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密集场所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基本规范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1795026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员密集场所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基本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员密集场所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基本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员密集场所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基本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员密集场所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基本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员密集场所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基本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员密集场所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基本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员密集场所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基本规范(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23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 23/ T XXXXXXXX人员密集场所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基本规范(2020年10月10日) 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协会 联 系 人:刘勇 联系电话:13704515699 邮 箱:mishuhlscca.org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23/ T XXXXXXXX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缩略语25系统业务功能基本要求36系统基础功能基本要求及性能指标6前言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

2、草。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19人员密集场所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基本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双重预防机制应用系统基本建设规范的术语和定义、缩略语、系统业务功能基本要求、系统基础功能基本要求和系统性能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行业领域的双重预防机制应用系统建设。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T 28181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

3、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33000-2016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 45001-2020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3 术语和定义3.1 双重预防机制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城镇燃气、烟花爆竹、煤矿、非煤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含道路交通、水上交通、轨道交通)、渔业船舶、特种设备、消防等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行业领域以安全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为基础,以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为手段,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评估与分级,建立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信息管理系统,重点关注重大风险及重大隐患,采取工程、技术、管理等措施有效管控安全风险及治理事故隐患。3.2 安全风险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

4、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的严重性的组合。GB/T 33000-2016 定义3.83.3 安全风险评估运用定性或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其严重程度,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可靠性加以考虑,以及对其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GB/T 33000-2016 定义3.93.4 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和健康损害的来源。GB/T 45001-2020 定义3.193.5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者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3.6 风险单元为便于安全风险辨识、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进行,将辨识对象划

5、分为若干个单元,一般将设备设施、场所、制度建设、操作行为的特点和危险源的类别、分布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划分。3.7 风险点存在于风险单元之中,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具体部位、装置或关键点;伴随在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的作业过程。3.8 隐患排查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的工作过程。3.9 隐患治理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包括按照职责分工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明确整改责任,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资金、实施监控治理和复查验收的全过程。3.10 风险分级管控企业根据风险可能造成

6、后果的严重程度和企业组织层级,对风险采取分级、分层进行管理,重大风险、较大风险由公司直接管控,一般风险由厂级管控,低风险由车间(班组)管控,且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4 缩略语API: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MODBUS:MODBUS通信协议(MODBUS Protocol)ONVIF:开放性网络视频接口论坛(Open Network Video Interface Forum)RTSP:实时流传输协议(Real Time Streaming

7、Protocol)RTMP:实时消息传输协议(Real Time Messaging Protocol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5 系统业务功能基本要求5.1 系统业务功能系统业务功能包括安全基础管理子系统、风险辨识评估子系统、风险分级管控子系统、隐患排查治理子系统、应急指挥调度子系统和物联网综合管理子系统。5.2 安全基础管理子系统5.2.1 为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提供企业基础数据,功能模块包括组织机构、安全培训、制度建设、基础资料和证件管理。5.2.2 组织机构模块应实现对企业组织架构的管理和展示。5.2.3 安全培训模块应实现制定培训计

8、划、发布培训内容、统计在线学习情况。5.2.4 制度建设模块应实现双重预防机制相关文件的归档和分级使用。5.2.5 基础资料模块应实现企业内部文件的归档和分级使用。5.2.6 证件管理模块应对企业资质和员工上岗证件进行归档和到期提醒。5.3 风险辨识评估子系统5.3.1 为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提供业务基础数据,功能模块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单元、评价记录和数据导入。风险辨识评估流程示意图见图1。确定评估范围、划分评估单元选择风险评估方法开展风险辨识评估提出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图1 风险辨识评估流程示意图5.3.2 风险辨识模块应具备根据录入或导入的风险数据自动生成风险评估记录表,风险评估记录表包括作业活动

9、风险评估记录表和设备设施风险评估记录表。作业活动风险评估记录表见附录A.1表1,设备设施风险评估记录表见附录A.2表2。5.3.3 风险单元模块应根据风险辨识模块的数据自动生成风险单元划分表。风险单元划分表见附录B.1。5.3.4 评价记录模块应根据辨识范围、评估方法等维度进行条件搜索和分类展示企业风险点信息。5.3.5 数据导入模块应实现在数据导入后自动生成公司组织架构、风险单元、风险辨识、评价记录等相关数据,辅助企业进行风险辨识评估并生成风险分级管控台账。5.4 风险分级管控子系统5.4.1 风险分级管控子系统功能模块包括风险点清单、岗位风险告知卡、风险点分级管控台账、重大安全风险、重大安

