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子昂散文的创作特色_风雅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29871140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陈子昂散文的创作特色_风雅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陈子昂散文的创作特色_风雅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陈子昂散文的创作特色_风雅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陈子昂散文的创作特色_风雅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陈子昂散文的创作特色_风雅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陈子昂散文的创作特色_风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陈子昂散文的创作特色_风雅(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陈子昂散文的创作特色_风雅论文导读::作为唐初著名的诗文改革家,陈子昂以其鲜明的文学理论和出色的创作实践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遗产。虽然,后人对其诗歌及诗歌理论研究非常详尽,对其散文的研究却寥寥可数,这与其散文创作成就极不相称。本文试图从陈文形式、内容表现及艺术风格方面探讨陈子昂散文的创作特色,以期对其散文研究作些许努力。论文关键词:疏朴,逻辑性,风雅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尤善属文。”1页259他不仅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页208的千古绝唱彪炳文学史册,更以其独特的散文创作顺应散文革新的历史潮流,对唐初散

2、文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而这次变革,如孙昌武先生所指出的,是“从陈子昂开始”的。3页1他还指出:“在唐代散文史上,第一个创造了文体革新的实绩的,是陈子昂。”3 页39然而,后人对陈子昂文学作品的研究,往往更注重其诗歌和诗歌理论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忽略散文创作的成就。近十年关于陈子昂研究的110余篇论文中,涉及其散文的却只有3篇,而且不是专门评价其散文的。可以说,忽略对其散文的研究,是一个极大的缺憾。传世的陈文,尤以政论文为代表。本文主要以陈子昂政论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散文的创作特色。一、从形式上看,陈子昂散文既“疏朴近古”,又“骈散相间”作为唐初

3、竖起文学改革旗帜的诗文改革家,陈子昂极力反对六朝的绮靡文风,试图摆脱骈体文过于形式化的流弊;而作为一个较早的诗文改革家,他所写的散文亦不同于后来单行散句的“古文”。 因此风雅,陈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所说的“今观其集惟诸表序犹沿排俪之习,若论事书疏之类实疏朴近古”4 页527。值得注意的是,陈子昂政论文的句式虽以散体为主,“疏朴近古”,但又并非完全散化。其文散则散矣,并不伤于整饬之美。因此,陈文又形成了“骈散相间”的句式特点。例如其谏用刑书云:臣闻古之御天下者,其政有三:王者化之,用仁义也;霸者威之,盛权智也;强国胁之,务刑罚也。是以化之不足,然后威之;威之不变,然后刑

4、之杂志网。故至于刑,则非王者所贵也矣。况欲光宅天下,追功上皇,专任刑杀,以为威断,可谓策之失者也。5卷213,页2155上文中论述古之御天下者“其政有三”,分为三个分句,其句子均为散句,由于句子结构一致,组合起来就成为整齐的句子组。这样就使得散句具有了类似骈句的整饬之美。陈文代表作谏灵驾入京书中,散句占到了相当比例,骈句本不是文章的主体句式,但诸如“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6卷212,页2147上、“北假胡宛之利,南资巴蜀之饶”6卷212,页2147下之句,对仗十分工整。骈句的整饬文势和华美文辞,散句的行文自如和流畅表达,在其文中完美结合。骈散之间,错落有致。根据文意的

5、发展、情绪的起伏、文气的流动达到自由转换的境地。这与陈子昂那种疏朴近古、直事直言的文体、文风相结合,形成了陈文独特的风格,既疏朴自然,又富于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应该说,陈子昂的散文,虽不尚藻饰、不追新奇、较少用典,句式亦不讲究严格的偶对,但“它还带有较多的骈俪句式,不是严格的散句单行的散文”7页47。总体来说,陈文对六朝注重形式美的骈文作了一些改进,形成了以散句带骈句,骈散相间的特色,类似骈化了的汉魏文章。而这些,正是陈文独具的特色。二、从内容表现方式看,陈文体现出很强的逻辑性魏文帝曹丕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8陈子昂的政论文正是自觉地重视文章的有理有据。其文切中肯綮,不流于空洞,思路开阔,层

6、次清晰,文辞雄辩。他能够巧妙地将事、理、情三者结合起来,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性和思辩力。文章在表明主见时不仅仅就事论事,而且往往具有理论上的高度和深度。例如其谏灵驾入京书云:燕代迫匈奴之侵风雅,巴陇婴吐蕃之患,西蜀疲老,千里赢粮;北国丁男,十五乘塞。岁月奔命,其弊不堪。秦之首尾,今为阙矣。即所余者,独三辅之间尔。顷遭荒馑,人被荐饥,自河而西,无非赤地,循陇以北,罕逢青草,莫不父兄转徙,妻子流离,委家丧业,膏原润莽,此朝廷之所备知也。赖以宗庙神灵,皇天悔祸,去岁薄稔,前秋稍登,使羸饿之余,得保沉命,天下幸甚,可谓厚矣。然而流人未返,田野尚芜,白骨纵横,阡陌无主,至于蓄积,犹可哀伤。6卷212,页21

