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I)卷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19443056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I)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I)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I)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I)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积累与运用 (共5题;共20分)1. (8分) (2019百色模拟)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云横秦岭家何在?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 _,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 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_,_。 (4) 习总书记说,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正如论语雍也里说的“_,_。” (5) 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_,_。 2. (2分) 下列各项划线字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手臂bi疟子y

2、o寒噤 jn锐不可当dnB . 蹿红cun愧怍zu要塞 s负隅顽抗yC . 涎水yn诘问ji疮疤 cun高屋建瓴lnD . 掳走l骇死hi取缔 d张皇失措hun3. (2分)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蒙味蔓延精妙绝纶B . 纤维推祟络绎不绝C . 教诲狼籍连绵不绝D . 篱笆濒临春寒料峭4. (2分) (2017七下江阴月考)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陈阳同学沉着冷静,一人独得22分,为我队的胜利立下了丰功伟绩。B . 小张同学独具匠心 , 勤学苦练,很快学会了骑自行车。C . 我和妈妈谈论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抒己见,热闹非凡,真是人声鼎沸。D .

3、 齐白石笔下的虾,憨态百出,栩栩如生 , 让人赞不绝口。5. (6分) 综合性学习。横竖撇捺,勾连交错间,记忆了历史,传承了文明。汉字,一个个奇妙的组合,展现了无穷的魅力与神奇的力量。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了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识字,更思“知”字,我市某中学将开展以“探秘汉字”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你也来一试身手吧! (1) 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写在田字格内,并根据图片字形推知其本义。这个字的本义是:_(2) “天雨粟,

4、鬼夜哭,龙为之潜藏。”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今天,汉字中文随着海内外修习者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如果有外国友人来你校考察交流,你将如何向他们介绍你心中的汉字?(不超过50字) 二、 阅读理解 (共4题;共60分)6. (5分) (2016九上盂县期末)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后面小题。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从修辞角度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7. (11分) (2017八上南山期末)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

5、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有删减)【注释】午、未、申:中国传统计时的时间名称。 染:染成。 设色:涂色

6、,用颜色描绘。夕舂(chng):夕阳。(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念无与为乐者_相与步于中庭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安可为俗士道哉_(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景尤不可言。(3) 【甲】文中苏轼自称“_”,【乙】文袁宏道称游湖的“杭人”为“俗士”。这样的称谓分别寄寓两位作者怎样的感情?_8. (24分) (2017八下重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呼唤故乡对于我,已是一个朦胧的梦了。可是我总忘不了那雾气飘逸的竹林,缀着露珠的山茶,散发着红薯土香气的晒场,以及深山中叮当作响的悠悠的牛铃。而一辈子让我难以忘却的,当然是母亲低声的呼唤。清晨

7、,启明星像一滴银露,滴落到后山的竹林里去了。淡蓝的炊烟,从黑得发潮的瓦间沁出来,渗入乳白色的晨雾之中。这时,我听见了母亲低声的呼唤:“猷宝,起来呀,起来放牛哇”常常是天刚蒙蒙亮,天边还残留着一片即将融化的明月,我就起床放牛了。牛脖子上挂着的铜铃就叮当叮当地响着,那金属的撞击声清脆清脆的,在幽深的山谷里过滤,然后微醉般地散开。莽莽的青山睡意惺松,牛铃声此起彼伏,在清凉的晨曦里互相应和着。母亲总是踏着露珠、披着晨风,上山给我送早饭。常常是我还在迷迷糊糊地打盹,母亲便将煨热的红薯送到了我的手中。深山中该有多少牛铃在响呢?而母亲却准确无误地找到了我。我常望着那片薄薄的残月痴痴地出神,是不是它在为母亲默

8、默地指路呢?我小时候爱生病。每次病了,母亲便彻夜不眠,坐在床边守护着我。半夜里,我被母亲低声的呼唤唤醒了。母亲亲吻着我的额头,她常常是用亲吻来量孩儿的体温啊!母亲端着一碗滚烫滚烫的姜汤,轻轻地呼唤着我:“猷宝,猷宝,喝茶来!”我睡意正浓,嘟囔着,不愿喝。母亲便依了我,但仍将姜汤在火塘里煨着,静静地等候着我,等候着山中明月将残之时,再一次轻轻呼唤。母亲也有高声呼唤我的时候,也是在故乡的月明之夜。有一次,我跟着一个猎人去放牛。猎人姓柳,只有一条腿,他的另一条腿在打猎时丢在深山里了。但他仍然爱着深山,他总爱带着我往深山里钻。据说那一次我们在山中遇到了野兽,而且是老虎。猎人和牛是如何和老虎对峙的,我已

9、经记不清具体的细节了,据说我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我从未见过老虎,所以也不知道害怕。但是回来以后,我就病了,发高烧。有人就说,猷宝的魂被山神爷捉走了,要赶快将魂招回来呀。于是母亲大哭起来,扎起松明子,就到山里去招我的魂。母亲一出门,便呼唤着我的小名哭喊起来:猷宝,回来呀,猷宝,回来呀,金色的火把像一颗闪耀着的星星,在山路上蜿蜒而去了,母亲的声音也渐渐地沁进了深山。在那静静的深山之夜,母亲的呼唤充满着不安、虔诚和希望,随着月色在山中流淌。那是一个母亲的灵魂在焦急地寻找着儿子的灵魂啊!也许是母亲的虔诚真的感动了山神吧,母亲为我喊魂以后,我的烧便渐渐地退了。母亲仍然不放心,仍然在夜里走进深山,一声一声地

10、呼唤着我。我还记得那样一个夜晚,门前的天井里一片月色。母亲的呼唤声渐渐地近了,我从床上爬了起来,去迎接母亲。先是曲折的山路上闪出一团火光,随后出现了母亲踉跄着的身影。母亲的声音显然是嘶哑了啊,但仍然拖长了声调虔诚地呼唤着: “猷猷宝 回来呀”于是我便哭喊着,奔了过去:“姆妈,我回来了哇”当我又一次回到故乡时,已是人近中年了。我是和哥哥、弟弟一起回乡的,当我们又一次沉浸在故乡的月色中时,忠厚善良的母亲却早已离我们而去了。还是那青翠的竹林,还是那洁白的山茶,还是那清香四溢的桂花,还是那片永不会融化的明月。母亲的呼唤仿佛还在山谷中回响,可是,现在轮到我噙着泪,轻声地呼唤着母亲了。母亲再也不会回答了,

11、回答我的,是故乡的明月与青山。我想,人生不就是一连串的呼唤与被呼唤吗?而故乡,则是这深情呼唤的回音壁。哦,永远的故乡!哦,永远的呼唤!(选自2009中国年度儿童文学,漓江出版社,2010年2月版)(1) 文章主要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呼唤,分别是:天刚蒙蒙亮,母亲呼唤“我”起床放牛;_,_;_,_。 (2) 通读全文,说说文本以“呼唤”为题有何含义与作用? (3) 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 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于是母亲大哭起来,扎起松明子,就到山里去招我的魂。(5) 文末两段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9. (20分) (2017九上启东月考) 阅读

12、下文,回答问题阅历与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

13、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

14、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 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 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作者:赵迎辉。有删改)(1)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