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蒙书诵读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17276926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蒙书诵读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蒙书诵读教案一、指引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线的指引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为主线目的,立足现实,着眼将来,遵循规律开发和运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典型、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本。教学目的:1、喜欢典型文章,感受中华优秀老式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本。2、初步掌握典型诵读的措施,能用一般话对的流利有感情地诵读。3、基本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4、训练小朋友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 声律启蒙(一)教学内容: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2、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教学过程:一、简介声律启蒙。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规定: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协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引,协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浮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引。(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长处与局限性,通过练习加以

3、纠正。(3)同桌合伙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与否对的、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知识链接:第2页六、拓展活动:第2页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收集资料,声律启蒙一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教师、同窗交流。 第2课声律启蒙(二)一、教学内容: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规定: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4、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协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引,协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浮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引。(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长处与局限性,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伙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与否对的、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知识链接:第4页六、拓展活动:第4页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5、3、课外收集资料,声律启蒙二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教师、同窗交流。 第3课声律启蒙(三)一、教学内容: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鹭立崖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规定: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协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

6、读,教师巡视指引,协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浮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引。(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长处与局限性,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伙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与否对的、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知识链接:第6页六、拓展活动:第6页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收集资料,声律启蒙三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教师、同窗交流。 第4课、笠翁对韵一、开场白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懂得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

7、代人对对子,讲押韵。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教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窗们认真听。下面请同窗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教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窗们,跟我念。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 解说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2、 学生一起说文意。三、朗读一东、二冬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四、课后拓展:1、运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第二单元:诗词诵读第5课:登

8、金陵凤凰台教学目的: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体现的思想感情。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核心词语等措施鉴赏诗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

9、复来。 将进酒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三、学生简介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简介李白(略) 写作趣事:黄鹤楼与凤凰台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它们的出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传说崔颢游览黄鹤楼,留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不久,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当时有人要李白题诗,出于对崔颢的尊重,李白谦虚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无作而去,为巨匠敛

10、手”。文坛因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然而,李白毕竟属于那种布满创作天才的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没有尽情尽意,于是她“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也就是过后不久,李白在游览金陵凤凰台时,步崔颢原韵,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一出,立即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许。的确,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但是,细读起来,不难发现李诗的概括力和意境都比崔颢高。李诗前两句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第二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崔颢怀

11、古为“思乡”,而李白怀古却是“忧国”,两者相比,李白的思想境界也要比崔颢的高。 四、 朗读诗歌(反复读)五、 翻译诗歌(略)六、 分析鉴赏: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 1 、简介传说(略) 2 、提问、交流: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发了如何的情感?是独自、孤单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B/“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体现了诗人如何的感情?吴王的富丽宫苑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

12、的无常。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旨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阐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如何的?(1) 比方:“浮云能蔽日”,比方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2)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3) 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并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她内心的热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

13、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3、小结: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种美学范畴,它重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动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干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4、分析景情关系:情景构造特点无外乎如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2/先情后景;3/纯景含情;4/先事后景 5、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如何的关系?小结并板书:(1) 景与情的关系: 景中含情,为抒情张本 (2)景情构造特点:先景后情 第6课:古诗两首(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背诵这两首有关感怀历史的诗歌,积累怀古诗的知识。2、通过学生熟读古诗、合伙探讨等过程,结合教师的引导,理解诗意。3、理解作者对隋炀帝和项羽的褒贬之情,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二、重点难点: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背诵这两首有关感怀历史的诗歌,积累怀古诗的知识,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三、教学过程:(一)、回忆怀古诗学生背诵学过的怀古诗,引入本课汴河怀古作者简介(二)、新授1、示范诵读,对的认读2、学生读诗,找出不懂得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