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虚词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24386312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的虚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的虚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的虚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的虚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的虚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的虚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的虚词(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汉语虚词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 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 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1、于(於,乎)“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两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 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 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汉字简化后,“於”又简 化为“于”。“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

2、用,用法基本和“于” 一致。“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在、从、 到等。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曾点)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韩非子五蠹)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 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除“乎” 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汉语 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

3、宾词组之后作 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例如:吾闻秦军围趙王钜鹿。史记项羽本纪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史记西门豹治邺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例如:利泽施乎万世。(庄子大宗师)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 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更”,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

4、;冰,水为之而寒於水。荀子劝学这种表示比较的用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由于表示比较, 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它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 “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寒於水”,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比 水寒”。“於”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也使用,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4) 表示范围,意为“在 之中”,如: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 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5)引入行为动作

5、的主动者,即表示被动。如: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郄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今单于新困于汉(汉书张骞传)2、以“以”义同“用”,原是动词,虚化为介词。句子中没有别的动词作谓语,则“以”为动词;否则,便是介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以,动词,任用。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空泛的道理),此谓劳民(奸巧的人)(商君 书农战)两个以皆动词,意义为“凭借/依靠。其四门外皆树以青槐。(洛阳伽蓝记卷一)以,介词。句子中谓语动词是“树”。 介词“以”的用法围绕一个中心:引入行为、状态的“条件(”包含“背景、原因”)等, 具体可分为以下七种:(1)引进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

6、材料、手段与依据、条件,可译为“用”、“拿”、“凭借”等。“以”的宾语,可具体、可抽象。如: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传鞌之战)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齐桓公伐楚)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战国策楚策)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史记留侯世家)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韩非子五蠹)(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以”可译为“率领”。但仍属于介词。例: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齐桓公伐楚) 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

7、年)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3)引进行为动作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相当于“凭着”。如: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孙膑以刑徒阴见(史记孙膑)(4)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按照”,如: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5)引进行为动作的时间或处所,相当于“于”、“在”,例如: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刘表治水军,蒙冲舰乃以千数,操悉以沿江(赤壁之战)(6)引进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例如: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 君子不以言

8、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释1:不因为自然景物的优美而喜悦,也不因为个人的不幸遭遇而悲伤。2:互文见义。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处境的好坏而欢喜悲哀。 “以”字的用法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以”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上边 举的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一例,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 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例 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齐恒公伐楚一以当十。史

9、记项羽本纪 由“以”构成的“有以”“无以(亡以)”是凝固结构,“以”字后面不带宾语。表示“有 (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的意思。例如: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侯列传)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史记项羽本纪)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7)引进动作行为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以译为“把”。 伯楚以吕卻之谋告公指晋文公。(国语晋语四)(项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此天以臣授陛下。(史记留侯世家)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发展而来。常见用法有:1、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秋,大熟,未获,天大

10、雷电以风,禾尽偃。(尚书金滕) 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商君书开塞)2、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时间、状态、方式。匈奴日以合战。 (史记李将军列传) 匈奴每日与汉军交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以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3、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 (左传齐晋鞌之战)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太子申以归。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史记项羽本纪)4、连接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晋侯复假道于虞

11、以伐虢。 (左传僖公五年)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5、用于复句中,表示原因。 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 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 (史记秦本纪)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 介词“以”表示原因,连词“以”也表示原因。“以”后跟名词性成分的是介词,跟谓 词性成分的是连词。3、为介词“為”读音是“W”,经常与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 对象、目的、原因等。(1)

12、引入行为动作服务的对象,“替”“给”。如: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为了”。如: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4)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对”“向”。如: 不足为外人道。(陶渊明桃花源记)(5)引进动作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做状语,读阳平。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4因“因” 甲骨文因,金文因,本义为茵席,引申为动词,表示依靠、凭借的意思,后来 虚化为表条件或原因的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2)表动作行为的原因

13、。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史记蒙恬列传)5與原来是动词,表示帮助、给予、参与等。虚化为介词后,主要用法有三种:(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例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汉王与义帝发丧。汉书高帝纪(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例如:执其手而与之谋。(国语越王勾践栖会稽)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史记留侯世家(3)引进比较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故狗似獲, 獲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与狗则远矣。 (荀子)与”又是连词,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畦留荑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吾与

14、汝同好弃恶,修复旧德,以追念前勋(左传吕相绝秦) 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齿者,皆不为奴(汉书刑法志)介词可以受副词修饰、限制,连词不能。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句子的虚词,故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 “且”、“况”、“抑”、“虽”、“然”、“故”、“苟”、“倘”、“令”等 ,这里重点介绍几个比较 重要的连词。1而“而”字,甲骨文作而、金文作而。说文解字:“而,颊毛也。”其本义当是人的胡须。“而”作连词,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其用法可分为五种情形:(1)用于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作“又”、“而且”等,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此所谓藉(j

15、ie )寇兵而赉(lai,给予)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2)用于顺承(因果)关系。“而”字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密切相关,时间上连续而下,可 译作:“就”、“才”“而且”等,如: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进入别的国家就要问明白禁令,进入异乡就要问明白风俗,进入别人家门就要问明白忌讳)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上述两种关系属于“顺接”。:(3)用于转折关系,即“逆接”。可译作“但是”、“却”等。如: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给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蠹)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韩愈答李翊书)(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