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23749263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析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析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析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析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摘 要 邓小平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倡导全民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主张尊重规律、统筹兼顾发展林业;提出林业建设实行制度化、法制化等。重温并研究这些思想,对新时期林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 林业建设思想 现实意义 邓小平是我党卓越的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十分关注林业建设。他关于林业工作的批示、指示和讲话涉及范围非常广,几乎涵盖了林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林业建设思想。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对于新时期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倡导全民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邓小

2、平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认为广泛植树造林不仅可以修复已损坏的生态系统,绿化祖国,而且可以为后代谋福利。1958年11月,邓小平视察贵州,当他看到很多山上没有树时就指出,“贵州光山多,要搞好绿化”。1965年12月,邓小平第二次视察贵州时又指出,贵州林子太少,要大造林。他认为山上多种树,既可以增加山区老百姓的收入,也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当了解到贵州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时,他指出:“四川的水不流失,贵州的水都流走了,只是洞里有点。贵州的林木储量有多大?贵州到处可以变林区。”1981年8月,邓小平在吐鲁番视察防风林和坎儿井时再次强调:“要带领群众多种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邓小平提出植树造林不仅要全

3、民参与,而且要充分发挥部队在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中的作用。1982年1月,邓小平对全军绿化工作作出指示:“军队在植树造林中,要积极地多做工作,除做好营区植树造林外,营区外十公里范围内,要与地方共同协商搞好植树造林。”邓小平认为飞播造林是多快好省的造林方式。为了扩大飞播造林面积,保证飞播造林质量,1982年7月邓小平在资金等方面作出特别批示:“每年拨款四千万元进行飞播造林,地方做好规划。”为加速搞好西北高原的绿化工作,同时协助西北地方农牧建设,1983年1月邓小平嘱托即将上任的兰州军区司令员郑维山:“兰州部队要下决心拿出二十年时间,协助地方搞好西北高原的绿化工作,改变西北自然面貌,为子孙后代造福。

4、”几十年来,经过西北广大军民的不懈努力,昔日风啸啸、沙漫漫的大西北如今许多地区绿荫连片,树木成排,形成了一道道绿色天然屏障。 2.主张尊重规律、统筹兼顾发展林业。 对于林业建设,邓小平认为首先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所谓因地制宜,就是那里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适宜发展的就不要去硬搞。像西北的不少地方,应下决心以种草为主”1,“而像四川峨眉山一带这么好的风景区,为什么用来种玉米,不种树,这会造成水土流失。不要种粮食,种树吧”2。针对一些地方出现毁林开荒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土地开发利用必须要合理,要防止过量毁林开荒造成环境恶化。有的国家没有搞清毁林开荒的关系,结果开了荒得不偿失,引起气候变化,黑

5、风暴、风沙。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开荒前一定要弄清开荒的方针怎么定?后果如何,要搞一些调查研究,科学的处理。 邓小平认为林业建设不仅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而且还要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他认为水利、农牧业建设与林业建设密切相关,所以林业建设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好水利和农牧业。1961年7月,邓小平在黑龙江视察时指出:“一棵小树至少能蒸发两吨水,一棵大树可蒸发8吨水,森林就是最好的水库。”他高度重视林业对水利、环境的作用。在大庆,他提出“井边要多栽些树。因为树吸收水分,每棵树就等于一个小水库”;在东风林区,他强调林业生产要边伐边育保持平衡,这样林业生产才能可持续发展。1982年11月15日,邓小平在

6、会见美国前驻华大使伍德科克时指出:“我国西北,有好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连草都不长,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所以叫做黄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邓小平认为林业建设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好水利和农牧业,这是一个富有远见的思想,符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实际情况。他在实践中认识到,林业同农牧业、水利之间既互相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这恰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 3.提出林业建设实行制度化、法制化。 邓小平认为全民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但是一定要“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

7、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制度”。根据他的这一思想,中央先后制订了领导干部造林绿化任期目标责任制等重要措施。领导干部造林绿化任期目标责任制,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同志是林业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对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通过制度的制定、落实,有力地保障了造林绿化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了林业建设的水平。 林业建设不仅需要制度来保证,更需要强有力的法制手段来支撑。邓小平指出:“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是否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种35棵,要包种包活,多种者受奖,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者受罚。国家可否

8、提出个文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或者由人大常委会通过,使它成为法律,及时实施。”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一著名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了要集中力量制定森林法等观点。在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下,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部规范资源保护管理方面的法律。这部法律对森林资源培育、采伐、保护、发展和利用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使我国林业建设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它的颁布施行,对于有效保护和管理森林资

9、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为加快我国林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期我国林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林业建设应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建设林业,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的一种表现。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存在差别,这就要求林业建设从各地自然条件出发,遵循生态适应性规律和地域分布规律,因地制宜,采取与生态类型和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建设方式,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这样既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能给当地人民带来经济利益。 2.加强林业的制度和法规

10、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出台了不少有关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为林业的整体、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随着各种危害林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的增多和复杂化,各级政府一方面应完善各项措施,另一方面应结合当地实际继续加强林业立法,特别是针对森林资源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建章立制,明确行为规范,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保护合法权益,同时,通过深入开展林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形成爱林、护林、育林的良好风尚。 3.林业建设必须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 以民为本就是以农民的利益为根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差距在农村,重点、难点也在农村。我国70%的面

11、积是山区,山区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林业的发展,影响着中国9亿农民,所以林业建设一定要跟农民建立非常紧密的关系,如果偏离了农民的需要,偏离了农村的现实,就不能把林业搞好。当前各级林业部门应把为林农做好服务、帮助林农兴林致富、增加林农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起到了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农民从事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兴林富民;也只有这样,林业部门的工作才能受到人民支持,林业发展事业才能不断前进。 4.林业建设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业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广大人民群众谋

12、福利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林业的基础还相当薄弱,还存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矛盾。因此,各级政府在发展林业时一定要注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做到砍伐和育林相结合,做到“伐区更新不欠账,生长量要跟上采伐量”,另一方面要做好对群众的可持续观教育,提高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林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只有长期坚持节约资源,趋利避害,保护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万 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