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丹葛尔古城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20607643 上传时间:2024-03-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湟源丹葛尔古城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湟源丹葛尔古城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湟源丹葛尔古城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湟源丹葛尔古城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湟源丹葛尔古城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湟源丹葛尔古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湟源丹葛尔古城(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湟源丹葛尔古城湟源丹葛尔古城湟源丹葛尔古城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 600多年历史,是中国西部 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以来,丹噶尔便成为商贸要地,唐王朝与吐蕃在今日月山下设 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的商衢之地,至1924 年,商 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商贾云集,贸易兴盛 。1 古城概况丹葛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 600多年历史,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以来,丹噶尔便成为商贸要地,唐王朝与吐蕃在今日月山 下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的商衢之地,至 1924年, 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

2、内商贾云集,贸易兴盛 。丹噶尔古城还是宗教胜地。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 尔。清顺治五年(1648 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古城东百米处,成 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各民族的 文化交流,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庙、金佛寺、火祖阁、玉皇庙、关帝 庙、财神庙、北极山群庙、清真寺等,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布局 严谨,刻镂精致,壁画精美,彰显出无穷的神秘魅力,同时也把儒、 道为核心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 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丹噶尔古城又是一座文化之城,各个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各种 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块砖

3、、 一扇门、一合窗,院落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而且 古城中留下了众多名人诗词、神话传说和排灯、剪纸、曲艺、羊皮绣 等民间艺术,以及“花儿”会、朝山会、庙会、法会、祭孔、祭海等 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为古城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商贸中心地位的转移,丹噶尔古城日渐萧条。为 了建立有特色的城市景象,延续古城文脉,吸引旅游投资,湟源县遵 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展对古城的保护性修复工作,旨在将丹噶 尔古城打造成为集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 宗教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古都和兼有餐饮住宿、休闲 娱乐、旅游观光、商贸交易功能的环湖旅游目的地,夏都西宁旅

4、游圈 和青海湖旅游圈上的重要节点,展示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汇融合景 象的平台。 这项以恢复重现昔日“茶马商都”风貌的工程,以全长 800 米的丹噶尔大街和丰盛街为主,贯穿城隍庙、丹噶尔厅署、文庙、商号店铺、火祖阁等建筑,在保护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分为文物展示区、旅游购物区、餐饮休闲区三大功能区,修复新建了入 口广场、文庙广场、火祖阁广场、东西城门、3 个牌坊、4 处民俗宅 院、博物馆、民俗展馆、丹噶尔厅署、洋行、文庙、昌耀纪念馆、羌 笛乐宫演艺大厅、火祖阁等主要景点及 600多间店号商铺和具有浓郁 民族文化特色的石碾、石磨、皮影戏、巡捕、驼队等反映当地文化特 色的人物、场景等小品景观,并用湟源排

5、灯代替街道、店铺等照明设 施。目前,已完成投资近7 千万元。人们似乎又看到了车马拥挤、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派盎然生 机。2 古城来历古为羌地,汉置临羌县,隶金城郡,三国改隶西平郡,北魏属西 都县,隋改为湟水县,隶鄯州(西平郡),唐代归鄯城县,唐安史之 乱后属吐蕃辖地,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 年)以后隶属西宁州,明 隶西宁府西宁县,清设丹噶尔厅,仍隶西宁府。民国二年(1913 年) 改丹噶尔厅为湟源县。至民国十三年(1924 年),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拥有大小商户及 手工业 1000 余户,从业人员达 5000 多人,贸易总额白银达到 500 万两以上,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丹噶尔古城也有了

6、“环海商都”、 “小北京”的美称。每当黄昏来临,城内各个店铺和洋行的门上制作 的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灯箱式广告招牌灯火辉煌,大放异彩,吸引了 成千上万的观众,如今的“排灯”便是这种广告招牌的演变,可以说 湟源排灯是中国最早的广告灯箱。据记载,古城修筑后,同年设丹噶尔营,驻扎参将一员,千、把 总共三员,建参将署一、千总署一、把总署二,及演武厅、军火库、 火药局、草场各一、廒仓二十间。道光三年(1823 年),由于军事需要, 将丹噶尔营升格为镇海协营,驻副将一员,负责环青海湖等地的军务, 并保证丹噶尔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从建城之日起设立丹噶尔营、镇 海营、将军府、千总府等,先后派副将 14 名、副总

