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100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10998164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名词解释100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100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100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100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100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名词解释100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名词解释100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教育: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 动。2.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 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3.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 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 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4.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 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5.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 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

2、用。6.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7. 七艺: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 “四学”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8.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9.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 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10.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 论疑难。11.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 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12

3、. 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叫问答法。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 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 出结论。13. 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来就像一 块白板,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一切思想、观念 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14.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 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 程。15. 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

4、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 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16.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 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17.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 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 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 性等方面的要求。18.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 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19.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

5、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 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20.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前面提高全体学生的 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1. 学制:学校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 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 关系22.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 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23.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学习、工作和

6、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 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24. 学校教育结构:是指学校教育的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25.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 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 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 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26. 心理相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 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27.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 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

7、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 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28. 教师劳动的价值:是指教师的劳动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积极 作用。29.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 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 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 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30.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 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31.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

8、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 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32.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 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33. 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 方式。34. 课程的横向结构:又称课程范围,讨论的是一定的课程结构内部,各门各类 课程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35. 直线型课程:指的是将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逻辑上前后 联系,直线推进,不重复地进行排列。36. 螺旋式课程:就是按照巩固性原理,在相邻的学习单元或年级安排大体相同,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同的内容。37.

9、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中央级 教育机关。38. 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 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39.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 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 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40. 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 统化活动。课程设计的实质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 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中的各种要素,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

10、41. 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 标的基本途径。42.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 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它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43.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 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44.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 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45.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 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

11、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 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46.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 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它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 据。47.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 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 握知识。48.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 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

12、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 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 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50.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 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51.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 智力的教学方法。52. 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 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53. 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 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

13、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54.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 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55.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 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 的一种教学方法。56.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 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 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57.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 合方式。58. 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

14、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 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59.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 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 式。60. 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 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61. 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 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62.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 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

15、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63.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 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64.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 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 测验。65. 总结性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 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66.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 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 所处的位置来评价

16、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 求。67.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 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 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 的差异为目的。68.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 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69.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 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 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 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70.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