蕴深长、耐人寻味的主要原因所在。沿着这个思路引导学生透过意象这个表面的(个别的、具体的、感性的)去推测本质的(一般化的、抽象化的、理性的)情志,也就是让学生去想: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个意象的引申意义或比喻意义可能是什么?学生不难根据李贺的南园诗中的意象作出如下推测:吴钩武器,关山五十州国土,凌烟阁建

8、功立业,万户侯国家栋梁之才;作者拿起武器,收复失地,为国立功,做国家栋梁之才。这个主旨就显而易见了。学生也不难根据陶渊明的饮酒中的意象图作如下推测:结庐图僻静,采菊图悠闲,飞鸟图自由。再让学生说出“真意”的含义是什么就易如反掌。有了以上的基础,学生理解现代诗歌就更容易了。学生不难根据有的人中的意象,对意象意义作如下推测:骑压迫、剥削,“啊,我多伟大”狂妄自大,俯忠诚老实,做牛马勤恳、无私、任劳任怨。对比突出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旨,学生就能自己推测出来了。二、知人论世、鉴赏诗歌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

9、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

10、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故于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又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公元761年所写的。在肃宗上元元年,在“安史之乱”中,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

11、统治者感到了绝望,弃官不就,携家漂泊,他看到了统治集团的罪恶,人民的痛苦,当他于公元759年流亡到成都后,在西郊盖起了一座茅屋,可是第二年的秋天,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在那风雨交加的不眠之夜,战乱中千万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种种景象,一起映现在诗人的心头。于是他由己推人写下了这首辉映千古、撼人心弦的伟大诗篇。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千古绝唱。学生能结合这些来了解,就可以水到渠成地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从而体会到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的风格。四、诗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诗歌不仅仅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2、能让他们写出的东西有诗情画意,让他们说出的话含蓄、耐人寻味,够得上文明、够得上有水平。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沉舟”、“千帆”、“病树”、“万木”是意象,都应取它们的比喻意义进行推测理解:沉舟沉沦不前的人,千帆众人竞争向上的局面,病树受挫折萎靡不振,万木众多的人;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上个体与整体之间相反的两个面你沉沦、萎靡不振,社会却仍然是相互竞争、向前发展的。所以,沉沦与萎靡不振,并不能抵挡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只能有害于自己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所淘汰。作者在诗中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似乎在嗟叹自己,勉励自己,也在劝勉朋友。可引导学生造句:把改革开放比作“千帆”、“万木”,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基础好的学生能造出如下类似的句子:如果改革开放是千帆竞渡,我决不会做沉舟;如果改革开放是万木争春,我决不会做病树。总的说来,诗歌虽然不是中学语文的主要文体,入选的诗也只是诗歌海洋中的“沧海一粟”,但是它包含了最美的意象,表达了最强烈的感情,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诗歌,都能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诗歌这笔财富,它的矿藏永无止境,让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上挥洒汗水的同仁们再去靠近些,掘的再深些,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