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三种模式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16592089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三种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英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三种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英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三种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英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三种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英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三种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英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三种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三种模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进欧洲 商业 特稿让科研走向市场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教育记者乔恩布恩(Jon Boone)2006 年9 月6日 星期三化学生物学教授黑根贝利(Hagan Bayley)2003年从美国回到牛津大学(Oxford)时,他对创 办企业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他知道,他对蛋白质孔(protein pores)的研究可能有商业应用价 值。蛋白质孔是一种天然小孔,可以用于识别穿过其中的分子。但贝利教授感兴趣的是纯科 学研究,而非市场营销和资产负债表。他表示:“我来牛津是为了做研究,不是创办企业。我是一名科学家,我的技能是在实验室 里,而非董事会。 ”然而,如今他已是纳米生物诊断设备公司Oxford Nanol

2、abs的创始人兼董事。该公司根据他 的研究成果来开发小型手持诊断设备。他希望这种设备能够廉价、迅速地诊断一系列疾病。IP Group 模式在今天的校园里,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为拥有杰出创意的学者提供财务和管理支持,从而 帮助大学改变着原来的技术转让方式。英国10家领先的学术研究机构已与许多家公司达成 交易,或持有某家公司的股份,或签订授权协议,以回报他们的支持。这种模式属于英国特色,已经由此催生了一系列公司(spin-outs),而其中一些从国家投资的 大学实验室起家的公司已实现股票上市。不过,这种模式也遭到一些批评,批评者认为,学 术机构进行的这些交易并不合算。贝利教授并非批评者之一。“我决心

3、最多将10%的时间投入公司事业,但在Isis、IP Group 以及斯皮克(Spike )的帮助下,所有事情都非常容易。”Isis Innovation是该校协助学者保护并管理知识产权的一个部门;IP Group是一家私人企 业,协助科研转化企业和授权协议筹措前期资金;而斯皮克威尔科克斯(Spike Willcocks) 是牛津大学化学专业2001年的毕业生,后选择在伦敦金融城谋生。威尔科克斯现在是Oxford Nanolabs的商业开发主管,领导着一支技术团队,工作地点是 一个租来的实验室,就在贝利教授实验室的马路对面。他的团队正在努力克服困难,将贝 利教授纯学术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用的设备这

4、种设备可能会吸引环境和安全组织以及 医药公司的关注。IP Group不仅帮助贝利教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而且还协助他建成了全新的实验室。这个化学研究实验室(Chemistry Research Laboratory)于2004年启用,英国女王亲自出席 了剪彩仪式。其工作条件十分出色,与目前一些牛津科学家那“维多利亚时代的糟糕工作环 境”形成了强烈对比。贝利教授表示,这是促使他回来的诱因之一。IP Group最初只是投行 Beeson Gregory的一个分支机构,名为IP2IPO,最近才更名为IP Group。2000年,它与 牛津大学化学实验室签订了一项突破性协议,斥资2000万英镑,换取该实

5、验室今后15年 内所有成果转化公司 50%的股份。当初这份协议被视为一种新奇的做法,但现在,IP Group已与其它7家机构签订了类似协 议,独家获得了这些机构的知识产权,并拥有了一系列授权协议和派生公司。批评与问题牛津的观察人士表示,商界和学术界的融合,帮助改变了与商业一直格格不入的高校文化。 学者们逐渐将成立公司视为学术生涯的一个正常部分,一些连续创业者(serial en trepre neurs)”开始逐步出现。但是,对于英国顶尖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的问题,这些协议就是解决方法吗?批评者称,英 国大学长期以来一直缺乏足够的创业精神。在2003年一份关于大学与企业联系的报告中,前金融时报编

6、辑理査德兰伯特(Richard Lambert)指出,按人均计算,英国学术论文的引用率比德国高出53%;不过德国的专利应 用率比英国高出2.3倍。另外一个问题常被认为阻碍了英国技术的商业化,那就是在资助派生公司时,投资者明显表 现得小心翼翼。 IP Group 的上述战略在全球其它地方闻所未闻,它能否解决英国这个问题 呢?在美国,身家不菲的人士纷纷涌入校园,争相投资高风险初创公司,但这类 “天使投资者” 在英国远远不够活跃。对这一问题,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尝试采取的 应对方法是,大举资助基础研究,同时为“第三类”经费(third stream)拨款,以协助各大学 成

7、立技术转让办公室,保护并经营知识产权。IP Group 也获得了极高的推崇:其它公司纷纷效仿它的做法,争相与仍握有知识产权的研 究型大学签订协议。但也有人不认同这一做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技术转让论的坚定拥护者表示,大学是在自 愿被“敲竹杠”,它们付出了历经数年开发的知识产权,却只换回一点可怜的收入。当然,IP Group如今不会再预付2000万英镑了。2005年,它以500万英镑初始投资,获 得了投资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今后25年内新知识产权的优先投资权。这笔 资金并未落入大学口袋,而是流向了那些派生公司,IP Group也拥有了这些派生公司的部 分股权

8、。校方牵头还是单干?作为欧洲领先的研究型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摈弃了 IP Group 的模式,称这种模式稀释了校方对自有知识产权项目的股权。负责该校技术转让活 动的公司 Imperial Innovations 通过私募和首次公开发行,募集了 3600 万英镑资金,用 于投资转化公司与技术。该校在Imperial Innovations拥有价值约1亿英镑的股权。Braveheart Ventures首席执行官杰弗里汤普森(Geoffrey Thompson)认为,伦敦帝国理工 学院的做法出现后,那种让高校持有极少股份的交易将不会再出现。汤普森

