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训练题:单元检测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2975502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训练题:单元检测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训练题:单元检测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训练题:单元检测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训练题:单元检测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训练题:单元检测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训练题:单元检测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训练题:单元检测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检测(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A历史记述的正误必须得到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解析:选D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

2、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2阅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省份地点铁器物种类四川绵阳斧、锸、锛四川荥经铁锄、曲柄刀、削刀重庆巫山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重庆涪陵铁斧、铁锯、刻刀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解析:选C铁犁牛耕只是古代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下主要的生产工具和农业动力,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实现,故A项错误;材料表格所展示的只是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而非比例表,所以仅仅依据该表格难以推断铁器是否成为西

3、南地区主要的生产工具,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表格不难看出,铁器于东汉时期在西南地区的分布已经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西南地区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该地区的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故D项错误。3(2018沧州质检)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以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材料主要反映出()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C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 D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解析:选C根据材料“富商罗裒擅盐井之利”可知富商与官府勾结擅营盐井之利,官商结合扰乱正常社会秩序,故A项错误,C项正确;自战国以来,中

4、国古代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强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故D项错误。4表中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解析:选A从夏商周到宋元农民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中国土地经营制度从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到小农经济(土地私有制),再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租佃制的演变,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形成,故B项错误;赋役制度指的是赋税和徭役的征派,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农民称谓的变

5、化体现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未体现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故D项错误。5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解析:选B手工业为官府所垄断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工商业传承,呈现传于子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工之子”“工匠之子”是传于儿子,不体现在家族间传承,故C项错误;手工业技术传承不能体现是哪种手工业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6(2018黄石调研)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禺、顺德等十余州县统计,永乐

6、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更发展到176个。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更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明中后期不断增长集市数量说明()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解析:选A集市主要产生在城乡结合地带,是农民交换货物的重要场所,故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地方集市发展状况,没有涉及南北交流,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雇佣劳动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北方集市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7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

7、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D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解析:选A由于棉花于宋末元初传至中原地区,这直接导致了此后的古代中国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棉花逐渐取代木棉成为人们衣被原料的主要材料,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8(2018滨州调研)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尤其以田产交易的规定最为详细,有书载“官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源于()A土地市场化加强 B自耕农经济的发展C城市经济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强化解析:选A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法律保护所有权

8、,尤其是土地的所有权,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所谓“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授田制基本被废弃,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及土地的商品化,故土地市场化加强符合题意。9(2018南京期末)宋代裴湘浪淘沙汴州:“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葱葱佳气锁龙城。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这反映出当时的东京城()A草市遍布城内各处 B长途贩运贸易兴盛C商帮大多聚集于此 D市坊界限已被打破解析:选D草市是在乡村,遍布城内各处的是市,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东京城内的繁华,长途贩运贸易兴

9、盛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表明市坊界限已被打破,故D项正确。10明代有的徽商经营染业致富,但仍然要“治甫田以待岁,凿洿池以待网罟,灌园以待瓜蔬,腊饔飧,不外索而足。”材料主要说明有的徽商()A积极开发农村市场 B以农业为发展基础C存有自给自足观念 D改变了旧经营方式解析:选C明代有的徽商经商致富之后,仍然要“治甫田以待岁不外索而足”,说明有的徽商还是通过种田捕鱼、自种瓜果蔬菜满足生活需要,而不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取,说明他们存有自给自足的观念,并不是要积极开发农村市场,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要以农业为发展基础以及经营方式

10、的改变,故B、D两项错误。11有学者研究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文化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A巩固专制主义国家统治基础B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C保证国家财政收入D“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解析:选D巩固专制主义国家统治基础、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政治上的原因,故A、B两项错误;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是经济上的原因,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受儒家文化“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这是文化方面的原因,故D项正确。12乾隆帝时规定:“福建省的牯仔头是一种适宜航海的大船,桅高篷大,利于走风,未便任其置造,以致偷漏,永行禁止,以重海防。”这说

11、明当时()A中外贸易日益走向萎缩B中国远洋航海技术严重落后C正式确立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商人无法开拓海外市场解析:选D材料没有说到中外贸易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仅是对一种船的限制,没有说明远洋航行水平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禁造大船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正式确立,故C项错误;由材料“未便任其置造,以致偷漏,永行禁止,以重海防”可知中国商人无法出海经商,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

12、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

13、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

14、、唐丝绸之路的变化。根据材料二,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15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可知汉代丝绸之路的范围是中国至中亚,内容以汉代的物品向西传播为主,贸易的对象则为西亚和中亚国家;根据材料二“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可得出唐朝丝绸之路的范围已经突破西亚

15、、中亚,包含了印度洋周边、非洲东岸等地区,交易的内容除了商贸,还涉及了政治、外交的内容,交往的对象变得更宽广,南亚、东非也受其影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稳定边疆形势”可知对唐朝边疆的稳定有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二“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可见能增加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二“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可得出推动了唐朝手工业的进步,根据材料二“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可得出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等。第(2)问,对于汉唐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联系所学汉唐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政治、政策、开明程度、交通条件、经济水平与商人的贡献等角度展开叙述。答案:(1)变化: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