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老山界》导学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12124961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老山界》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教版《老山界》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教版《老山界》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教版《老山界》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教版《老山界》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老山界》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老山界》导学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老山界导学案老山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自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优美的语言。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一、自主学习1、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2、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 什么为顺序呢?3、体会本文结构是怎样安排,根据总结语句, 找对文中对应的小节(1)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节。(2)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节至节其中(2节-10节)写的内容是: 红军翻越老山界从 节至节(3) 写作者的感受是节。4、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1)(2)(3)【合作探究】1、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

2、?根据文意的概括,找出文 中相关的语句。答:走路难: 睡觉难: 吃 饭 难:处 境 难2、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 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 文中语句回答)答:面对走路难:面对睡觉难:面对吃饭难:面对处境难:表现了红军战士:精神3、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 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课堂检测】()基础训练:1、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点缀( )呜咽()酣然入梦( )咀嚼( )盛饭()落得很远()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从句中括号内选择最 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空缺的横线上。 她拿出仅有的 (A一点,B 一袋,C 一碗)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

3、上煮粥。 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 (A害怕,B担心,C生怕)有人拆下来当 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 的地方。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 ( A 凭着,B鼓着,C靠着)勇气前进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 (A沉重,B笨重,C繁重)的队伍战胜了。3、选出与黑体含义相同的词所在的句子 准会疼死人。()A. 不准他来。 B .钟走得不准。C.以此为准D.这几道题十分钟准能做好。 我已经落得很远了。A反而落个不是。 B这里落了两个字。 C谁 也不愿落在后面。D他们两个落伍了。4、下列语句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败的关 键。B.

4、 中学时期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知识,使他的 大学学习生活很轻松。C.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 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 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D. 十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 而总印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的平均数下降了一 倍多。5、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老山界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昼夜内所发生 的事情,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党领导下的工农红 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B.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 地图上 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文章开头就点出“ 三十里高“,说明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C. 老山界中有不少篇幅写红军战士与瑶民攀 谈

5、的情节,这和课文的中心事件 翻越老山界 联系不大。D.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大概是在叹 息自己的命运“。这句话有一定的讽刺效果,点 出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背景,也含蓄地表明国 民党军队的一些下层官兵不愿意充当炮灰,希望 抗日的心愿。老山界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复述课文内容。2、细读品味文中体会优美的语言。【合作探究】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 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情?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 红军翻越老山界,本来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 情,可文中的许多景物描写却十分 优美,表达的感情也非常细腻,请找出登山过程

6、中的三处景物描写,体会其表达 效果。(1)夜晚翻山的部分,细品第13段景物描写: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 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 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 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是指什么?、品味这一奇观你读出什么(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2)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 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 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 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 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

7、觉, 明天一早登山。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 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 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 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 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 入梦了。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 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 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 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 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 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

8、捉摸的声响,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 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一,抢了一碗就吃。在“之字拐的路上“,红军战士为什么非要” 一步一步地才能上去,而不能三步并作两步?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 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两句运用了 何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山势?这样写能 表现红军的什么精神? .将下列四个句子的序号,按原文顺序依次填 在文中的括号内。A. 像波涛在澎湃B。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C.像山泉在呜咽D。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文中写了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后,又描写了 复杂的声

9、响,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 是作者的想象和夸张。B. 是红军战士的幻觉。C. 用复杂的声响反衬山间深夜的寂静。D.前后矛盾。 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这一段的? 全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夜是寂静的,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 样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3) 、下山部分,第32段景物描写: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 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 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 子、茶缸煮粥吃。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 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

10、样的心情?3. 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意义。(1)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 吃。抢形 象 地 表 现 了。(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 前进。鼓着勇气“含有精神。(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 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 显身手呢?叹r丿息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 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个坚强的意志是灌 输 ” 的 意 思(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来安排层次。(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3)语言朴实而优

11、美,凝练而细腻。(4)全文饱含真挚而强烈的情感。【课外作业】(1).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2).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 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 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 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二三百字写出来, 尝试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拓展延伸】1.本文主要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事情,但在开 篇却用近1/6的笔墨叙写在瑶民家休息的情况。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布局安排?这一部分内容又 与表现红军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有什么 关系呢? 教师提示:红军在长征中,一路

12、行军,一路宣传,深受各 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坚实的群众基础是取得革 命胜利的保证。此外还打听出了有关老山界的一 些情况,这样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另外可引导学生结合瑶民从“惊惶躲”怕 到后来“哭诉“的转变,以及在“虽然明知道前面 粮食缺乏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 给她的做法,体会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关心 和保护人民利益的军队和军民鱼水一家的深厚 感情。应该说,这支军队的性质、宗旨,加上文章着意 表现的政治部同志们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乃是红军之所以具有这种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的根源。由此,我们对老山界一文有了更全 面、也更深刻的认识:本文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 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

13、观主义精神及其 根源。2. 关于作者:陆定一,长征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后曾 任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 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 委。本文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 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3. 课文背景资料: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 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 经过14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1934年10月,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 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 连同后方机关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 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 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其间经遵义会 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后,四渡赤水, 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 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 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 的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1936年10月,一、 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 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