7、 17 名、参将 7 名、 都司 29 名,千总4名,把总31 名,足见其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 是名符其实的“兵城”。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清顺治五年(1648 年), 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古城东百米处,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 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 庙、金佛寺、火祖阁、玉皇庙、关帝庙、财神庙、北极山群庙、清真 寺等,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刻镂精致,壁画精美,彰 显出无穷的神秘魅力,同时也把儒、道为核心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 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3 相关介绍作为湟源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湟源民俗

8、集聚的明清老街,连接着城隍庙、关帝牌坊、文庙等古建筑群,记载着古代西北地区最大贸易市场的发展,展示了湟源历史 发展脉络,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价值。由于经济、文化等 的发展和商贸中心地位的转移,明清老街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店铺大 多改为民居,古建筑也多改为砖混楼房。为了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 象,延续城市文脉、改善旅游投资环境,湟源县政府遵循“修旧如旧” 的原则和城市更新与发展相结合的办法,对明清老街进行保护性开发保护开发的老街,使用青砖、灰瓦、白墙、朱红柱廊等元素,采 用明清典型的七彩遍装法彩绘,民居采用灰、白、朱红三色饰面。在 造型上采用几何块体相互组合、高低错落;在材质上,采用玻璃与砖

9、 墙的虚实对比,相互借景;在色彩上表达出传统民居黑、灰、白基本 色调,使建筑布局与老城建筑格局相吻合。同时,设置“一轴四区四 节点”。一轴,即把明清老街和丰盛街作为贯穿城隍庙、文庙、关帝 牌坊和火祖阁的历史发展轴;四区,即文物展示区、旅游购物区、茶 饮休闲区和休闲购物区;四节点,即入口广场、文庙广场、明清老街 和东城壕什字、火祖阁广场。结合城隍庙、文庙、关帝牌坊等的保护, 重建西城门、三个牌坊、文物展示中心、丹噶儿府衙、洋行等。沿街 还设置代表湟源文化特色的石碾、栓马桩、栓马环、石磨、马车、府 衙前的石狮等,恢复老街旧貌,增添商业街的文化历史意蕴。4 主要景点明清老街 作为湟源老城的重要组成部

10、分和湟源民俗集聚的明清 老街,连接着城隍庙、关帝牌坊、文庙等古建筑群, 记载着古代西北地区最大贸易市场的发展,展示了湟源历史发展 脉络,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价值。由于经济、文化等的发展 和商贸中心地位的转移,明清老街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店铺大多改为民居,古建筑也多改 为砖混楼房。为了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延续城市文脉、改善旅 游投资环境,湟源县政府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和城市更新与发展 相结合的办法,对明清老街进行保护性开发。保护开发的老街,使用青砖、灰瓦、白墙、朱红柱廊等元素,采 用明清典型的七彩遍装法彩绘,民居采用灰、白、朱红三色饰面。在 造型上采用几何块体相互组合、高低错落;在材

