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成功的原因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001851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鸿章成功的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李鸿章成功的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李鸿章成功的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李鸿章成功的原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李鸿章成功的原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鸿章成功的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鸿章成功的原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鸿章成功的原因09物一何锡潮指导老师:吴九占摘要:“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是时人对李鸿章的描述,他所处的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化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他的成功和失败,至今仍能令我们唏嘘不已,并从中受益。那么是什么铸造其成功的呢?一、把握机会,自强不息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在忠王李秀成的率领下,连克奉化、慈溪、台州、宁波后,挥师上海。太平军包围上海后,警告口岸的洋人保持中立,不要轻举妄动。中国官绅无奈之中,成立了一个叫中外会防局的机构,并雇佣了一支洋枪队。洋枪队虽然火力优势明显

2、,但人数有限,不可能彻底解上海之围。于是江南名士钱鼎铭便越过太平军重重封锁,来找曾国藩搬救兵。曾国藩征求几位湘军将领的意见,问谁愿意去解上海之围,座下竟无一人应答。大家都知道,太平军此时已经是强虏之末,湘军屯兵于安庆就是为了对太平军形成合围。大家都憋着要去争取破天京的“首功”,谁都不想临时分心去解上海之围。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把握机会,挺身而出。曾国藩见李鸿章自告奋勇,很感欣慰。曾国藩很早就中意两淮的健儿,认为他们民气刚劲,将来平了“发匪”以后,要剿平“撚匪”的话,一定要用马队。这个湘军水师见长、马队不行,所以曾国藩很早就中意李鸿章,两人一拍即合。二、认清自我,虚心求学1861年,李鸿章告别曾

3、国藩回到故乡,开始招募军队。李鸿章的家乡肥西民风强悍,尤其是“兵匪发撚”交乘,民间纷纷结寨,自保图存,百里之内,互为声援。李鸿章利用自己在家乡的声望和关系,很快就招募了十三个营,每营六百八十五人的近万人部队,这就是淮军。此时的上海犹如一座孤岛,周围是太平军的重重布防,从陆路进入上海显然不现实。最后,李鸿章雇得七艘英国火轮船,以此进入上海。这时,即将回国的英法联军的军舰人停在上海码头,李鸿章很想上船见识一下洋人的船坚炮利。他利用上海两个道台要上船和英国人交接的机会,办成随从跟着登上英法联军的军舰。1863年2月2日,从船上回来的李鸿章致函曾国藩,详论英法兵器之精巧:“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

4、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其陆军虽非所长,而每攻城劫营各项军火,皆中土所无。即浮桥、云梯、炮台,别具精工妙用,亦未曾见。”他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而能战之”(1)他曾向曾国藩透露“秘诀”:“欲剿此贼,非改小枪队为洋枪队不可,再持此以剿他贼,亦战必胜,攻必取也。望谆请饬下粤东厘局多为购办,并行鲍(超)、张(运兰)各军,均效洋人步伐,操练洋枪队,平中国之贼固余矣。”到了同治四年十月左右,李鸿章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马克思在评价鸦片战争时曾说,这场战争的结果之一,就是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于地上的

5、世界接触。中国与世界的接触之处,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对方的“船坚炮利”、军事上的落差。其实,中国是火药的发明国,元朝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使用打炮了。但是因为害怕民间掌握这一技术威胁专制统治,于是一直没有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了自强运动,向西方学习军事。那时候,恭亲王和文祥在京内主持,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京外推动。同治三年,在北京主持总理衙门的恭亲王,收到了一封来自上海的信,它出自江苏巡抚李鸿章之手。李鸿章向朝廷建议:中国是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了。他在信中说:“鸿章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精习,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

6、利器。”在信中,李鸿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例,列举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篇文章出来以后,被很多史学家评它为十九世纪一个最伟大的政治家做的一篇最伟大的改革文章。因为他的眼光远远超过他同时代的人。这也是李鸿章和他的老师曾国藩之间的分水岭,曾国藩更多的在于守道,而李鸿章更多的站在变局和时代潮流的前沿。李鸿章的人士来源与实践。在江南用洋枪洋炮镇压太平军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中国要转弱为强,一定要能自己造枪造炮,强大军事,顺应西方的物质文明。李鸿章就是在此期间建立了江南制造局等一系列以强国为目的的工厂,再次为他其辉煌的一生增添色彩。三、用人不疑,唯才是用李鸿章为了更好的实现其自强的思想理论,顺应西方

7、物质文明。因此他要组建一套系统的办法,即就是要废除科举制或在科举制以外另外形成一条用人渠道。1668年,一个出身低微、身在上海的英国人傅兰雅,被李鸿章的新工厂江南制造局的聘书所吸引,希望他去做翻译官。江南制造局正是李鸿章实现自强之本的第一步。同时,李鸿章在他所办的近代军事企业中,雇佣了很多外籍雇员,其中有一位叫马格里军医。他随淮军征战多年,很受李鸿章信任。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成立金陵机器制造局,任命他为督办。李鸿章用人的标准与一般的官僚有极大的不同,他注重的是能力而不是关系,因此,为他工作的人甚至前身是乞丐的。在这种唯才是用的标准下,李鸿章提拔了大批人才,同时也使其工厂得以飞跃发展。四、远

