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国新教育风暴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2788980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2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中国新教育风暴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精品)中国新教育风暴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精品)中国新教育风暴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精品)中国新教育风暴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精品)中国新教育风暴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中国新教育风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中国新教育风暴(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新教育风暴王宏甲我们的孩子失去了什么一堂“经典教学”课北京,某校。上课铃声在校园里响出共鸣。 铃声止息,所有的走廊都静悄悄。 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 这是学校里一个很好的班,学生们已坐得整整齐齐。 今天,英美教育专家要来这个班听课。 他们已经来了,他们听到自己的皮鞋在教学楼宽敞的长廊里发出清晰的声响陪同前来的还有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 大家坐定,教课的老师走进来了。 同学们起立后坐下,老师侧立于黑板前。他的目光没有去巡视全班同学,而是望向窗外。老师的头上已有不少白发,黑板衬出他侧立的剪影这时刻,你发现,当学生连窃窃私语都没有时,教室里也并非完全安静。 你还能听到翻动书包的声音,一支笔从谁的手上

2、放到桌面老师仍然侧立,望着窗外,好像在酝酿什么。就这片刻,你听到,静了,更静了,一切声音都没有了,世界静到连听课的外国专家也仿佛不存在了。 这时,老师转过身来从容说道:“现在开始上课。” 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老师教态从容,板书时大家听到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声音。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 老师间或又在黑板上写出若干字。黑板上的字渐渐丰满起来,那字大小不一。有些字,老师大笔一挥划上一个圈,或一个框,或一个大三角,看起来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像一个框架图。 整堂课,老师没有擦一下黑板,也不必学生上去擦黑板。板书上没有多余的字,写上去的就是重点,就是学生该抄

3、到笔记本上去的。老师继续提问,学生解答仍然踊跃,仍然不乏精彩。 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最后老师说:“今天要讲的就讲完了,同学们回去做一做课本上的习题,巩固一下。” 铃声响了。 下课。 整堂课无懈可击。 这是一位特级教师,他露出了笑容。 同学们都很高兴。 陪同外国专家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很高兴。 外国专家听了却说不出话来。 “或许他们也很惊叹?等到了会议室再听他们的意见吧!”中方人员想。 到了会议室,我们虚心地请外国同行提意见。 外国同行说话了,他们说:不理解。 我们问:为什么不理解? 他们说: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 这个问题,把中国同行都问住了。 这问题

4、反映的就是当今欧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 所以,外国同行说,他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因而认为这不是一堂真正的课,而像是一堂表演课学生在看老师表演。 可是,教学、教学,在课堂上的45分钟,难道不是老师该教得精彩、精辟吗?学生除了课堂听讲和踊跃回答问题,课外不是还有许多时间去练习和温习吗? 这不仅是中国教师的理念。中国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个好学校,能遇到好老师,不就是看重老师教的水平吗? “儿子啊,你上课别说话,别做小动作,你得好好听!

5、不好好听,你怎么能学会呢?”所有的家长都这样说。 可是西方教育认为:学生上课就是要说话,要动手,要又说又动,说做并用。 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到底哪一种好? 不要问上述教师是谁,不要问上述那堂课发生在哪里,从都市到乡村,虽然许多教师还达不到这位特级教师的水平,但此种教育方式在中国无数课堂里反复呈现。 你会不会问:我们这样教,有什么不对吗? 我选择从这堂“经典课”下笔,是想一步就写出,这已经是我们行之已久的认为很高水平的课,但就是这样的课,是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的。这意味着中国要变教育,有相当广泛的现状要变,有相当艰巨的路程要走。 我们的孩子失去了什么带着一个谜出发 2003年春,北京市筹划在这年