11、质上,采用玻璃与砖 墙的虚实对比,相互借景;在色彩上表达出传统民居黑、灰、白基本 色调,使建筑布局与老城建筑格局相吻合。同时,设置“一轴四区四 节点”。一轴,即把明清老街和丰盛街作为贯穿城隍庙、文庙、关帝 牌坊和火祖阁的历史 发展轴;四区,即文物展示区、旅游购物 区、茶饮休闲区和休闲购物区;四节点,即入口广场、文庙广场、明 清老街和东城壕什字、火祖阁广场。结合城隍庙、文庙、关帝牌坊等 的保护,重建西城门、三个牌坊、文物展示中心、丹噶儿府衙、洋行 等。沿街还设置代表湟源文化特色的石碾、栓马桩、栓马环、石磨、 马车、府衙前的石狮等,恢复老街旧貌,增添商业街的文化历史意蕴。 城隍庙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在县城西门内北,建于清乾隆年间,占 地四亩多,有山门三间,门前石砌台阶,左右石狮旗墩围杆刁斗,山门对面 有青砖照壁,高两丈,宽三丈,刻有花纹图案。门内建有钟鼓楼阁, 门楼戏台,正殿、廊房、牌房、花园、书房等规模井然。全庙建筑属 传统式飞檐大屋顶,绘画雕刻,尤显瑰丽,廊房内的壁画-劝善图,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是西北地 区保护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近年来,多次修缮,重塑了城隍等塑像, 再现了城隍庙往日风采。文庙 丹噶尔文庙,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1919 年 9 月落成,费银 1.3 万多两,占地面积为4300 平方米,是至 今青海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孔子庙。文庙整体建筑由大成殿、东西两

13、 庑、过庭、月台、花园、走廊等组成,别致典雅、古朴简洁、文静秀 气,小巧玲珑,糅合了古代殿宇式建筑和江南园林式建筑的秀美风格。 文庙曾一度与学校联成一体,淡淡的书香伴着一阵阵清风弥漫在古城 上空,使你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脉搏。5 旅游服务随着时代发展,商贸中心地位的转移,丹噶尔古城日渐萧条。为 了建立有特色的城市景象,延续古城文脉,湟源县委、县政府依据独 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过严谨的科学规划和细致的 文物普查后,从 2007 年起开始对丹噶尔古城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建设,旨 在将丹噶尔古城打造成为集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 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为一

14、体的文化古都和兼有餐饮 住宿、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商贸交易功能的环湖旅游目的地,夏都 西宁旅游圈和青海湖旅游圈上的重要节点,展示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 交汇融合景象的平台,使丹噶尔古城成为湟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突 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这项以重现昔日“茶马互市”风貌的修复工程,完成投资1 亿元,建筑面积 2.8 万平方米,以明清老街和丰盛街为主,分为文物展示区、旅游购物区、餐饮休闲区三大功能区,修复新建了东西城门、牌坊、民俗宅院、博物馆、丹噶尔厅署、洋行、文庙、昌耀诗歌馆、羌笛乐宫演艺大厅、火祖阁等主要景点及 600 多间店号商铺,沿街设置 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人物、场景等小

15、品景观,街 道和店铺照明设施全部采用湟源排灯代替。同时,在羌笛乐宫、城隍 庙、丹噶尔厅署、文庙等主要景点,策划编排了“羌风流韵”原生态 舞蹈、城隍庙会、“暑衙升堂”、文庙祭孔等文化活动。从今年 5 月份开始,丹噶尔古城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大批游客。 至目前,解决就业 1000 余人,接待游客 11.9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 入 150 万元 , 其中门票收入 7 万元,餐饮收入 103 万元,旅游产品销 售收入 37 万元。各个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 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院落街巷无不 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排灯、剪纸、曲艺、羊皮

16、绣以及“花 儿”会、朝山会、庙会、法会、祭孔、祭海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活 动丰富多彩,为古城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湟源排灯已被列 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珍品。6 特色拾趣丹噶尔皮绣是湟源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艺术品,具有精湛 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厚的文化蕴含,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 是青藏高原民间艺术的一绝,为湟源所独有,作品高原精灵被奥 组委收藏。其渊源可追溯到古羌时代。湟源,又史称“西戎羌地”,为古羌人生活栖息的地方,早在 3000 多年前,在这里生活的羌族先民们在皮制服装、靴帽及箭筒等物品上, 用羊毛、皮绳等材料开始简单刺绣原始的图腾符号,作为装饰或崇拜 物。此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多种民族、文化的交流,皮绣也逐 渐融会了南北各地的绣法和技艺,培养了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内 容、用料和制作工艺也越来越丰富、繁杂和精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