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28258617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云浮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省云浮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省云浮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省云浮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省云浮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云浮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云浮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云浮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积累运用 (共12题;共89分)1. (2分) (2016丽水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李世石与AlphaGo的人机大战是渗透着两种思维方式的博弈,未来人类发展的道路应该是人机合成,人与机器的界限将会进一步模糊B . 新时期金融的创新发展是大势所驱,不应过度监管遏制其发展,但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应及时填补监管缺失,对违法违规者严惩不贷C . 优秀的抗战电影是中国人的心灵史诗,它通过镜头展现了震憾人心的战斗画面,永恒定格了那些前仆后继、为国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D . 在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期间举办的中

2、国古代体育文物展荟粹了220余件珍贵文物,主题涵盖从史前体育到明清武术等九大方面2. (4分) (2016高三上菏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_ , 烟台大学7位保洁员吃学生剩饭的照片蹿红网络。这些老人_食用学生的剩菜剩饭,只是为了向莘莘学子传递“节俭是一种习惯”的理念。其实,我们_是一个崇俭抑奢的民族。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李商隐咏史诗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奢靡之风逐渐抬头,浪费现象悄然流行。一些人以为宁剩毋缺才够档次,以为一饭千金才算有面子,于是个人消费竞相攀比、_奢华。太史公高呼:“一饱之需 , 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

3、用千门万户?”司马光也谆谆告诫:“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厉行节约 , 13亿人积腋成裘、聚沙成塔 , 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1) 文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蹿(cun)红奢靡(m) 宁(nn)剩毋缺一饱之需B . 蹿(cun)红奢靡(m)宁(nn)剩毋缺八珍九鼎C . 蹿(cun)红奢靡(m)宁(nn)剩毋缺厉行节约D . 蹿(cun)红奢靡(m)宁(nn)剩毋缺 积腋成裘(2) 文中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 日前自愿一直追逐B . 近期志愿一直追求C . 近期自愿

4、一贯追求D . 日前志愿一贯追逐(3) 文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莘莘学子B . 一饭千金C . 谆谆告诫D . 聚沙成塔3.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 阅读文章,常常以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取观点,或搜集论据,或感受文章情感。B . 为了防止不走过场,在党性教育中,中纪委各级党员干部首先要严格检查自己,率先垂范。C . 这辆小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速由100千米突然减为50千米,速度减少了一倍,结果被后面的车撞上了保险杠。D . 针对当前医疗卫生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清理整顿药价市场,降低药品价

5、格。4. (1分) (2018高一上大连期末)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在人工智能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先后战胜围棋高手李世石和柯洁后,有科学家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比人类更聪明,而且随着技术发展,人工智能不断升级换代,最终会有一天,将全面超越人类,反之人类自身进化缓慢,最终一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甚至统治。这位科学家的观点说出了不少人的忧虑。智能机器人战胜围棋高手,不代表人工智能比人类更聪明。_。_。5. (10分) (2020高三上宁波期末) 下图是某位同学画的用来解读传统小说的思维导图,请认真阅读,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 请根据上图,用文字表述这位同学解读

6、传统小说的一般方法。(不超过50字) (2) 高中阶段我们接触了很多传统小说,如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围城简爱等。对这位同学的小说解读方法你是否赞同,请从上面四部小说中任选一部进行说明。 6. (9分) (2018高三上汕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

7、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

8、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我

9、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材料二: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

10、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材料三: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

11、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1)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主要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B . 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C . 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

12、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D . 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2)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B . 在三则材料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如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C . 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让新闻更真实、客观,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而且更具说服力,更加丰富了新闻的内容。D . 三则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

13、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修辞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3)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诗词,其在当代得以推广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分析。 7. (20分) (2016高三上资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父亲的玳瑁鲁 彦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在他的理智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是一匹小小的兽,比不

14、上任何的家事足以通知我似的。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地叫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玳瑁,这里来!”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在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但是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上。“喏,在这里了。”父亲说。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摸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它的脚不肯触着桌。这是它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说,向来是这样的。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的。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