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20586096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材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研读数学教材的能力一、对现状的思考(一)从教材编写内容看现在使用的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与以往教有很大不同,关注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力求创设贴近儿童的生活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呈现方式上少了一些结论,多了一些过程,为教和学留下较大的探究空间和交流空间,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的这些变化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增加了活力,但同时给教师增加了“吃透”教材的难度。特别是青年教师, 很难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二)从课堂教学现状看 在“推变课堂”、约课等竞赛评比中,我校青年教师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为她们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一些问题:参赛时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到遣词造

2、句的表述,均得到了师傅及老教师的悉心指导。常态课却常常出现:按照名师的授课思路走,呈现的只是相似的教学环节,并没有预想的教学效果;课堂氛围很热闹但缺少学生的深度思考,学生的认识仍停留在浅层理解上;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的探究,“教师不该教的却教的太多,该教的却教的太少”。 常态课如此,学校开展推变课展示也反映出同样的问题。在“教材分析”一项,有的青年教师照着教参抄,有的在网上找一段相关文字;有的单纯地分析课时知识点本身,缺少整体认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二、要重视教材分析的作用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多种教材的发行,一些教师在“弱化”教材的作用,错误解读“创造性使用教材”。数学教材是字、符、图、

3、表组成的意义符号系统,是由众多专家协作,经过反复思考而编写的数学学习资料,对数学教材内容处理以及表现数学本质方面往往有他们独到的想法。尽管数学知识结构与呈现方式等方面也可能会有某些局限性或不足,不会适合所有学生或教师使用,但教材所反映的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整体结构以及学生学习规律,需要一线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张奠宙院士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教材是实施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教师对教材

4、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研读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最基本环节,是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灵活处理教材、构建教学方案的基石,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根本,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三、研读教材的方法“五读三看一做”。“五读”:略读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顺序及意图;通读本册教材,清楚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比读不同版本,找到相同与不同之处;细读单元教材,明确课时间的联系;精读课时教材,初步拟定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内容。“三看”:一看“主题情境图”。读懂它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主题情境图给了我们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问题情境中体现的知识点,渗

5、透的思想品德教育。二看“例题”。观察:例题的呈现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学生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答吗?哪种方法是多数学生最容易掌握的?引申:例题要渗透的解题策略、数学思想是什么?三看“旁注和留白”。想一想:旁注和留白所起的作用属于哪一类:提供信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引领探究方式;揭示数学规律教学中怎样处理“旁注和留白”最有效。“一做”:做“练习”。弄清习题目的,分清练习层次。琢磨习题蕴含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考虑习题变式、拓展、延伸的方向及必要性。青年教师只有掌握了“五读三看一做”研读教材的基本方法,才能使课堂教学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减少无效环节,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在研讨与对比中感受到了研读教材的作用。在备课中有了对教材的深入研读、教法的切实感悟,不局限于教材内容,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教师、学生、各种设备、资料、环境等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课程资源都用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这样才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活”起来,“实”起来。 “研读教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如涓涓细流,追寻的是一种平常的渗透,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勤勉,是一种长期不懈的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物业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