6、教师节向全市推介一位模范特级教师,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邀请我采写。那时我想,北京市有14万中小学教师,200万中小学生,还有10万大学教师和100多万大学生,是中国师生最多的城市,要向全市推介一位特级教师,这是个怎样的教师呢,总不寻常吧! 我想写“中国亟须变教育”蓄日已久,便答应去访问。出发那天,北京市教工委的一位处长开车把我接去石景山访问,我是带着一个谜出发的。 因为北京最负盛名的中学是北京四中和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等。譬如四中,高三8个班400名学生,每年考进北大、清华的约150名左右,考进重点大学的几乎百分之百。这不仅在北京是最拔尖的,在全国也是顶尖的,为什么北京市要推介的模范教师不在四

7、中,却在石景山? 北京人还有个说法:“西城的教师,东城的领导,海淀的家长。”这是说,在北京18个区县中,西城区富有经验的教师多;东城区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领导关注多,校领导水平也高;海淀区有许多家长是教授和科学家。这3个区的高考成绩,其他区县没法儿比。但这位特级教师并不在上述3个区,而是出自石景山区。为什么? 我想,事情出人预料,必有非常之事和非常之人。 小车从一座红屋顶的太阳岛宾馆处转弯,行不久来到了石景山区教工委所在大院。 上楼。那儿的人们都已坐好,这是一个座谈会。我想,我日后要陆续采访的人们,大约有些就在这儿登场了吧。 “这就是王能智老师。”有人向我介绍。 王能智坐在我对面,他就是

8、北京市将向全社会推介的特级教师。今天的书刊都可以登载照片,我就不必描绘他的形象了。他是北京市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的地理教研员,一个从青年时就教地理的老教师。为什么是一个地理教师?我心中的谜又添一层。 王能智慈祥地微笑着,我注意到他的微笑并非悠然,好像有一种不安。他的头稍低着,眼睛稍稍上抬。他说话也是这个形态。我在想,他为什么不把头抬高点,这样说话不觉得累吗?多日后,我了解到他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头脑里忽冒出一句话:“低着头做人。”我想王老师此种姿态大约是青年时期养成的习惯。 区教委主任田利跃介绍说:“我们区教工委书记刘国庆,是王能智的弟子。这位吴云老师,也是王能智的学生,她现在是分院教科所副所长,

9、成为王能智的上司了。” 田利跃继续介绍说,还有京源学校副校长曹彦彦、古城中学副校长何巍、实验中学副校长李先平等等,也是王能智的学生 这好像是个司空见惯的座谈会,大家围着一个椭圆形的大桌子,我一时还分不清谁是谁。王能智也发了言,由于他“著名的谦虚”,我不可能从他的发言中听出多少东西。 王能智所在学院的院长叫张逸民,我注意到了他的发言特别开阔。我还注意到他的发言始终流淌着一种感情,然后我知道他快退休了,那是一种感到还有好多事没做就要回家了的放不下的牵挂。这感情中有一种忧伤,人在忧伤的时刻往往更能窥见真实和说出真实。我不想立刻就进入对王能智的采访,会后先访问了张逸民。我们的孩子失去了什么新西兰的阳光

10、还记得那堂“经典课”让英美同行不理解吧,新西兰某校的一堂课,也让出访的中国教师十分惊讶。 “你想想,他们五年级的一堂课,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每个篮子里有24块蛋糕,6个篮子里共有多少块蛋糕?”说这话的是张逸民院长。 他说新西兰五年级的学生用各种方式踊跃回答,很有成功感。可是,这不是我们二年级的课吗?他们五年级的学生能答出来,这也值得高兴?像这样有什么高质量?日后,能把学生送到哪儿去? “我很惊讶!”他说。 这是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 我坐在张逸民院长的办公室里与他交谈,阳光落在窗前的一盆绿叶花卉上。张院长的讲述中依然有一种悠远的情思,我在他的讲述中不只看见新西兰的阳光和流云,也仿佛望见了他少年时