10、全风险告知栏、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和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5.4.2 风险点清单模块根据风险辨识评估子系统的数据自动生成企业风险点清单。风险点清单见附录C.1。5.4.3 岗位风险告知卡模块根据风险辨识评估子系统的数据自动生成岗位风险告知卡。相关安全标志应符合GB 2894的相关规定,岗位风险告知卡见附录D.1。5.4.4 风险点分级管控台账模块根据风险辨识评估子系统的数据自动生成风险点分级管控台账。风险点分级管控台账见附录E.1。5.4.5 重大安全风险模块根据风险辨识评估子系统的数据自动生成重大风险管控台账。重大风险管控台账见附录F.1。5.4.6 重大安全风险告知栏模块根据风险辨识评估子系统

11、的数据自动生成重大安全风险告知栏。相关安全标志应符合GB 2894的相关规定,重大安全风险告知栏见附录G.1。5.4.7 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模块应使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将设备设施、作业场所等区域存在的不同等级风险(重大风险、 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标示在平面图中。5.4.8 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模块应对作业风险等级难以在平面图中标示的风险,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采用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将不同作业的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标示出来。5.5 隐患排查治理子系统5.5.1 隐患排查治理子系统功能模块包括排查计划、排查实施、排查复核、隐患治理、治理复核和治理台账。5.5.2 排查计划模块应

12、实现对基础管理类和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设置排查计划,排查计划应按照不同隐患排查种类分别设置排查周期和负责的部门岗位,并按照岗位职责推送到相应岗位。隐患排查清单见附录H.1。5.5.3 排查实施模块应实现按岗位职责接收相应排查计划并进行隐患排查和上报,发现隐患并上报后,系统自动生成相应隐患公示表。隐患公示表见附录I.1。5.5.4 排查复核模块应实现相关负责人对“排查实施”发现的隐患进行确认。5.5.5 隐患治理模块应实现对基础管理类和生产现场类隐患治理情况的展示、搜索和导出。5.5.6 治理复核模块应实现对基础管理类和生产现场类隐患治理复核情况的展示、搜索和导出。5.5.7 治理台账模块应实

13、现根据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自动生成隐患治理台账。隐患治理台账见附录J.1。5.6 应急指挥调度子系统5.6.1 通过GIS将企业位置、应急资源等信息统一展示,并建立区域内应急资源统一调度体系,为企业实施双重预防机制提供应急保障,功能模块包括应急保障体系、应急协调指挥、应急监测与预警和应急值守与信息接报。5.6.2 应急保障体系模块应实现收集和管理应急资源、应急预案、应急案例、应急专家、企业信息等相关信息。5.6.3 应急协调指挥模块应实现应急任务管理、资源调度跟踪、救援情况监控、救援情况汇报等功能。5.6.4 应急监测与预警模块以GIS为基础,实现对应急救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预警。5.6.5 应急值

14、守与信息接报模块应能对安全生产突发事件信息进行接收、报送和管理,并向外界发布事故协调指挥过程和当前救援情况信息,支持日志管理、排班管理、交接班管理等功能。5.7 物联网综合管理子系统5.7.1 实时获取安全生产相关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和智能化集中管控,满足GB/T 28181互联互通的传输标准,可向第三方系统以GB/T 28181标准、RTMP标准协议推送视频流及相关信息。5.7.2 物联网采集端视频性能应满足但不限于:a) 支持GB/T 28181标准、ONVIF标准、RTSP标准、RTMP标准接入;b) 对接入的标准或非标准视频进行编码转换,转换为H.264或H.265等标准的视频格式,可自定

15、义多种码流格式以适应不同网络带宽传输;c) 对接入的标准或非标准协议进行协议转换,包括 GB/T 28181标准、RTMP标准协议,以满足第三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调用联网。5.7.3 物联网采集端数据采集报警性能应满足但不限于:a) 支持IP、I/O端口、串行(RS485或RS232)接口实现空气质量、烟感、红外、报警等各类数字量和模拟量信号以及各类仪表、设备的数据采集接入;b) 支持将接入的各类传感器数据编码成HTTP、MODBUS等协议输出;c) 收到报警信息按规则实时转发到中心系统或各报警应用端;d) 传感器数据统一网络化管理和传输转发,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模拟和数字信息数据统一编码输出。5.7.4 物联网采集端智能分析性能应满足但不限于:a) 支持对信息采集终端接入的视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