7、47下本文作于唐高宗驾崩之后,其目的是进谏当朝不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将高宗梓宫运往长安。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先写少数民族侵扰给老百姓带来祸患;再写“顷遭荒馑,人被荐饥”,灾荒加重了危机的形势;然后故意荡开一笔,写近两年稍有收获,“去岁薄稔,前秋稍登”,使挣扎在饥饿线上的老百姓暂得以存活;然而又痛心于饥民流亡,白骨纵横,田野荒芜的惨状。这样,就把现实情形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来。在此基础上,他批评当朝的皇帝睿宗李旦,一方面“陛下不料其难,贵从先意,”6卷212,页2147下不想现实困境,只一味地遵从先帝意愿;再者“陛下不深察始终,独违群意,” 6卷212,页2147下不能深思事情原委,违背了众人意愿;

8、另一方面“陛下不思东洛之壮观,关陇之荒芜,遂欲弃太山之安,履焦原之险风雅,忌神器之大宝,循曾闽之小节,”6卷212,页2148上指出东洛壮观,关陇荒芜,言外之意洛阳亦是入土之上佳选择,不要放弃大局以求小节,从而有理有据地批评了西运梓宫入长安的意见。然后,文章论述天子应当以四海为家,死后本来就不必葬在特定的地方,应以大局为重,顺应人情思安的现状,不可作扰民之事,识大体、顾大局、顺国情、从民意。然后从理论上论述“时有不可,事有必然”6卷212,页2148下的深刻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情国事的深刻忧虑。文章最后指出,如不爱惜民力,不考虑老百姓利益,一意孤行,将会出现“倘鼠窃狗盗,万一不图,西入陕

9、州之郊,东犯武牢之镇,盗敖仓一抔之粟,陛下何以遏之?”的危机局面。6卷212,页2148下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坦承其观点,表现了缜密的逻辑性和思辩力。从根本上说,作者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预见到局势之危险,但其一腔爱国爱民之心跃然纸上,既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又强化了文章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这篇文章中,陈子昂个性中的纵横气势以其思维的逻辑性表露无疑。三、就整体艺术风格而言,陈文呈现出“风雅”的色彩陈子昂在诗歌理论上主张“风雅”,所谓“风雅兴寄”,其文章的创作亦体现了风雅的特色。“古文运动”前期代表人物独孤及说:“陈子昂以雅易郑,学者浸而向方”9卷388,页39

10、46上,其弟子梁肃则说:“初则广汉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10卷518,页5261下正是看到了陈文的整体风格杂志网。陈子昂生长于经学世家,从小浸润了经学的营养。其文的“风雅”不仅体现在行文的错落有致、语言的古朴沉着,而且体现在他引用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的“雅”上。谏政理书是陈子昂政论文的著名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其社会政治观的缩影,文中引用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阐述了自己治国平天下之政见。其文有云:颛顼唐虞之间,不敢荒宁。亦克用理。故其书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人于变时雍,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风雅,敬授人时。”和之得也。11卷213,页2152幽厉之末,复乱厥常,苛慝暴虐,诟黩

11、天地,百川沸腾,山冢崒崩,人以愁怨,疾厉为作。故其诗曰:“昊天不庸,降此鞫凶。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11卷213,页2152以上文字分别引用了尚书?尧典和诗经?大雅?节南山的语句。前者意思是说,古尧帝能以礼义来协调教化国家中的各阶层老百姓,使天下和睦、安宁、太平,甚至连天象亦对应人和。陈子昂用“和之得也” 11卷213,页2152概括尚书及孔颖达疏的含义。后者是说,周幽王昏聩暴虐,导致民怨沸腾、狱讼乖争,“昊天不庸,降此鞫凶。昊天不惠,降此大戾”,陈子昂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证明文中“天地生人之理,复悖于兹矣” 11卷213,页2152的观点。文章的“风雅”色彩通过这种借重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语句

12、阐述观点的行文模式体现出来。陈子昂不仅在诗歌和文学创作理论上有很大贡献,其散文创作亦代表了初唐写作风格之一大转变。因此,孙昌武先生说,“清算了六朝绮靡诗风的陈子昂,同时也是在文体改革上取得重大成就的第一个人。”2页32毋庸置疑,其散文的突出成就和独特创作特色,将与其诗歌一起,永远流芳于文学史册。参考文献1卢藏用.陈氏别传.陈子昂诗注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2彭庆生.陈子昂诗注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3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M. 百花文艺出版,1984.4陈子昂.陈子昂集M. 四库全书Z(第1065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陈子昂.谏用刑书.全唐文Z. 中华书局,1983.6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全唐文Z. 中华书局,1983.7韩理洲.骈文和散文J.陈子昂研究C.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8曹丕.典论论文.丛书集成初编(第2165册)Z. 中华书局,1985.9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全唐文Z.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全唐文Z.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1陈子昂.谏政理书.全唐文Z. 中华书局,19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