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案)历史姚远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28517558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教案)历史姚远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教案)历史姚远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教案)历史姚远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教案)历史姚远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教案)历史姚远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教案)历史姚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教案)历史姚远(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历史年 级高三教学形式教 师姚远单 位陆丰是龙山中学课题名称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情分析学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秦灭六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对这段历史及秦始皇等人物较为熟悉,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深远影响。本课内容讲述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才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识记: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秦朝统一;皇帝制度的内容: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责;郡县两级制度。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皇帝制度的特点;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

2、点;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及职责。运用:中央集权制建立的必然性;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分析秦短促而亡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 史论结合:搜集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资料,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质疑问题、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客观、全面地评价、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作用,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

3、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创设情景请欣赏歌曲秦始皇歌词 “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堪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颂我如何叱咤!” 设问: 上述歌词反映了秦始皇什么功绩和怎样的气魄?(答案提示)灭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魄。过渡: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之一。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1前提:“六王毕、四海一”(灭六国,秦始皇完成的统一事业)2理论基础法家思想设问:法

4、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其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提示)商鞅、荀子、李斯。主要观点: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以“法治国”;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过渡:秦统一中国后,在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是怎样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呢?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1)来源:阅读下列材料: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

5、鉴卷七秦纪二问题探究:根据上述材料思考,皇帝的称号是怎样得来的? (答案提示)三皇五帝(2)皇帝制度的特点情景创设阅读下列材料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

6、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设问: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答案提示)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皇帝至上成为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皇位世袭,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3)皇帝制度合法性的论证“终始五德”说 阅读材料:初,齐威、宣之时,邹衍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始皇并天下,齐人奏之。始皇采用其说,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始改年,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旄、节旗皆尚黑,数以六为纪。

7、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设问:秦朝为什么推崇“终始五德”说?(答案提示)为皇权的合法性提供依据,为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2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听说后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丞相告密? (展示下列示意图和资料) 问题探究: 从中你能看出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吗?3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1)概况:秦统 一后,将全国划分为36郡,后扩展到40余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县令。(2)、情景创设(以

8、下是发生在秦始皇时期的辩论):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设问1:辩论双方主张实行分封制或郡县制的理由分别有哪些?(答案提示)王绾等主张分封制,因为燕、齐等地距秦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

9、远,不实行分封难以控制;只有学习古代(西周)的经验,实行分封制,秦的统治才能长久。李斯等主张郡县制,因为:分封诸侯不利于天子控制,是造成诸侯混战、天下大乱的根源;历史是发展的,时代不同了,制度也要改变;秦统一全国,郡县制有利于秦王朝的统治。设问2:秦始皇采纳了哪种意见?材料反映了秦朝实行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何积极意义?(答案提示)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实行郡县制。朝议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3)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郡县制以血缘为基础以地域为划分基础诸侯官位、封土世袭官员皇帝任命、派遣地方容易出现割据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根据所学中

10、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展示秦朝政府组织系统示意图,让学生对秦朝政府组织系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3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4修筑驰道。5.北御匈奴,筑长城;南征百越,凿灵渠6进行大规模移民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1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2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3情景创设:谭嗣同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 毛泽东说:“历代皆行秦制。”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提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4皇帝的专制权威,导致秦

11、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促使秦朝二世而亡。情景创设: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奇器珍怪徙满冢中。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 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铸金人,发适戍。入刍稿,头会箕赋,输于少府。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

12、人以沟量。 淮南子 汜论训 材料三: 坑儒谷 设问: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提示)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板书设计 秦统一中国(前提) 一、建立的原因 法家思想(理论基础) 称号由来:“三皇五帝” 皇帝制度 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二、具体内容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郡县制:郡郡守,县县令 (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对秦 (2)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3)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 人民的专制统治,使人民困苦不堪。 三、影响 对后世: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作业或预习下列是关于秦朝短促而亡之因的争鸣1有人质问:“夏商周因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朝却很快覆亡?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回答说:因为秦朝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群众,“人怨于下”,所以一呼百应,揭竿而起一下子推翻了秦的统治。“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短促而亡的原因。自我评价非常成功的课,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围绕主题补充或重新整合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