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2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2255280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 能够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3、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三、教法

2、、学法教法: 引导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 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四、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锥形瓶、托盘天平、砝码、试管、小气球、玻璃片、砂纸、火柴、酒精灯 药品:硫酸铜溶液、铁钉、铜丝、试管夹、碳酸钠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铜丝五、教学流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提出假设(3)实验探究(4)视频展示、学生道具板演(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5)课堂小结(6)牛刀大比拼(7)作业设计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在课间我们一起聆听了周杰伦化学版的青花瓷,MV中展现了很多化学现象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包含了化学反应,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一)新课引入(讲述)老师举一

3、个大家熟悉的例子:羊肉串大家都吃过吧?那么烤羊肉串时候,有哪位同学观察过煤炭燃烧前后的质量有什么变化?今天我们一起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参加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的变化(二)提出假设那么,大家猜想一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有怎样的关系?(三)实验探究(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实验探究验证大家的假设(探究活动1)方案1: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前后质量测定方案2: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我们称量的是哪些物质的质量?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

4、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强调)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课件展示)三道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习题(探究活动2)(过渡)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方案3: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副板书)盐酸+碳酸钠 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提问)这个实验为什么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追问):如果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利用桌上已有的教学用具改进实验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小结)有气体生成的实验,气体的质量必须计算到生成物的总质量中,对实验装置的要求:密闭装置方案4: 在空气中加热铜丝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强调)黑色物质是氧化铜,是化学反应(提

5、问)这个实验为什么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副板书) 铜+氧气 氧化铜(提问)这个实验为什么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小结)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有气体生成或参与的实验,气体的质量必须计算到生成物或反应物的总质量中,对实验装置的要求是:密闭装置(提问)谁能解释在烤羊肉串的时候,煤多煤灰少的原因(四)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过渡)为什么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的本质,下面我们进入到化学反应的微观世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以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为例,观看Flsh动画(课件展示)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的微观世界请四位位同学带上你们的道具上讲台演示,剩余同学同桌之间模拟水分子的微观分解图二、 质量守

6、恒定律的本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课后思考交流可能改变的有?一定改变的有?明天上课小组汇报(小结)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各原子质量也不变,所以,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六)牛刀大比拼 将全班分为两大组,将枯燥的练习设计成两组之间的竞答形式燃烧以前是大块的煤炭,等烤肉考完了就变成了一点点灰烬,质量比以前少多了提出假设小于,大于,等于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结果1、 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2、 在铁钉与硫酸铜反应这个实验中,铁钉在放入硫酸铜溶液之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结果1、

7、 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2、等反应冷却后在进行称量反应前的质量记做m1,反应后的质量记做m2,m1=m2通过老师的重点强调,以及学案上的相关习题的练习,掌握质量守恒定律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现象:有气泡生成反应前的质量记做m1,反应后的质量记做m2,m1 m2小组分析讨论回答:因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逸散到了空气中,所以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回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现象:有黑色物质生成反应前的质量记做m1,反应后的质量记做m2,m1 m2小组分析讨论回答:反应物有气体小组讨论交流结论:在这两组探究实验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分别有

8、气体参加反应,应该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从微观过程以及前面所学的分子、原子知识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事实上是旧的分子破裂成原子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用提前准备好的大小圆演示这一水分子分解示意图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气分子,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气分子。微观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课后思考交流:可能改变的有?一定改变的有?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身边发生的现象更感兴趣从生活的现象引入本课引起质疑思考。构建一个学

9、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对象,借题析事。 引导学生从定性向定量研究拓展积极踊跃的提出自己的猜想,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自己的的假设是否正确体会自己发现结论的过程,从学生的实验结果提炼本节课的主题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在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个实验中,用砂纸把铁钉打磨干净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看到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物质析出,同时溶液的颜色也略有改变,由蓝色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溶液,天平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在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这个实验中,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有蓝色沉淀生成,天平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在探究出质量守恒

10、定律的基础上,设定这两组实验,对比中产生质疑,为什么这个实验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进而展开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改进实验,目的是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分析时一定弄清楚参加反应的是哪些物质,反应后生成的是哪些物质。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须遵守的一个定律,但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扩展到其它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没有参加

11、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利用多媒体展示的Flash动画,将宏观现象微观化,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便于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是个难点,为了攻破这一难点特此设计,让学生动起来,身体动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通过对比发现问题,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生成了新物质,从微观角度看也就是生成了新的分子。从微观过程以及前面所学的分子、原子知识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事实上是旧的分子破裂成原子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六、作业设计 小

12、组交流讨论的形式完成上课布置的思考题七、板书设计 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一、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二、 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个数 不变 元素的种类物质的质量 不变 原子的质量 元素的质量 八、课后反思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的指导、引导作用很关键。本节课设计四个探究实验,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中,活动形式开放。在组织这么多活动的同时,要组织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守恒定律,要分析原因,要巩固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还要组织进行装置的创新改进。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而更重要的是引导者。对于难点的理解,设计学生自己用小圆片演示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效果很棒。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节课再怎么完美,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我将不断完善、扬长避短、不断提高。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