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探课文插图,准确定位目标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关银飞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22030626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探课文插图,准确定位目标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关银飞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深探课文插图,准确定位目标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关银飞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深探课文插图,准确定位目标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关银飞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深探课文插图,准确定位目标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关银飞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深探课文插图,准确定位目标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关银飞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探课文插图,准确定位目标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关银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探课文插图,准确定位目标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关银飞(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小学品德序号读懂课文插图,准确定位目标【摘 要】 现行品德教材的呈现方式与原来的思想品德教材相比,文字量减少,插图(照片)增加,而且教材中的图片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一特点给教师理解教材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老师们常因读不懂课文插图所承载的教学意图,致使教学从设计起就偏离目标。本文针对这一现状,从“多层次解图,寻问目标根源”;“ 多角度观图,解析目标主次”;“ 多维度读图,把握目标重点”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依据课标,揣摩编写意图;二、对比主题单元,分辨年段差异;三、联系前后课文,确定课时要求;四、上下图审视看,梳理层次目标;五、发散图对照看,凸显主体目标;六、独立图联系看,

2、明确具体目标;七、链引导语概要,目标线索更明晰;八、探提示语本意,目标方向更精准;九、明图释关键句,目标重点更突出”九条具体策略,以提高品德教师对课本插图的解读和把握能力。【关键词】 研读插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一、呈现问题辛辛苦苦一场空 【案例一】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下美好的家园2011年5月,本人承担了特级教师工作室研究课任务。经过一番思索,我挑选了二下品德与生活第4单元的第3课美好的家园。教材安排了“家在自然中”的两幅对比图、小讨论、加油站、回音壁、游戏场几个板块。分析教材后,我把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为: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感受到环境和人们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破坏大

3、自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产生向往美好家园的感情。 2.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爱护家园的责任感,掌握一些简单的保护生态环境和用自己行动美化家园的具体方法。教学时,我以校园周边环境为突破口,通过闻河水的气味 ,看河岸上的白色污染,听四周隆隆的噪音为切入口,把一个个接近学生生活的环境污染的事例动态的展现,震撼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和学生。评课时老师们大为赞叹,我也自认为用了孩子能够理解的、感兴趣的形式进行体验式教学,触动了孩子的心弦。然而特级老师的一句点评 “这一课的教学忽略了美好,感受家园的美好才是重点。研读教材要关注螺旋上升的教材编排特点,环境的现状及保护,是后面教材的教学内容。”把我精心设计

4、的课全盘否决,本课教学偏离目标。“辛辛苦苦一个月,竹篮打水一场空”回想一个月来的“魔”课历程,失落和沮丧溢满心头,眼泪刷的一下流了下来。无独有偶,2011西湖区公民道德建设研讨会在西湖区钱塘外国语学校召开。活动中,有位老师也执教了美好的家园一课。她同样从空气、水、白色污染、植物四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的变化,将教学的重点落到了了解、感知环境污染上。 为什么我们都走错了道?这不禁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其实,此类现象在日常的品德课堂教学,甚至是优质课观摩活动中,也是屡见不鲜。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老师们的教学迷失了方向?二、分析症结(一)脱离教材体系,孤立看图与目标背道准备美好的家园一课教学时,

5、我认真读了文中的插图。本课开篇就编排了两幅反差巨大的画面:第一幅图的画中,人们生活在花草树木遍布的青山绿水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二幅画的画中树木被砍伐,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桩,小鸟们无家可归。看了这两幅图,很自然地就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着眼到了“环境保护”,我觉得如此美好的家园变得如此惨不忍睹,根源是人们对环境的不爱护,甚至是人为的破坏,本课这两幅图就是在提醒教者要在课堂上呼吁学生们去爱护环境。因此,教学紧紧围绕身边环境受到的污染展开。专家点评时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教材内容安排是有意图的,家在自然中 的两幅图与本单元主题家在自然中是什么关系呢?”于是,我结合了本单元的主题及单元目标,再看这两幅图,

6、才恍然大悟:这一正一反的对比是为了引发学生对美好家园必要条件的思考,在了解了美好家园必要条件后,为了美好家园而制定行动公约这一切都是基于“为了美好的家园”,让学生感受家园的美好以及家园美好的意义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脱离教材体系的孤立读图,导致我的教学与本课时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解读课文中的插图,要与文本、单元、主题形成一个整体来读,否则,就很容易出现与我同样的问题,导致教学与目标背道而驰。而整体解读课文插图意识和能力的缺乏是一线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二)忽视编图逻辑,独“角”审图使目标偏差改版后的品德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图片,散见于各册各章节之中,图片排版形式也很丰富。整体而言,这些插图并非按照逻

7、辑意义线性呈现,要将其加以适当串联、整合,将零散的细碎的插图意义化,对教师本身提出较高要求。【案例二】浙教版 品德与社会 三下世界真奇妙世界真奇妙一课“猜猜看”环节,教材安排了9张图片,从文化艺术、标志性建筑、民族服装、特色动植物、科学技术几方面展示了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风采。有位老师从“穿和服的女子”一图入手,将服装作为一个重点环节展开,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早晚温差、不同场合等方面了解认识世界各国的典型服饰。听课的老师一片哗然:这不是四下的多彩服饰吗?互动交流时,执教老师这样解释:“猜猜看”板块里共有9张图片。我把这几张图片归纳为建筑、动植物、服饰、科学技术、文化艺术,5类。服饰文化最贴近学