8、见卓识,开拓创新李鸿章早期主张“求强”,希望增强困防实力,使中围免受欺凌。但很快,他敏锐的看到,两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只是表象,这背后是他们强大的工业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他提出,“必先富而后能强”。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富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2)不久,他在给清政府的另一奏折中又强调说:“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3)也就是说,他认为财富是来源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因此要想求富,应先振兴商务。这一财富源泉观,乍看有些类似于16、17世纪的英法霞商主义。他们认为只有货

9、币、金银才是财富,因为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来源于商业,所以应该大力发展商业。如何振兴商务呢?李鸿章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兴办实业。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外资染指最深的轮运业。他深感中国本土落后的沙船难以同外商先进的新式轮船相抗衡,因此,他认为要使航运权利不致落入外国人之手,就应该装备新式轮船。经过数年艰苦的努力1872年,中国近代第一家民族大型航运仓业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70年代初,英国的太古、怡和等公司已经成为垄断中同内河航运业的主要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之后,顶住了外商跌价倾轧的慷力,与外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打破外资对航运业的垄断。在李鸿章兴办实业的过程当中,他逐渐意识到了能源的蘑要性。他写道:“船

10、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4)他清楚中国的资源较为丰富,只要仔细勘探、采炼得法,必能供应各种工业所需的能源。于是。从1875年开始,他先后派人在直隶、湖北、江西等地勘探煤铁矿,其中较为成功的是开平煤矿。1881年,煤矿开始产煤。由于用四法开采,又改善了运输条件,产量稳步提升,到1884年7月以后,日产量曾长期维持在900吨以上,获利颇丰。随着一些工业企业的开办,尤其是矿产业的兴起,李鸿章意识到铁路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没的荸要性,他认为,铁路可以提高运送军队的效率。运输物资,还可以方便商贾的迁移,繁荣商业。因此,建造铁路是实现自强的重要手段。在他的主持下,1881年修建了我目第一条

11、铁路唐胥铁路。到1895年,已修造了400公里左右的铁路,其中李鸿章主持修建的约200公里。另外,鸦片战争前,对外贸易在中国国民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清政府甚至认为对外通商是对外夷的恩赐。但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大大增加,外国商品大量涌人中国市场,对中国本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萌芽阶段的工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一步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已经成了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因此,再像过去那样消极应对对外通商。已经不合时宜,不仅于事允补,反而会进一步抑制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对于增开通商口岸,有了新的认识。说:“人皆震惊于添口之多,无论口岸非自我准添也,添

12、十口与一二口利害轻重均适。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5)他说这番话,有为自己妥协的外交政策辩护的成分,但确实反映了他的一部分真实思想,即中国的问题不在于通商。而于不能自强,不然为何西方国家通商致富,中国不通商却穷?所以,面对通商。不能再消极逃避,应该积极应对。对外通商首先涉及到关税问题。李鸿章对于中国关税不能自主和海关管理权丧失财国家的危害,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在关税自主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如何积极应对对外通商?李鸿章很赞同郑观应提出的“商战”思想,即中国自己创办近代企业,把企业生产的产品投入市场“与洋商争利”,逐渐抵消外来商晶输入。他曾说:“土

13、货多销一份,即洋货少销一分,庶漏卮可期渐塞。”(6)他还提出:“自扩利源,劝令华商出洋贸易,庶土货可畅销。洋商可少至,而中国利权可逐渐收回。”(7)基于这种认识,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曾设想了一个开拓外洋航运计划。最初包括南洋群岛、越南、日本等航线。还曾派轮船驶往檀香山和英国。但由于外国的种种刁难以及自身经营不善造成的亏损,这些航线大部分很快就停航了。由此可见,李鸿章的对外通商思想是大大超越了传统的中国人的认识的,他已经完成了从消极对待通商到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转变。通过比较各国的经济史,我们发现,虽然各国的工业化道路有所不同,但若想富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是必经之途。对外贸易不仅能促进财富的增长,还

14、能加强文化的交流,加快技术的进步。在一般的士大夫还在视对外通商如洪水猛兽的时候,李鸿章提出措施积极应对对外通商,应该说是领先于时代的。六、结论梁启超强调评价李鸿章要“熟查”其“所生之国”和“所生之时代”,认为“李鸿章所居者,乃数千年君权专制之国,而又当专制政体进化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也”; “李鸿章所居者,乃满洲人人主中夏之国,而又当混一已久,汉人权利渐初恢复之时代也。”(9)梁启超还说:“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粱启超将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做过比较:“日本之学如伊藤博文者,其同辈中不下百数;中国之才如鸿章者,其同辈中不得一人。”(10)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

15、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无一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李鸿章的个人命运可以说是和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的每一个挫折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李鸿章成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参考文献1、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卷2M2406。23902、复丁稚璜宫保3、复议梅启照条陈折4、筹议制炮船未可裁撤摺5、复刘仲良中函6、试办织布局折7、创设公司赴英贸易折9、10、梁启超李鸿章(A)饮冰室合集专集:3M中华书局,1941.10;3;5;3;84;3;87;11、李鸿章手札z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总91号(z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