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1)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2511456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1)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1)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1) 摘要:作为企业治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内部控制,从其产生至今,已经历了发展和完善两个阶段。透过其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根源,即: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 关键词:企业内部;内部控制;控制理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Abstract: As a 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s in sub-system - - - internal control, produces from it until now, has experienced has developed and consummates two stages. By

2、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may discover that the internal control the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have its profound root, namely: Economical root and social root. key word: In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Control theory; Control environment; Risk assessment 一、内部控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回溯20世纪4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得

3、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突飞猛进的发展,内部控制完成了其主体内容的构建,其各项构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见,散布于企业各项治理制度和实务中,但未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把内部控制当作治理的附属。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治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中,承认内部控制超越了与财务部分直接相关的事项。1958年10月,该委员会发布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独立审计职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重新进行了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治理控制两类。进进20世纪8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研

4、究时,亦已熟悉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治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联系性,但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这一变化的标志是1988年4月AICPA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文告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公告的颁布和实施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一词代替原有的“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企业特定目标的公道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解释了内部控制结构的三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及它们的具体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职员协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

5、织委员会”(简称为COSO)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并从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公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董事会、治理阶层和其他职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等目标提供保证。将内部控制结构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视5个要素。纵观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轨迹,其理论和概念的演变就本质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形成阶段和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熟悉源于内部牵制的理论假设,这一阶

6、段的特点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业务处理程序化、业务分工标准化、企业员工间协作与制约制度化,以及与经营目标关联化的理论格式。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在于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重点集中在如何防弊纠错上,使内部控制在面对企业治理实际时显得过于消极和狭窄。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影响,以及90年代信息产业和高风险行业兴起的冲击,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两种观点。固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一阶段的理论特点则反映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步从一般向具体深化

7、,并将内部控制“要素化”,体现了内部控制源于治理阶层的经营方式与治理过程相结合的特点。二、内部控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根源(一)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方*20世纪4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生产技术的空前进步,其结果导致了生产迅速增长。一方面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经济垄断团体;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职能部分增加,更需要从企业内部进行协调,以达到节约资源、防止差错和舞弊、进步经营效率等经营目标。因此,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包括组织机构、业务程序等在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机制。而此时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

8、自然科学的形成恰好为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支持。就控制论而言,它是一种研究由各种耦合元素组成的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以研究系统和经济过程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控制经济过程为目的的经济控制论,成为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之一。这是由于内部控制理论在研究每个具体组织的内部经营治理过程,研究每个单位如何发挥它们应有的治理功能及如何对治理过程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时所设立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制和控制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依照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信息论也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控制实质上就是一个通过收集、筛选、加工、传输的信息反馈的过程,以指导物流和资金流,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有效调控机制,其中信息是控制的源泉和依据。它的真实性、及时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系统论的诞生,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给人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引起了治理方式的巨大变化。依照这一理论观点,把企业当作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而内部控制则是这一治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