11、家乡的某一条小河,山坡上的玉米地,像波浪般摇曳的麦子,远处的山脊,朦胧的绿色和袅袅的炊烟我能感觉到,他说着新西兰,但他声音的背景里一直有家乡的形象。 他是2003年2月访问新西兰的。那是北京市教育学院组织的一次考察访问,全团18人,他是副团长。 我们的交谈始于我请他谈谈他的新西兰观感。我深信,在一个开放的世界,如果不了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你即使身在中国,也不可能真正认识中国。 “我给你讲讲我在新西兰遇到的3个中国人吧!” 张逸民这样开始。他说第一个名叫李琨,在国内是武汉某大学的女副教授,目前在新西兰打工。 “副教授在新西兰打什么工?”我问。 “比如,她这次被新西兰方面请来当翻译。” “她不能也

12、找个教师工作吗?” “不行。她在国内的副教授职称,在新西兰不被承认。新西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很规范,就像法官、律师、医生,都要通过专门的职业资格认证。教师的资格认证由新西兰教师协会负责,缺这个认证,任何学校都无权聘请你当教师。” “那她为什么要到新西兰去打工呢?” “是呀,我也这样想。”张院长说,“她在国内怎么也是个大学副教授了,为什么呢?” 张逸民这次去访问的接待方是基督城教育学院,该学院就坐落在新西兰南岛东海岸的基督城。新西兰的夏季,最高气温在23度左右,2月正是夏季,气候十分宜人。到新西兰的第一个星期六,他们去海湾观海,李琨也来了,还带来了她的在新西兰也读五年级的女儿。 面对南太平洋的海湾

13、,展望碧海、蓝天、冲浪、沙滩,水天之间翻飞的海鸥,还有海边牵着小狗散步的女士与儿童看了海湾,去登高鸟瞰基督城全貌,下山去参观占地几近全城一半的一个巨大公园,这个公园真是大得足够惊人啊! 在如此辽阔葱茏的绿色中,满目是精心修剪的草地,各色鲜花和高大挺拔的树木,点缀园中的小景,悠然自得的野鸭,弥漫着青草与鲜花芬芳的空气,尽情享受着假日悠闲的居民这儿的一切似乎足以使你忘记往日的愁烦,但张逸民还是想起了一个问题,他就问了: “你为什么选择来新西兰,就因为这里天很蓝,水很绿,景很美?” “不。”李琨说,“或者说,这是原因之一。” “那为什么?” “为了孩子。” 她的女儿此刻也在这绿草和鲜花之中。她叫汪秋

14、安,出访的这批中国教师都很喜欢她,吃饭时把她爱吃的都放到她面前,有时还特地留起来打包,让她带回去。她很快就跟大家熟了,间或也能给大家当个小翻译,爱说爱笑,满脸阳光灿烂。 “为什么说是为了孩子?” 李琨说,你们都夸她,可她在国内可不是这样。孩子出生时是双胞胎,同胞妹妹叫秋康。给她们取名“安康”,就因为她俩出生时体质弱。大约正由于体质弱,上学时她俩在同龄孩子中就渐渐跟不上,此后一直厌学,怎么帮她们也上不去。这样下去,将来在同龄孩子中就要被考试淘汰出局了。 可是,到新西兰后,秋安突然在新西兰的同龄孩子中鹤立鸡群了。起初,秋安和妈妈都觉得,这是由于班上老师讲的那些知识都是秋安在国内早就学过的,所以也不能有什么骄傲。但是,秋安毕竟天天生活在新西兰的同龄孩子中,她确实比别的孩子知道得多,她不断受到老师表扬,久而久之,她确实感到自己不比别的同龄孩子差。这是真实的,确切的。 可是,在国内,她在班上不断受到批评,她的考试成绩也一次又一次地告诉她,她就是比很多同学笨。这也是真实的。 “秋安,你怎么不会笑?” 她哭了,和妹妹一起哭。 一次次受到批评,一次次失败,把她们童年的笑容消灭了,把她们的自信也消灭了。她们痛哭,哭自己就像是为了失败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可是,在新西兰,她还是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