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1728469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浅论辛弃疾英雄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彭旭红内容提要: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又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英雄词继 承了北宋苏轼雄壮的风格,并将之发扬光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中不可一 世的英雄之气、沉郁悲壮的失路英雄之情和含蓄婉转的艺术美态之上。其词中,一股雄 风英气在驰骋、荡漾,故“英雄词人”当之无愧。关键词:辛弃疾 英雄词 豪放 沉郁 悲愤 壮志难酬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出现于唐代,起初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形式,配乐演唱,后历经 晚唐温庭筠、韦庄而化“伶工之词”为“文人之词”,为词以后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康庄大 道。但由于温庭筠的词作风格及花间派的大行其道,使词流于浓艳香

2、软之境。而这时的 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的惆怅,呈现“绮 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情。”至北宋苏轼词出,另成一派,苏轼之词突破传统词作的题 材限制,扩大了词境,其“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指出了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 体的变革,苏轼藉词发磊落纵横驰豪放之襟怀,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 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格个性。由此,词之豪放派确立,苏轼 成为中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开创者。然苏轼之后鲜有以豪放之词著称者,直至南宋辛弃疾 稼轩词出,东坡词风、豪放词派始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今

3、山东济南)。他出生时,济南在女真政权 的统治下已十二年,他自幼就有为民族复仇、收复失地的宏大志向。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众两千,加入耿京的抗金队伍,被任命为掌书记。次年,受耿 京委派,赴建康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在返回途中,得知耿京不幸为叛徒张安国杀害, 遂率五十名骑兵突入敌营,将张安国生擒缚于马上,送至建康处死。渡江南归后,已正 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反复上 书议论恢复大计,均未被采纳,长期辗转于江淮和两湖一带做地方官。从四十三岁起, 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 其恢复中原

4、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七岁。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以气节自负,一意以恢复中原自任,始终把洗血国耻,收 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表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无比热爱与忠诚,反映了一个英 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然而南宋统治集团的苟且偷安、妥协投降, 导致英雄失路,壮志难酬,始终未得重用。当满腔热血,力图恢复中原,为国建功的理 想在黑暗的现实中无法实现时,就会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这也是稼轩词 常吟咏的内容。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但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 发展,直到辛词出现。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了许多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 而且以其蔑视

5、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 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了极 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 的天地。因此,清人王士在花草蒙拾中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 辛词与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 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渗透人生的感悟使感情从冲动 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的表现出 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感情的浓烈、主观观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 大特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于倚

6、声家为变 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近人王国维在人间 词话中也说“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 惟一幼安耳。”还有人说:“坡词极名仕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抗金复国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悲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表现在对 恢复统一的向往,表现在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表 现在对胸怀壮志无处可用的难以掩饰的苦闷和悲愤,还表现在抒发报国之志

7、时,展现出 的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了悲壮的基调。“公所 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辛弃疾是一个有英雄情结的伟大的民族英雄,一位有英雄志向的伟大词人。从小立 有报国之志,及冠在家乡揭竿而起,聚二千余壮士。在耿京被杀后,亲率五十骑夜袭万 人之金营。其英雄气概可谓冠绝古今。“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边。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这都是他 戎马生涯、英雄气概的写照。他上马是能征善战之勇士,下马是治国安民

8、之栋梁。陆游 赞其才:“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他的才气胜过管仲、萧何。辛弃疾既 是这样的英雄,同时,又把自己的英雄气概、伟大抱负、豪情壮志、审美理想全都寄托 在他的词中,达到了人品与词品的完美统一。世人皆称辛词为英雄之词,是因为其词中 常常出现刀、枪、剑、戟、弓、戈、甲等兵器,前所未有地描写了众多历史英雄人物。 确实,所谓英雄惜英雄,壮士赞壮士。在辛弃疾的词中,反复称颂古代建功立业的英雄 人物,如三国时的孙权、刘备、曹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字当如孙仲 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如南朝

9、宋武帝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 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开创 汉业的高祖刘邦“兴元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 归。”(本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如汉将军李陵“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 万里,故人长绝。”(贺新郎)。如飞将李广“射虎山横一骑,裂名响惊弦。”(八声甘 州夜读李广传)等等。写这些英雄,即怀古言志,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之情 和以英雄自许的豪情壮志,又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在历史大舞台上实现自 我完成的伟大志向。他有的词,则直接表现了作者渴望平定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和强烈愿望,显示了军人