9、的公司与苏格兰5 所大学签有框架协议。“帝国理工学院的做法非常、非常聪明。他们意识到,将他们的知识产权集中到一个商业化 工具中,他们可以获得更多回报。抛开IP Group的路子,他们将拥有一个更大蛋糕中的更 大份额。 ”据汤普森估计,如果愿意,约有20家英国大学可以选择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模式。但即便 如此,仍无法令一些学者满意。剑桥大学(Cambridge)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罗斯安德森(Ross Anderson)就批评了使用“高校官僚主义者”和外部公司的做法。他本人便是一位连续创业 者。“在我们这个系,三分之一的同事成为创业者,其中好多人赚了钱,现在居住在乡下的大房 子里。这是因为大学教员普遍

10、比金融家具有更强的商业嗅觉。 ”“如果哪位学者受到游手好闲的伦敦金融城人士的拜访,我建议学者们对他们说:小子,请 出去译者/牛薇编辑摘要后英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三种模式Boone,Jon, 2006年让科研走向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教育记者乔恩布恩,译者 牛薇,9月6 日星期三。IP Group 模式 在今天的校园里,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为拥有杰出创意的学者提供财务和管理支持,从而 帮助大学改变着原来的技术转让方式。英国10家领先的学术研究机构已与许多家公司达成 交易,或持有某家公司的股份,或签订授权协议,以回报他们的支持。这种模式属于英国特色,已经由此催生了一系列公司(spin-outs),而其中

11、一些从国家投资的 大学实验室起家的公司已实现股票上市。Isis Innovation是牛津大学协助学者保护并管理知识产权的一个部门;IP Group是一家私 人企业,协助科研转化企业和授权协议筹措前期资金; IP Group 最初只是投行 Beeson Gregory的一个分支机构,名为IP2IPO,最近才更名为IP Group。2000年,它与牛津大 学化学实验室签订了一项突破性协议,斥资2000万英镑,换取该实验室今后15年内所有 成果转化公司50%的股份。当初这份协议被视为一种新奇的做法,但现在,IP Group已与 其它 7 家机构签订了类似协议,独家获得了这些机构的知识产权,并拥有了

12、一系列授权协 议和派生公司。化学生物学教授黑根贝利(Hagan Bayley)说“我决心最多将10%的时间投入公司事业,但在 Isis、IP Group以及斯皮克(Spike)的帮助下,所有事情都非常容易。”牛津大学化学专业2001 年的毕业生斯皮克威尔科克斯(Spike Willcocks)现在是Oxford Nanolabs的商业开发主 管,领导着一支技术团队,工作地点是一个租来的实验室,就在贝利教授实验室的马路对 面。他的团队正在努力克服困难,将贝利教授纯学术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用的设备 这 种设备可能会吸引环境和安全组织以及医药公司的关注。IP Group不仅帮助贝利教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13、,而且还协助他建成了全新的实验室。这个 化学研究实验室(Chemistry Research Laboratory)于2004年启用,英国女王亲自出席了剪 彩仪式。其工作条件十分出色,与目前一些牛津科学家那“维多利亚时代的糟糕工作环境”形 成了强烈对比。贝利教授表示,这是促使他从美国回来的诱因之一。不过,这种模式也遭到一些批评,批评者认为,学术机构进行的这些交易并不合算。批评与问题牛津的观察人士表示,商界和学术界的融合,帮助改变了与商业一直格格不入的高校文化。 学者们逐渐将成立公司视为学术生涯的一个正常部分,一些“连续创业者(serial en trepre neurs)”开始逐步出现。但是,

14、对于英国顶尖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的问题,这些协议就是解决方法吗?批评者称,英 国大学长期以来一直缺乏足够的创业精神。在 2003年一份关于大学与企业联系的报告中, 前金融时报编辑理査德兰伯特(Richard Lambert)指出,按人均计算,英国学术论文 的引用率比德国高出53%;不过德国的专利应用率比英国高出2.3倍。另外一个问题常被认为阻碍了英国技术的商业化,那就是在资助派生公司时,投资者明显表 现得小心翼翼。 IP Group 的上述战略在全球其它地方闻所未闻,它能否解决英国这个问题 呢?在美国,身家不菲的人士纷纷涌入校园,争相投资高风险初创公司,但这类 “天使投资者” 在英国远远不够活跃

15、。对这一问题,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尝试采取的 应对方法是,大举资助基础研究,同时为“第三类”经费(third stream)拨款,以协助各大学 成立技术转让办公室,保护并经营知识产权。IP Group 也获得了极高的推崇:其它公司纷纷效仿它的做法,争相与仍握有知识产权的研 究型大学签订协议。但也有人不认同这一做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技术转让论的坚定拥护者表示,大学是在自 愿被“敲竹杠”,它们付出了历经数年开发的知识产权,却只换回一点可怜的收入。当然,IP Group如今不会再预付2000万英镑了。2005年,它以500万英镑初始投资,获 得了投资布里斯托大学(Uni

16、versity of Bristol)今后25年内新知识产权的优先投资权。这笔 资金并未落入大学口袋,而是流向了那些派生公司,IP Group也拥有了这些派生公司的部 分股权。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模式作为欧洲领先的研究型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摈弃了 IP Group 的模式,称这种模式稀释了校方对自有知识产权项目的股权。负责该校技术转让活 动的公司 Imperial Innovations 通过私募和首次公开发行,募集了 3600 万英镑资金,用 于投资转化公司与技术。该校在Imperial Innovations拥有价值约1亿英镑的股权。Braveheart Ventures首席执行官杰弗里汤普森(Geoffrey Thompson)认为,伦敦帝国理工 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