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二祖 弥陀化身 善导大师善导大师乃是阿弥陀佛化身,事载《西方略传》;故得生前灭后,盛德灵异,不可思议 善导大师念佛之精至,达到口念阿弥陀佛一声,即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百声千声,光出亦然,所后来世或称终南大师(因住终南山故),或称光明和尚(因口出光明故) 大师不愧是弥陀化身,其教化活动,可说不可思议,完全以超人的魄力在推动,据《续高僧传》及《瑞应删传》说:“写弥陀经十万卷(分赠有缘四众),画净土变相三百铺;士女奉者,其数无量又,大师在西京寺内,曾与金刚法师较劲念佛的胜劣,善导大师发愿说:“准诸经中世尊说,念佛一法得生净土,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弥陀佛定生净土,此是真实不诳众生者,即遣此堂中二像总放光明若此念佛法虚,不生净土,诳惑众生,即遣善导于此高座上即堕大地狱,长时受苦,永无出期遂将如意杖指一堂中像,像皆放光唐道镜、善道《念佛镜》) 善导大师以身作则勇猛精进,常常长跪念佛,总要念到筋疲力尽时才肯休息,大冬天也总是念得全身出汗才罢手善导大师宣扬念佛的要义,三十近年来为法忘身,历来没有睡觉过护持清净的戒律,一点都不违犯大师常常乞食,美味佳肴供养大众,粗劣饭食则留给自己不跟别人闲谈俗事,唯恐耽误了念佛。
弟子中念佛者常常有一天念一万乃至十万声的证得念佛三昧、往生西方的大有人在善导大师法语 慧净法师编订 一、弥陀本愿力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玄义分——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玄义分——若有众生,得生西方无量寿佛国者,皆乘弥陀佛大愿等业力为增上缘凡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观念法门——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法事赞——( “一阐提迦”,略称“阐提”意为“不具信”,或称“断善根”佛教用以称呼不具信心、断了成佛善根的人 东晋 竺道生 则谓一阐提也可成佛《涅槃经·梵行品》:“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主线,心不攀缘一切善法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往生礼赞——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玄义分—— 四十八愿殷勤唤 乘佛愿力往西方直为弥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三界火宅难居止 乘佛愿力往西方——法事赞——不蒙弥陀弘誓力 何时何劫出娑婆——般舟赞——二、信弥陀本愿(信心)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玄义分—— 一者决定深信: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两者决定深信: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散善义——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往生礼赞—— 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以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般舟赞—— 弥陀释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往生礼赞—— 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合法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此心深信,尤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 ——散善义—— 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厌则娑婆永隔,欣则极乐常居 莫论弥陀摄不摄,旨在用心回不回;但使回心决定向,临终华盖自来迎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般舟赞—— 三、称弥陀名号(称名)《观经》<流通分>言:佛告示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大师《观经疏》释言: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 如下,正明咐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善二门”之益,望佛本愿,旨在众生,“历来专称弥陀佛名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散善义——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国内, 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玄义分——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国内,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念法门——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往生礼赞——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散善义——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观念法门——云何名护念?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 下至十声,及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往生礼赞——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形大意者:一发心后来,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管闻经之事;然望佛乐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善——散善义——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是故诸经中,到处广赞念佛功能如《无量寿经》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大经》(无量寿经 简称)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定善义——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往生礼赞——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弘愿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人能念佛佛还念,用心想佛佛知人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法事赞——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念念称名常忏悔,人能念佛佛还忆 万行具回皆得生,念佛一行最为尊;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七日一日念一日七日专称名,命断须臾生安乐;一入弥陀涅槃界,即得不退证无生;万劫修功实难续,一时烦恼百千间;若待娑婆证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利剑即是弥陀名,一声称念罪皆除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般舟赞——四、光明唯照念佛《小经》(阿弥陀经 简称)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观经》(观无量寿佛经 简称),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往生礼赞——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管照摄余行业者。
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观念法门——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定善义——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往生礼赞——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欲比十方诸佛国,极乐安身实是精五、念佛佛圣护持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定善义——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诸佛之所护念——往生礼赞——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沙等佛,共来护念, 故名《护念经》《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观念法门——专念弥陀名号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散善义——《十往生经》说: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已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称阿弥陀佛,愿往生者,现生即得延年益寿,不遭九横之难 ——观念法门——六、堪受堪信,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 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
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诸佛出世,种种以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即称诸佛本乐意也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 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 修因正念,不得杂疑;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生边地,或堕胎宫带惑疑生华未发,合掌笼笼喻处胎;内受法乐无微苦,障尽须臾华自开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国内,立即得生也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相随; 三恶火炕,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 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
——定善义——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绩,多得益也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 亦名回向也 前明十三观觉得定善,即是韦提希致请,如来已答 后明三福九品,名为散善,是佛自说。