8、生生活,最能引起学生兴趣。我就以“日本和服”这个点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世界各国的文化。归纳分类是大家分析教材最常用的方法。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位老师就是其中一个。日常教学中,更多的老师已经习惯从这一固定的视角、常规的途径去分析课文插图,制定的目标怎能不发生偏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观庐山景致后留下的千古名句。看一处景、一个人、一件事尚且需要横看、侧看,阅读如此丰富的教材插图更应采用多个视角,多种形式去归纳、分析,不然就成了独“角”审图,不识得目标真面目了! (三)无视图文关系,单纯阅图令目标失重在对品德教师进行的调查问卷中,不少老师这样写到:“

9、新教材好看不好教,只有几幅图和几行字,不知从何下手。”的确,这些图与文字是品德老师把握教学目标的方向盘,但要真正读懂它并非易事。【案例三】浙教版 品德与社会三下 我们的地球 我们的地球一课教材中有这样一幅课文插图(左图)。课堂教学时,老师安排了“地球大搜索”、“火眼金睛”、“智力大冲浪”、“祝福您,地球妈妈”等环节。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地球大搜索”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了解它们的地理位置和面积,然后又合作拼贴七大洲和四大洋。“智力大冲浪”环节里又以知识竞赛形式巩固七洲四洋的面积与相互关系。本课活动环节的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效促进了知识目标的达成。可是,听课的老师这样评价:为

10、什么感觉这是一堂常识课呢?课题是我们的地球,课堂教学中“我们”在哪里?本课的提示语是“美丽的地球”,“美丽”又在何处呢?总体感觉,本课教学情感目标不够到位,知识目标过于强化。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常识题材品德课有别于单纯常识课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本位目标。正如听课老师所说,本堂课中的人文因素“我们”在哪里?情感目标“美丽”又体现在何处?虽然,教材中只有“片言只语”和一组组图片,但这“图”和“文”却是我们老师和学生读懂教材的双重载体。课题、关键词、提示语等简练文字如文章的文眼,是引发我们解读课本图片承载的教学目标的金钥匙。而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却忽略这些因素“纯”读图,隐没、丢弃了文字的导向功

11、能,致使教学目标把握有失偏颇。 三、对症良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科学的、合理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现行品德教材的呈现方式与原来的思想品德教材相比,文字量减少,插图(照片)增加,而且教材中的图片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一特点给教师理解教材意图、准确把握目标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解读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品德教材的能力呢?笔者经过实践探索,总结了以下一些策略:(一)多层次解图,寻问目标根源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但无论何种版本,课程

12、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解读教材插图应站在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的高度,逐层分析,定点定位。1. 依据课程标准,揣摩编排意图“万物需寻根。”插图作为教材有机组成部分,也一定有其根据标准来编写的缘由,意图、目的及意义。解读课文插图时,教师可将插图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进行比对,寻找此板块、此图所承载的课程标准内容,深刻把握课标与教材的内在联系。听过很多节节日大观公开课,老师们对这一课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把握各有不同。部分老师看到本课插图中有一幅春节的图,就将中国的传统节日作为重点,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带领孩子们学习、感受中国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个人认为这样的设计偏离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翻开品德与

13、社会课程标准,“我与世界”内容标准中这样写道: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联系这一条,我们发现本课教材正是这一标准在传统节日方面的具体化,意在引导学生“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传统节日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教材中“春节”一图是代表中国出现在世界传统节日文化中,它是世界范畴内中国传统节日的那一小部分,不应作为重点铺开。万剑不离其宗,课本插图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解读插图时亦要回归本源。2. 对比主题单元,分辨年段差异品

14、德课程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给品德教师的备课提出一个新的要求。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建议第5条指出:进行单元备课。根据课程设计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特点,分析各册教材中相关单元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单元定位。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师解图时可将相同主题的教学插图进行对比,建立“课”与“单元“之间,“课”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再次执教美好家园一课时,我把家园主题单元的课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然后借助画表对相关课文进行纵向、横向的梳理,了解本课内容所处的位置和承载的学习目标。前后一对比,我的心中豁然明朗:六下才从身边的现状出发,引到学生辩证地认识科技,引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15、养成保护美好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和习惯。二下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关注身边环境的意识。 “森林遭砍伐,小鸟无家可归”图的编排只为引发孩子的思考,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的意识。 一线教师备课时,往往会就课论课,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点、感情线和训练面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任何一个教学内容,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联系同主题的课文读图,可以有效把握同主题单元教学的年段目标梯度,避免拔高(或降低)现象的发生。3联系前后课文,确定课时要求品德教材大多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建构方式。

16、备课时,教师要树立单元整组教学全程研究意识,在整体把握单元目标,整体感知单元内容的前提下,联系前后课文的相关内容,整体解读图例,准确定位每一幅图所承载的课时目标。【案例四】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二册长江长城,黄山黄河2011年区青年教师素养赛中,我校选择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第二课时。翻阅前后课文,我们发现在第一课我国的行政区学习中学生已经对长江、黄河的形状、流经省市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第二课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第2课时的课时目标就应该基于第一课但又高于第一课。这两条河的知识目标不再是重点,“感受长江、黄河以及祖国水系的秀丽、壮美”这一情感目标是本课的主要目标。单元教学中,只有前后课文联系着解图,课时目标的制定才能做到不偏不倚。(二)多角度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