10、的勇毅和豪迈自信。如“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 歌头寿赵曹介庵)、“道男儿到死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 答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马革 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等句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即使年华已 老去,却也壮心不死,如“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 和马叔度游月波楼)“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辛弃疾的词里,不仅有壮志豪情的直接抒发,而且还有壮烈战斗场面的精彩描写,“壮 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仆姑”(鹧鸪天有客慨

11、 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解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比弦翻塞外里,沙场秋兰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 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以抗金复国为毕生之追求,一生以英雄自许,又以英雄许人,比 辛弃疾小三岁的陈亮也是一位“百折不回,饶有铜肝铁胆的英雄。”二人同“以气自负, 以功业自许。”他们同仇敌忾的贺新郎便是一曲惺惺相惜的英雄赞歌“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 弃疾把陈亮比做诸葛亮,比做闻鸡起舞之北伐英雄祖逖,希望共同负起收复中原之重任, 除了崇拜英雄外,辛弃疾的词还常以英雄自比:“季子

12、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 头再次扬州和人韵自比年少得意之苏秦;“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自比赵国名将廉颇“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英雄事,曹 刘敌”自比曹操,刘备,这些具体鲜明的英雄形象,这些令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无 不体现出作者崇高的人生理想,无不显示出词人傲立人间的英雄豪杰的雄壮气概,称其 词为英雄词,实至而名归也。读辛弃疾的词感受的是风云气多,豪放气足,英雄气长。“须 信此翁未死,到而今凛然生气”(水龙呤)“少年横塑,气凭陵,酒圣诗意余事”(念 奴娇)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飒飒英雄气,一种动人心魄的壮志豪情,黄干说:“明公以果 毅之资,刚大之气,真

13、一世之雄也。”陆游道:“君看幼安气如虎。”谢枋得言:“公 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四库全书提要云:“辛弃疾慷慨纵横,有不可一 世之概。”周济说:“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 然其才情富,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久也”刘熙载在艺概 中说:“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正是这英雄之气决定了辛词之豪放风格,辛弃 疾以气为词,其英雄壮举本身就充溢了豪情壮志,贯注于词则形成大包大举之豪气,这 英雄之豪气,横贯古今,纵通四海,历八百余年,今人读之仍然惊心动魄,心旌摇曳, 热血澎湃,不能自已。辛词中充溢的豪迈的英雄气概,对古来英雄的人物的追念赞

14、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 志,必然令读者热血沸腾,心旌摇曳,但更令人感受深刻,为之黯然而心生无限感慨, 甚至于同情的则是辛弃疾词作中流露出来的浓郁的苦闷和悲愤,还有那无可奈何的痛苦。 南宋是一个呼唤英雄的年代,朝廷积弱,外族横行,半壁江山沦落敌手,百姓颠沛流离, 大厦将倾,时代和民族都渴望有英雄能力挽狂澜,兴国安邦,救百姓于水火,但这又是 一个扼杀英雄的时代,朝廷政治黑暗,只求偏安江左,投降妥协之帜高张,多少忠臣良 将不得其用,空有报国之志,却只能投散闲置,仰天长叹,徒呼奈何,辛弃疾之前有岳 飞、韩世忠,辛弃疾同辈有陈亮,陆游,辛弃疾之后还有文天祥,谢枋得,皆是如此, 因此,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15、,也是一位悲哀的英雄,他上马能征战沙场,金戈铁马, 冲锋陷阵,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下马能治国安民,造福百姓,是一位治世之能臣, 当辛弃疾带领着万余抗金义军,冲破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平 生之志,以实现自己恢复中原,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 境地中,几乎与他所向往的热血沙场隔离,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所以说 辛弃疾是一位悲哀的英雄,这种悲哀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对年华 老去的悲哀,是备受压抑,壮志难酬的悲哀,是对奸佞当道,屈辱投降的悲哀。理想与 现实的矛盾,内心的无尽悲愤,他也曾试图用旷达的心态去调和,但事实上他并不能把 冲

16、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渲泄内心的悲愤,那些表面似旷 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纠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这种 矛盾的心态呈现在他的词作中,就使辛词在感情上具有一种沉郁悲壮的美感,陈廷焯说“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黄梨庄说:“辛稼轩当弱宋未 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甫抵掌谈论,是 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刘熙载说:“苏辛皆至情 至性之人”“辛稼轩风节建竖,卓绝一时,惜每有成功,辄为议者所阻,观其踏莎行 和赵兴国有云吾道悠悠,忧心悄悄。其志与遇概可知矣。”宋史本传称其雅善长短 句,悲壮激烈。陈廷焯在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第时说:“沉郁苍凉,跳跃动荡, 古今无此笔力”又说摸鱼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