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19966805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谈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介绍了安徽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并借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重点讲述了由这一奇观所得出的启示: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此课虽是一篇议论文,但完全可以把它上生动上形象,整堂课学生学得兴致很高,对课文很感兴趣,让我倍感兴奋:一、听写一组词语,整体感知:首先请学生听写以下一组词语:接连不断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不懈努力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同桌互批,检查听写结果,其为一,二为通过对这组词语的比较联系,引出“滴水穿石”,最后读好这8个词语。二、学习奇观,引出启示:课文

2、开始由“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引出,我请学生联系课文插图感受到“奇”后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一奇观?从“连续不断”这个词中推导出“持之以恒”,那是需要多长时间的累积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沧海可以变成桑田,怎样锲而不舍的精神啊,怎样震撼人心的“日雕月琢”啊!对“持之以恒”有的深刻的了解后,抓住“同一个地方”来感悟“目标专一”也就顺理成章了!最后,出示小黑板,读好: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三、学习事例,强化观点:课文叙写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成功人物的事例,请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的事例学习,交流时紧紧围绕“目标专一

3、、持之以恒”来归纳,如李时珍从小立志,爱迪生自幼迷恋电学研究,齐白石是个特例中年以后才开始画画但始终坚持直至耄耋;同样,时间的累积,坚持不懈的努力更是惊人的一致,从“二十几年”、“毕生”、“数十年”等词眼中可以感悟到这共同的规律。每学好一个事例,教师可以出示小黑板进行小结:(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 )。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以这样诵读的形式一唱三叹,既对课文的巩固,又在学生内心形成并强调了文章的观点。四、拓展事例,升华观点:课文举了这样三个事例,可以再进行拓展,出示填空:(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 )。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分为两层:一、例举书上的事例,如法布尔、诺贝尔、谈迁、司马光、华罗庚等;二、例举课外的例子,如司马迁、李白、杜甫、贝利、苏步青等。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可见书上的观点是正确的。五、学习论证方法,感悟严密性:课文为什么要举这样三位人物的事例来论证,目的是为了说明“古今中外”无论是什么人物什么事情什么地点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后都能取得成功,严谨地论证了观点。课文为什么要举雨水的例子呢?也是为了从正反两面来论证观点,逻辑性很强,论证更严密。最后,解决课后思考题3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设问句反问句的区别与用法,并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